国家的界限正在消失


  一个自由贸易的经典故事
  
  A国是一个缺乏铁矿资源的国家,炼钢成本很高,钢铁价格很贵。后来,一位发明家发明了一种成本极低的炼钢方法,但这个发明家总是神神秘秘地紧闭着他的工厂大门,不让任何人知道他的炼钢过程。人们只看见一车车小麦运进去,一车车钢铁运出来。
  发明家被誉为天才。因为钢铁在A国的应用如此之广,这项发明降低了许多物品的成本,并使国内的民众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当然,这样一来,A国的各大钢铁厂无疑遭受重创倒闭,工人失业。但最终,失业工人都找到了新的工作:一些人成了农民,种植发明家需要的小麦;另一些人则进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而出现的新行业。
  几年以后,这个神秘的炼钢过程被记者曝光:发明家原来是一个大骗子——他根本没有炼钢,只是偷偷地把小麦运送到其他国家换取钢铁,他的炼钢厂只不过是A国小麦与外国钢铁的交易中心罢了。
  当真相被披露时,政府停止了发明家的经营,并把他投进监狱。然后,钢铁价格上升了,工人回到了原先的钢铁厂工作。A国的生活水平退回到以前。
  这个且悲且喜的小故事折射了当今全球化时代的社会现实:一方面,自由贸易让参与各方都获得利益,使世界各国释放更多经济活力,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另一方面,由于民族、宗教、政治和文化等种种因素的干扰,全球化进程在世界各国都受到或明或暗的抵制。就像上面所讲的那个小故事一样,人们有时宁愿生活水平倒退,也不愿自由贸易。
  全球化消灭国界
  假如中国大陆的31个省、市、自治区各自设立了阻碍商品、服务、资本和人员进出的关卡,让联想、海尔、娃哈哈这样的企业只能在自己的省、市里开展业务,不存在跨省的资本市场和商品贸易,我们国家的经济还能发展得如此迅速吗?这些公司还能做大做强吗?我们的生活水准还能如此迅猛提升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那么,把世界经济分裂为200多个完全自给自足的经济体,会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吗?会让世界经济能更快发展吗?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因此,为了我们的经济更发达,为了我们的生活更富裕,必须不断摧毁所有自由贸易的壁垒,撤掉所有自由贸易的樊篱。21世纪以来,各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各个国家自由贸易协定不断签订,就是人类为全球化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欧盟是最鲜明的例子。欧洲的总体面积比中国大不了多少,却有45个国家和地区。二战结束后,欧洲就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一体化进程。到今天,欧盟成员国已达到25个,囊括了欧洲半数以上的国家,经济总量与美国不相上下。
  欧盟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使欧洲国家的主权不断被削弱。在过去50年间,欧盟实现了经济、货币一体化,欧元成为统一货币,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税被取消。欧盟已经成为统一的大市场,欧盟内部已经取消了边境,实现了人员的自由流动,更实现了工作的自由流动。在这个基础上,欧盟连国家主权的最重要象征——政治、外交决策也逐步统一起来。所有这些一体化的前提就是国家主权不断弱化。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界限的消失还表现在跨国公司的无孔不入。可口可乐、麦当劳、沃尔玛等大型跨国公司遍及全球,而中国的联想、海尔、华为等大型公司也在全球布局。联想的总部在美国,旗舰产品由日本的研发中心设计,零部件分别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最后在中国大陆完成组装,在全世界销售。中石油、中石化、中国五矿等大型国有企业,也在全球范围内收购能源矿产资源。这些矿产资源已经不是原产地的国家所有,而是跨国大公司所有了。
  美国一部反映跨国公司的电影,剧中主人公谆谆教导一个保守人士,也是在谆谆教导着银幕下的观众:“毕尔先生,你在高谈着美国和民主,但现在已经没有美国了。现在只有微软、杜邦、埃克森石油和可口可乐,这些才是现代世界的国家。我们已经不是生活在由国家和意识形态组成的世界里,现代世界是由企业组成的,注定要由商业规则决定一切,毕尔先生!”
  
  全球化的成功故事——中国
  
  在方兴未艾的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最大的成功故事”。
  对外开放吸引了全世界的资本来到中国:起初是来自港台地区的资本,然后是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的大公司。他们在中国站稳脚跟后,开始生产日益优质和工艺日益复杂的全球知名品牌,这些商品很快充斥了中国国内以及各大洲国家的市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而两个世纪前这个头衔还属于英国。
  全球化还促进了中国制度的创新。在最近一个世纪资本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国的经济、法律制度已经相当的同质化,特别是在商法、公司法和证券类法律方面。中国大量移植西方法律制度,不仅使中国的制度赶上了时代,而且使中国的文化发生了变革。在中国全球化的同时,世界也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化”。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给西方各个跨国公司带来了新的市场。同时,廉价的中国产品已经实实在在地改善了西方发达国家穷人的生活,并延长了欧美经济的繁荣期。
  人们通常以为,全球化会使富国愈富,穷国愈穷。但中国的成功故事却说明了,全球化是穷国的福音,中国所取得的成功,带有明显的全球化印记。不但中国如此,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得益于全球化而摆脱贫穷,泰国、印度、巴西、东欧各国等等不一而足。
  
  反全球化运动也被“全球化”
  
  来势汹涌的全球化浪潮,打破了民族之间的樊篱,模糊了国家之间的界限,使地方性、区域性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有人为此欢呼雀跃,有人为此憎恨反抗。于是,反全球化运动也与全球化如影随行,相伴而生。
  1999年11月30日,世界贸易组织贸易部长会议在西雅图召开。这时,4万人组成的抗议队伍与警察在整个西雅图发生全面冲突,被视为全球化象征的麦当劳快餐店被捣毁,防暴警察用催泪弹和橡胶子弹驱散示威群众,导致多人受伤。在这样的气氛下,会议最终流产。
  这就是“西雅图骚乱”,反全球化运动以一种狂暴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之后,反全球化成为一切重大国际会议摆脱不掉的影子,只要世界各国领导人开会,总会有人聚集在会场周围进行反全球化示威抗议和暴力冲突活动。
  2001年6月,在瑞典哥德堡举行欧盟峰会,4万人在场外示威,警方以实弹镇压,造成至少3人受伤。7月,八国峰会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爆发大规模反全球化示威,示威者破坏店铺,焚烧论坛。警察进行镇压,失手打死一位意大利青年,激起更加猛烈的抗议浪潮。2002年9月,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会议在墨西哥坎昆召开,讨论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问题。在会场外,则是数万人举行的抗议示威活动。韩国农民李耿海将匕首刺向自己的胸膛,在被送进医院数小时后身亡。而会场内,谈判也破裂。
  既具有讽刺意味,又十分有趣的是,反全球化运动本身已经全球化了。反全球化运动的组成人士来自全球各地,其中有农民组织、工会组织、环保组织等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本身不具有任何民族性,他们也从来不拒绝全球化带来的方便:他们乘坐着跨国航空公司的航班转战各大洲,用最先进的移动电话进行联络;他们尤其欢迎已经全球化的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借以扩大这个运动在全球的影响;而对于全球化最大的助推工具——互联网,他们应用起来更是得心应手,提着便携式电脑,随时在网上与五湖四海的朋友串联,在网上直接发起反全球化运动。
  反全球化运动本身的全球化,足以表明全球化潮流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摘自《大科技·百科新说》2009年4B)

推荐访问:界限 消失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