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的脚步


  山东昌邑东临海滨青岛,西邻鸢都潍坊,北靠莱州湾;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海运港口近在咫尺,是发展石化业的天然宝地。山东昌邑石化就坐落在昌邑市西约三公里。当你走进昌邑石化,耀眼夺目的是阳光下鳞次栉比的巍巍炼塔,玉带般纵横交错的银色管网。自2005年7月加入中国化工以来,在昌邑石化这片250公顷的热土上,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书写着令人乍舌的发展奇迹。2006年11月11日,100万吨/年延迟焦化项目仅用1年多一点的时间建成并一次开车成功,80万吨加氢项目也竣工在即……
  
  巍巍炼塔的见证
  
  昌邑石化从当初土法上马的3万吨县办小炼油发展到综合炼油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生产规模的时间用了20年。20年后,原属地方国营、经改制由现任总裁邓贵德持大股的民营企业昌邑石化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油价倒挂带来了巨大的经营风险,资产负债率偏高、融资能力不足制约着昌邑石化的发展。关键时刻,邓贵德毅然率领昌邑石化加入到中国化工集团公司。2005年7月14日,当邓贵德代表昌邑石化在与中国化工油气总公司重组协议上签完字,向油气总公司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求发展,再上几个大项目。
  油气总公司经过科学论证,按照“十一五”总体规划和“做大油头、做强化工”的产业定位,考虑到昌邑石化的渣油出路和产品结构调整,很快组织技术力量,为昌邑石化规划了100万吨延迟焦化、80万吨柴油加氢两大项目。
  以前老邓也想发展,但政策的限制、巨头的打压、市场的叵测,瞻前顾后,昌邑人选择了小步慢跑。之前上的几个项目,每次还没等到竣工,老邓就叹息胆子小了,装置小了,步子小了。加入中国化工,老邓的万丈豪情一下子释放出来。2005年9月中旬,在加入中国化工仅2个月之后,邓贵德带领他的团队便完成了这两大项目的论证、报批、征地、设计及长周期设备定货。
  “要快!”这是自项目开工以来老邓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位年过半百的企业家,只要没有外出,每天清晨六点半准时来到工地,风雨无阻,从不间断。他亲自担任项目指挥长,在他的影响下,项目组其他负责人也都玩上命了。为了赶时间,他们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打破常规。比如,装置规模确定下来后,他们一边请人设计图纸,一边在征得设计单位同意后,就先一步把生产周期最长的焦碳塔、高压水泵、焦化加热炉等一批关键设备下了定单。
  一环紧扣一环。去年入冬前完成土建基础.年底前完成全部土建任务;今年8月完成主塔吊装,10月底完成全部设备的安装和管线的辅设;到11月2日就已全部做好了开车的准备。这每一项进度都让同行惊诧不已。去年9月份开工时,项目现场还是一片等待开发的荒地,14个月后,已是炼塔昂首挺立,管网纵横交错。一座现代化的延迟焦化装置赫然展现在人们面前。据专家介绍,像这样两套大型炼化装置,如果用2年建成,就已经算是快的了,可昌邑人硬是只用了14个月就全部搞定。
  装置立起来了,更大的考验是开车。延迟焦化装置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渣油进行深加工。渣油的燃点低,只有230摄氏度,如果在开车过程中发生任何一点泄露,便会立即起火自燃。据专家介绍,延迟焦化装置在试车过程中,几乎没有不起火的,也几乎没有一次成功的先例。昌邑人创造了一流的速度,然而,装置质量经得起试车的检验吗?
  总裁邓贵德在确认各项工作准备到位后,于11月2日下达了开车令:点炉升温!装置进入开工程序。
  11月9日进料加工,按预计生产出汽油、柴油、液化汽和蜡油。近千个阀门、近千米长的各类管网、数不清的连接口、焊缝竟没有出现丝毫的渣油泄露,没有出现一点火星:11日11时30分,顺利产出石油焦。内行人都知道,产出石油焦,标志着延迟焦化项目一个生产周期的完结。至此,宣告装置投料一次开车成功。
  
  成功的逻辑
  
  成功的背后必定有其成功的逻辑。早听说昌邑人实干、能干、肯干。走近他们,除了体味出这几句话的真正内涵外,你还能彻骨地感受到:昌邑人会干。
  两套大型装置同时上马,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高温高压塔炉、复杂的工艺线路、多如牛毛的管线、新老装置的对接……如果考虑不周、不细,任何一项疏忽,都会招致严重后果。
  总裁邓贵德布兵排将,分工明确。他对部下了如指掌,知人善任是他的特点。副总经理王建明出任常务副总指挥,挑起了大梁。不说别的,单就项目的协调,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昌邑人为了多快好省,高峰时施工队伍最达到50多支。而要同时掌握这50多支队伍的施工进度、质量,做好前后工序的衔接绝非易事。在王建明和其它几位助手的协调下,50多支施工队伍的现场竟被管理得井然有序。施工管理还有一个难题就是物料的放发,稍有不细,大量浪费在所难免;如何做到既不影响施工进度又不浪费,昌邑人精打细算,采用了自己最麻烦、施工队最不乐意的“包工不包料”法;施工队需什么领什么,需多少用多少,领多了或弄丢了由领料人负责,绝不浪费一点。这样一来.若大的工地物料摆放得井井有条。整个工程下来,几乎连一个阀门、一根管道也没有浪费过。
  “干成事,最根本的一条是责任心!”说到容易做到难,但王建明说到了,也做到了。
  每天一个调度会,解决当天出现的问题,研究明天的工作,讨论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是项目指挥部每天下班前必进行的项目。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每日班前后改进改良的创新理念,在这里得到最好地落实,也取得了最明显的成效。
  两个大项目同时开工建设,这在昌邑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团队精神.需要分工协作。常务副总经理张树生工作不分内外,时间不分早晚,项目上的事,该他管的,不该他管的,只要邓总交待了,只要项目需要,他就全力协调,抓好落实。为了保证项目的速度和质量,他主持了大大小小的各类招投标,引来了最好的施工队伍,招进了最好的设备,节省了大笔资金,而且没有出现一次争议。他身体力行地践行着总公司“一条心、一盘棋、一百年”的企业文化理念,在和昌邑石化短短一年多的融合中,就把自己真正变成了昌邑石化一员。
  会干,包含着昌邑人强烈的创新精神。焦碳塔底进油系统是一个关键设备,设计单位原设计方案因管道弯曲的过于复杂,造成死点多,易出现故事。总经理助理、项目副总指挥李增刚在实施这一项目时改进了这一问题。这位在长期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炼化工艺专家,经过查找资料,反复琢磨,大胆改变了原设计原理,将管线拉直。去掉了死点,大大提高了安全系数,还使线路更加流畅,省时省钱。炼化企业各种管网如同人体蜘蛛网般的血管,哪一根不畅就会产生“脑血栓”。如何将新上装置和原来老装置的“血管”连为一体,将全厂的氢气管网、燃料管网、蒸汽管网、凝结水管网等等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能够相互协调和

推荐访问:奋进 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