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资本约束:微观影响及其宏观效应研究


  摘要
  本文拓展了巴塞尔资本约束的内涵,在资本充足率约束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回报率约束。通过构建拨备后利润最大化模型,分析了经济波动、货币政策对调整银行信贷行为的微观影响,以及信贷行为的变化所产生的宏观效应。
  关键词资本约束 信贷供给 货币政策 实体经济
  一、引言
  银行体系是我国融资体系的主渠道,在实施新资本协议的背景下,研究新监管标准对银行信贷的微观影响和对实体经济、货币政策的宏观效应,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利于避免新监管标准实施对信贷供给及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负面冲击,有利于加强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经济政策的协调,提高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在全球统一资本监管标准的背景下提升我国银行业金融体系竞争力。
  Diamond(1984)在借鉴Townsend(1979)状态证实成本理论分析银行与借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中介是存款人的利益代表,代表存款人监督借款人。在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过程中,这种代表行为节约了成本,从而证明了商业银行的内生性。那么,谁来监督银行?他认为银行不需要被监督,比较分散的银行资产组合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该问题。然而,该结论需要一个很强的前提假设,即银行自身运作是良好的。Bernanke、Gertler(1987a)证明了一个良好的银行部门对实体经济很重要,同时,银行资本对保持银行良好状态又很重要。周小川认为:“对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中,资本充足率要求是最重要的约束机制之一,此次危机表明,良好的资本实力对于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以及更广泛的金融稳定至关重要。”
  自2004年3月1日起,《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资本充足率指标被正式引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中,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外部约束之一。该办法规定:“本办法中的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资本与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这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我国银行业逐步采用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 , EVA)与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 , RAROC)等考虑风险成本的考核指标,在信贷投放上考虑贷款风险,在经营利润上考虑预期损失,在绩效考核上重视拨备后利润。可以看出,除存款准备金约束之外,资本协议的实施给银行业增加了资本充足率约束,在此基础上也衍生了资本回报率约束。尤其是,随着2010年7月农业银行成功上市,我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都成为上市公司,资本市场融资取代政府注资成为银行利润之外的另一重要资本来源。资本是稀缺的,是有投资回报要求的,因此可以说,资本约束的内涵并不是大家普遍理解的仅包括资本充足率这一监管约束,也包括资本回报率这一市场约束。
  从资本充足率和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的计算公式看,贷款的风险权重、预期损失分别是资本充足率、资本回报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二者同时又是与实体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给定信贷传导渠道,研究资本约束的引入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微观影响,分析信贷行为的变化所产生的货币政策、实体经济等宏观效应。与即有研究不同的是,本文扩展了巴塞尔资本约束的内涵,在资本充足率监管约束的基礎上增加了资本回报率市场约束;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实践,从银行自身的视角构建了考虑风险成本后的利润最大化(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拨备后利润最大化)模型,不同于以往的从银行投资者视角的现金流回报最大化模型;本文从货币政策与实体经济两个方面的综合视角构建了数理模型,不同于以往的单一货币政策视角或实体经济视角。
  本文其余部分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有关资本约束与信贷行为的文献做了简单的回顾和评述;第三部分在分析资本充足率监管约束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假定短期内银行资源,即权益资本K、存款负债D不变的情况下,将资本回报率约束条件引入,尝试构建一个拨备后利润最大化模型,区分资本充足率松约束、紧约束两种情形,分别分析了银行的信贷行为;第四部分利用模型分析了当资本约束存在的情况下,实体经济波动、货币政策调整等冲击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微观影响,以及信贷行为的变化所产生的实体经济、货币政策等宏观效应;第五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研究银行信贷行为与货币政策、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文献比较多,既有从借款人的视角研究实体经济波动对借款人资产负债表状况的影响,从而分析银行信贷行为的资产负债表效应,也有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视角,研究货币政策或实体经济对信息不对称状况的影响,从而分析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
  Fisher(1933)提出“债务紧缩”理论,认为通货紧缩导致财富向贷款人的重新分配,加剧了借款人的债务负担,恶化了其资产负债表净值,迫使其缩减开支,从而推动了进一步地经济衰退。Bernanke(1983)研究认为借款人资产负债表状况的恶化,会导致其担保品的大幅缩减,从而引起融资能力的大幅降低,信贷市场的萎缩进一步加剧了经济波动并形成恶性循环。关于借款人资产负债表效应的研究,多是基于信贷需求的角度,没有分析外部冲击对银行信贷供给的影响。
  Akerlof(1969)发现市场中存在“柠檬现象”,即市场买卖双方关于产品质量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该信息问题扭曲了市场价格,影响了市场交易水平。该文献推动了对银行信贷供给的研究。借鉴该文献提供的思路,Jaffee、Russell(1976)研究了信贷市场中的柠檬问题,并证明了信贷配给的存在。Stiglitz、Weiss(1981)也证明了信贷配给的存在,并认为在信贷市场中,资金价格即利率已经不能使市场出清,进一步地提高利率只会导致信贷供给减少。在此基础上,大量的类似研究认为信息问题通常导致银行信贷供给不足,加剧了信贷供给对货币政策、经济波动等外部冲击的反应。Mankiw(1986)研究认为无风险利率的些微提高会引起贷款的大幅减少,进一步提高利率甚至有可能引起信贷市场的崩溃。

推荐访问:微观 约束 效应 资本 巴塞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