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存存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存在政策未细化、资金缺口大、核心技术有待突破、缺乏龙头企业、技术路线模糊等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抓住机遇,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自有技术体系,培育龙头企业,明确产业标准,制定技术路线。
  关键词:汽车产业;新能源;创新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4(2011)02-0076-03
  
  近几年,我国不断增长的汽车消费需求与能源和环境的压力之间的矛盾变得日益突出,汽车产业在能源利用方面迫切需要技术创新。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汽车制造大国与消费大国,但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品牌大国与技术强国,市场上80%以上的品牌都来自国外。在这种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自主研发与应用及推动其向产业化发展成为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的新挑战。我国在传统汽车产业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并且在短时间内很难超越。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与国外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这种情况下,核心技术的创造和品牌的形成相对容易,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现状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新能源汽车定义为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目前,一些骨干汽车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的自主创新和品牌建立上已取得一些卓有成效的成果。如,一汽集团早在上世纪末就开始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工作,并在长春成立“绿色”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旗混合动力轿车于2006年问世。同年,自主完成解放牌混合动力客车CA6110HEV的样车开发,并于2008年正式投入生产,该车型动力性和经济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比传统客车节油38%,排放降低30%。一汽集团计划到2012年建成1000辆混合动力客车和11000辆混合动力轿车的生产基地,并实现当年生产1600辆轿车和800辆客车的目标。上汽集团在混合动力车方面,实施面向产业化目标的自主品牌混合动力产品技术方案。其生产的荣威混合动力车是国内第一款面向产业化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轿车。荣威750混合动力轿车可实现综合节油率20%左右。在燃料电池车方面也取得一定技术突破,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装载国内先进的燃料电池堆、功率密度较大的锂电池和驱动电机,并采用高压储氢系统作为动力燃料源。东风汽车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电动汽车研发的汽车企业之一,自主开发了游览车、多功能车、工业专用车和高尔夫球车等4大系列近20个品种的纯电动车。2005年,清源公司开发的6辆“幸福使者”纯电动汽车出口美国,成为首个出口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2007年,实现国际市场订单超过1000辆。国内著名汽车电池制造商比亚迪公司一向致力于电动汽车的研发,并先后推出全新技术的“ET”电动汽车、F3DM双模电动汽车和F6DM混合动力汽车。国产汽车自主品牌奇瑞在自身产品平台上搭建节能环保汽车平台,开发出采用弱混合动力、中度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动力和磷酸铁锂电池的纯电动等4个系统的新能源汽车。可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制造体系逐步建立,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国内许多企业已开始涉足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制和生产,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
  在我国自主研制的新能源汽车中,混合动力汽车在系统集成、可靠性、节油性能等方面进步显著,不同技术方案可实现节油10%~40%。截至2008年底,我国市场在售的新能源乘用车全部为混合动力车型。由于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相对成熟,购买成本相对较低,无疑是新能源汽车中销量最好的,并且有望成为最早普及的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目前主要应用在公交车、商用车等领域;燃料电池还主要停留在实验试制阶段。对比各类新能源汽车的综合性能,在环保性上,燃料电池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尾气排放量最低,其次是混合动力汽车,排放量约为普通燃油汽车的50%。然而,纯电动汽车虽然在使用过程中没有造成环境污染,但其在通过火力发电或核能发电获得电能的过程中,以及蓄电池的报废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在可操作性上,我国的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在一些关键技术和安全技术问题上与国际先进技术存在一定差距,并且成本过高,充电站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也是一笔巨大投入,很难在短期内形成规模生产和产业化。与此相比,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趋于成熟,而且不需要其他配套设施的建设。因此,大力推进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将是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汽车产业满足急剧增长的市场需求、缓解能源与环境压力的最有效举措,也是尽快缩短我国与世界汽车产业技术水平差距、促进汽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机。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未细化,缺乏支持力度
  在我国有关部门发布的汽车产业政策中明确提出,“汽车产业要结合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战略和排放标准的要求,积极开展电动汽车、车用动力电池等新型动力的研究和产业化,重点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和轿车柴油发动机技术。国家在科技研究、技术改造、新技术产业化、政策环境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混合动力汽车的生产和使用。”国家虽然出台一系列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政策,但政策指向还不是很明确。并且鼓励政策要落到实处,必须有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
  
  (二)资金缺口大,成本居高不下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资金投入的主体。在新能源汽车没有实现产业化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企业需要持续、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这种投入在短时间内很难获得回报。研发资金主要源于企业的销售收入,这要求企业在争取未来市场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现有市场的竞争。因此,资金的缺乏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以产品为中心的推广方式成本较高,刚进入市场导人期的新能源汽车,其生产成本在短期内很难大幅下降,消费者一次性支出成本过高,将中低收入的消费群体排除在外,从而严重影响购买力。如,比亚迪公司F3DM航模汽车增加的电池、电机、电控等一整套系统,目前的成本就是5万多元。在没有大规模产业化的前提下,成本很难降下来。
  
  (三)核心技术有待突破
  虽然全球汽车产业在液化石油气汽车和压缩天然气汽车两个领域已成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混合动力汽车也逐渐发展成熟。但在纯电动汽车、氢能源汽车、醇类汽车等领域,核心技术仍是众多汽车企业必须突破的瓶颈。很多新能源汽车仍停留在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实验阶段。要真正实现规模化生产,还需要一定时间,有待技术的再次创新。而且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内一些产品在稳定性、可靠性及耐久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

推荐访问:新能源 自主创新 汽车产业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