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摘 要:贵州山地资源丰富,适于发展生态农业。贵州已在思南、剑河等县实施生态农业试点,初步探索出猪、粮、果、沼(气)等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从贵州生态农业的试点来看,主要还存在观念落后、滥用农用物资、植被被破坏严重、土地石漠化、恶性循环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发展好贵州生态农业?本文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探讨。
  关键词:农业 生态农业
  
  一、生态农业新释
  
  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吸取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发展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要求不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用农家肥增加土壤肥力、用生物方法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护自己生存环境里的生态平衡。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主要是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
  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生态农业应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有机性。即农作物不施用化学肥料和农药,而代之以有机肥料和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手段的作物栽培系统。它是一种消耗少、效率高、能持续导向环境良性转化的最佳农业生产系统。二是生态性。即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三是节水性。万物土中生,万物离不开水。生态农业要求使土壤、耕地和水资源得到最佳保护。四是链条性。农业内部参与循环的物体往往互为食物,以生态食物链的形式良性循环,循环中的各个主体互补互动、共生共利良性循环。五是绿色性。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甚至不使用化肥、农药,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无公害,生产中资源进化利用。
  生态农业是循环农业的良性循环。农产品生产中推行清洁生产,全程防控污染,使污染排放最小化。农业内部能相互交换,互利互惠,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和良性化。如种植业的立体种植最大化减少化肥和农药的危害,养殖业的立体养殖要最大化减少饲料、兽药、生长素、添加剂恶性循环造成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农业产业间的层次相互交换废弃物,使废弃物得以资源化利用。
  
  二、贵州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落后。笔者在贵州多年的农村工作中,最大的感触是农民的观念陈旧,农业技术落后,很多地方还要靠天吃饭。观念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决定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发展前景。在贵州农村,“等、靠、要”的思想还很严重。有一部分农民,甚至农村基层干部,满足于“酒满缸,粮满仓”,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很少,没有进取心。对于如何发展生态农业,知道不多。
  
  2.缺水。按照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贵州生态农业。其问题是缺水难以实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水资源枯竭。多年来,随着贵州多数地区人口增长过快,砍伐森林和开垦荒地增多,森林覆盖率减少,许多地方水资源枯竭,影响农业用水。缺水导致河流断流、土地沙化、石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二是浪费严重。据初步统计测算,贵州农业用水的利用率仅35%,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单方水的粮食生产能力仅有0.85kg左右,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2kg以上的水平。有些地区水量损失高达60%~80%,而一些地区灌溉用水过量,水资源利用不仅效率低而且不经济,导致不利的环境影响。三是农业用水量大。在贵州水资源利用中,农业是用水大户,占总用水量的65%以上,2/3以上的农产品由灌溉生产,农业季节性、地区性干旱突出。由于地下水超采,区域地下水漏斗面积相当大,随着水资源向非农业转移,农业缺水日益严重。四是水污染严重。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使用未经处理的污水造成农田土壤和农作物污染,致使一些农产品不能食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滥用农用物资
  (1)滥用化肥。化肥在农业增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化肥的使用能够增产。可是,长期滥施、偏施化肥,造成营养成分的大量流失导致土壤酸化、板结,养分供应不协调,造成水质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农产品品质下降,有毒成分超标。化肥使用得越多,耕地退化越严重。笔者在贵州省册亨县庆坪乡茶园村实验种地以及在该县冗度镇毛坪村、观音村与村干部作种植试验。施用化肥能增产,但施用量必须逐年增多才能保证增产。一旦停止使用化肥,几乎没有收成。施用化肥的粮食好看不好吃,施用化肥的土地不长黄豆。施用化肥的土地越来越不好耕种,土质、肥力越来越退化。
  (2)滥用化学农药。一是有益生物受害。主要是化学农药在消灭害虫的同时,有益生物受其害,破坏了生态的自然平衡。如水稻和蚕桑混种地区,稻田用杀虫双喷雾,会污染桑树,毒死家蚕。又如在作物花期施农药,蜜蜂会吸食有毒的花蜜和水而造成大批的死亡。再如鸟类以带毒昆虫和蚯蚓为食或食毒饵、药粒、农药处理过的种子,会出现死鸟,或通过食物链富集影响鸟繁殖,使鸟类数量减少。二是使水生生物遭殃。譬如稻区使用甲胺磷、克百威等剧毒农药。这些农药一旦进入水域,对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危害极大,易于引起鱼类的慢性中毒死亡。三是使土壤退化。使用农药会对土壤生物产生各种影响,土壤生物也可对农药进行分解。如蚯蚓是土壤中的重要生物,在植物养分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并且对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有利,在食物链中是不可少的环节,许多鸟和哺乳动物以蚯蚓为食料,但土壤中的有些农药如甲胺磷、克百威可使蚯蚓大大减少,或者蚯蚓富集农药使许多鸟和哺乳动物中毒致死。
  (3)滥用地膜。地膜是农作物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地膜回收工作不力,土壤中平均地膜残留率为20%。残留地膜降低了土壤的渗透功能,减少了土壤的含水量,降低了耕地的抗旱能力,阻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导致土地整体功能的退化。
  
  4.植被被破坏严重。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只把森林看作是生产木材的场所,对森林在生态环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导致对森林的滥伐和破坏,消耗量大于生长量。再加上毁林种粮、森林火灾等更造成植被的被破坏。植被被破坏。生态环境形成了恶性循环,使人们居住

推荐访问:贵州 农业发展 生态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