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后发展问题研究报告


  [摘要]广西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将近8年,成效是提高了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使科技院所发展与世工农业生产实践及社会建设实践紧密结合,有利于科技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并产生了一批研产结合型和所产销一体化的科研院所。问题是:管理归属不顺,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因此,必须按照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进一步深化转制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改革,从整体上提高广西科学技术研究水平。
  [关键词]技术开发类;转制;科研院所;管理归属;改革发展
  [作者简介]周志华,《学术论坛》编辑部编审;刘汉富,广西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雷志强,广西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大华,广西社会科学院当代广西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广西 南宁 530022
  [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6—0029—05
  
  一、转制科研院所的历史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针对科研与经济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机构布局不合理、力量分散、资源浪费、技术创新能力低等弊端,开始对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988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科研机构改革的方向:引入竞争机制,科研成果与工农业生产接轨。从此以后,各级政府对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实行差额拨款的政策,拨款额度呈现逐年递减的态势。1995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了要“建立科学的科研管理制度”,使科研院所成为有充分自立权的、科学管理的科研管理能力的机构。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九五”期间科学技术改革的决定》,其中强调,应用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可以转为科技企业,整体或部分进入企业或转为中介服务机构等。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的242个科研机构开始向企业转制,其中131个院所进入企业集团,40个转为科技型企业,18个保留事业单位的性质,转为中介机构,24个并入大学,12个转为中央直属的大型科技企业。2000年以来,建设部等11个部门所属的134个科研机构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到2005年,全国已有1200多家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其中省(市、自治区)的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后,绝大多数属小型国有科技企业。
  广西的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是从2000年开始的,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00年出台了《关于自治区直属27个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改革转制工作的实施意见》(桂政办发[2000]36号),此文件要求,要采取多种形式,把大多数依赖政府拨款的事业型科研机构改造成为面向市场的科技型企业……转制工作要求在2000年6月30日完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广西的转制科研院所是分期完成转制工作的,最后一批于2005年才完成转制工作。广西转制为企业的科研机构总共28家(包括原来由中央下放广西的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后有几家并入了大专院校和国有大型企业,剩下的于2006年划归自治区国资委管理。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的改革方向,总的来说是对的,这一改革不仅使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在研究方向的选择及研究成果的使用上与工农业生产实践和社会建设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也能通过市场的激励机制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使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朝着研产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了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但广西的转制科研院所在转制的实践中缺乏科学的分类,搞一刀切。特别是划给自治区国资委管理以后,转制的目标与国资委的管理目标不一致,又由于广西的转制科研院所都是资产规模很小的科技型企业,国资委的业绩考核方法及薪酬总额的计算方法很难套入这些转制的科技型企业。此外,还存在科研用地转制后被当作企业用地征收土地使用税;在管理上,转制科研院所的负责人在由“科学人”向“经济人”的角色转换中并不是个个都很成功,从而出现了管理和决策上的一些问题。这些都使转制科研院所在近几年中高级科研人才流失,技术创新能力下降,经营管理不善,经营效益欠佳等等。虽然政府对转制科研院所的经费支持相当可观,但由于24家转制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未能充分发挥,致使2008年广西的科技综合影响力排名为倒数第二(仅排在西藏的前面)。因此,研究转制科研院所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案,是本研究项目的最终目标。
  
  二、转制院所的基本情况
  
  (一)人员情况
  1.职工总体情况
  (1)职工基本情况。2000年广西转制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下简称“转制院所”)共有27家,本次研究调查其中的22家,2000年转制前在职职工总数约为2750人,目前在编的职工约为1590人,职工数量减少了1160人。目前在编职工人数最多的院所是桂林矿地院、化工院、冶金院,人数分别为416人、136人和124人,约占全部22个转制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总人数的42%;人数较少的是服装设计所、计算中心和煤炭所,人数分别为0人、10人和15人,不到全部22个转制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总人数的2%。
  (2)科技人员基本情况。2000年广西转制院所共有初级以上职称专业科技人员1852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563人,中级技术职称815人。
  目前,广西22个转制院所共有初级以上职称专业科技人员约1435人,比2000年减少了417人,约为目前科技人员的30%。特别是中高级科技人员流失严重,目前高级科技人员仅为转制前的60%;中级科技人员仅为转制前的70%。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353人,比转制前减少了210人。中级技术职称55人,比转制前减少了261人。
  目前,广西转制院所中专业科技人员力量最强的是桂林矿地院、化工院和冶金院,三个院所的专业科技人员占广西22个转制院所全部科技人员的比例为44%。而专业科技人员力量较弱的院所是绢麻所、化纤所和纺织服装所,三个所的专业科技人员占广西22个转制院所全部科技人员的比例不足3%。
  由以上的情况可见,广西转制院所实行企业化以后,人员的变化出现了以下特点:在编职工人员总数和专业科技人员所占比例严重下降,专业科技人员结构有所变化。
  2.各院所人员基本情况
  (1)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
  2000年转制之初,有在职职工48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20人。有博士10人,硕士2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06人,中级职称128人。全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广西优秀专家5人。
  2005年在册职工416人,科技人员381人,其中工程师120人,高级工程师(含教授级118人)2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政府

推荐访问:转制 广西 研究报告 科研院所 技术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