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及未来走向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 200234)
  摘 要:首先回顾了我国国有企业30年的改革历程,分析了国有企业的现状,即国有企业数量大幅缩水,国有经济比重不断降低,但资产总量大幅增长,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控制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指出了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过于依靠垄断,并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在于市场化和反垄断。
  关键词: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7-0001-02
  1 引言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我国迅速出台了“4万亿”计划,以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滑坡,从2009年1月开始,超额货币供给又变成了正数,而且呈现迅猛上升之势。2009年1季度银行新增信贷资金达4.58万亿元,但3月份全国的发电量却是负增长,CPI也仍是负数,说明这些钱流向实体经济的似乎不多,流向私人部门的或更少。一时间,在经济学界、舆论界掀起一股质疑、批评“国进民退”的热潮。也重新掀起对国有企业改革走向的讨论。
  2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2.1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先后经历了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放权让利、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阶段、国有企业战略布局调整和股权多元化阶段等这几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78-1992),这一阶段的国有企业改革不管具体措施上有多少差异,但是所有改革举措都是在不触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框架的基础上努力挽救国企体系,同时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寻找最优分权模式。从扩大企业自主权、经济责任制和利改税,到承包制、股份制试点,可以说,这一阶段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后一项举措对前一项举措的否定,是为了解决新问题,将改革带入更高的层次。具体来说,利改税改革是对上期经济责任制、利润留存制改革的某种否定,同时又吸收了一些符合市场经的规范,从利润上缴中引进了所得税的范畴。承包制是对上期利改税的否定,但不是回归到了最初的利润留存制,而是在两权分离概念下的更高层次的回归。
  总的来看,这一阶段的国有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效率,但是企业效益仍然不断恶化。陈宽、谢千里等人(1988)研究发现1953-1985年间中国国有企业的TFP每年大约增长1.9%-2.8%。1953-1978年间的TFP增长率仅0.4%-1.4%,而改革开放后的1978-1985年,TFP增长率达4.8%-5.9%。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改革对国有企业的效率有了显著的改善效应。但是,胡永泰等人(1994)使用了1984-1988年的300家大中型企业的数据发现,国有企业在1984-1988年间的TFP的增长率至多为零。日本经济学家大琢启二郎等人(中文版,2000)利用中国官方出版的统计数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对改革以来中国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又做了一次估计。计算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的工业净产值在1978-1995年平均增长率为6.3%,而同期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年增长2.5%。这意味着改革对国有企业的效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二阶段(1992-),在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精神的鼓舞下,企业改革的力度逐步加大,外部环境逐步得到改善。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推进了国有企业的产权界定,完善了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剥离了国企的社会负担,国企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与其他多种产权安排企业并存的局面形成。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地方财政自给率下降了,仅为60%左右(原来地方财政基本可以自给),迫使地方政府甩掉由国有企业压在它们身上的财政压力的包袱。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抓大放下”、“有进有退”的战略方针,中央政府决定保留500-1000家大型国有企业,允许小型国有企业租赁或变卖。这项方针使大部分国企退出了竞争性行业。2003年后,国资委把“兼并重组”、“整合壮大”作为新一轮国企改革的目标。尽管国企数量有所减少,但是国有企业在石油电气、通讯交通等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设施及能源行业内占据了绝对的垄断地位。同时,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进行了调整,积极推行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和建立公司治理结构。大批国有企业先后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加快了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步伐。目前,国有企业正处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的阶段。
  2.2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数量大幅缩水,国有经济比重不断降低,但资产总量大幅增长,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控制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1998-2009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数量从64737家减少到20510家,数量下降了68.31%;而企业资产总额却从74916.27增加到215742.01亿元,年均增长10.09%;主营业务收入从33566.11亿元增长到151700.55亿元,年均增长14.70%;利润总额从525.14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0795.19亿元。2008年由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略有下降,利润总额为9063.59亿元,2009年利润总额为9287.03亿元,没有超过2007年,近十年来利润总额增长了将近18倍;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从993.53亿元增长到6199.11亿元,上涨了6倍多,年均增长18.11%(参见表1)。根据国资委李荣融主任的讲话,2002年至2007年,国有企业户数每年减少近1万户,但销售收入平均每年增加1.9万亿元,实现利润平均每年增加2500亿元,上缴税金平均每年增加1800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6.1%、33.7%和18.2%。
  另外,根据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10年全球500强排行榜,中国除了香港和台湾外,共有43家企业入选,其中上榜的中央企业达到30家。2011年,中国上榜公司数量达61家(包括香港和台湾),超过了日本,仅次于美国。但这61家企业中,上榜的民营企业仅2家,其中很多企业都是垄断性企业,获得的是超额垄断利润,仍然存在着国进民退、大而不强的局面,造成这种局面与最近几年的环境和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表1 国有及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1998-2009)
  2.3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主要难点——过于依靠垄断
  根据垄断形成的机理和动因不同,可分为自然垄断、行政垄断、经济垄断这三类形态。按于春良(2008)的垄断行业分类指标体系,抽取出我国国企所处的具有代表性的17个行业,其中自然垄断行业包括: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铁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邮政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行政型垄断行业包括:烟草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业及核燃料,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银行业;经济垄断行业包括:饮料制造业,橡胶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只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一项属于竞争行业。
  在国企利润和资产总额节节攀升的背后是行业垄断力量的上升和市场化进程倒退问题的日益突出。如2008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这6家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占到中央管理企业利润总额的62.9%。2009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以利润总额1484.7亿元成为全球“最赚钱的运营商”,但其服务质量和通讯费居高不下却为用户广为诟病。在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中,除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外,还有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开展了房地产业务,“不差钱”的中央企业进入房地产市场结果使“地王”频现。
  3 国有企业改革的未来走向——市场化
  今天,国有企业依然垄断着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部门如石油、电信、电力、金融等行业,这些行业的这些行业的改革难以令人满意。原因之一是目前的政策对民营企业设立了很多门槛,直接导致了国有企业持续在石油、电信、电力、金融等行业处于垄断地位,民企很难进入,存在着玻璃门的现象。针对行政性垄断行业,最重要的就是打破垄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如移动通讯和银行业等。与行政垄断不同,自然垄断就世界各国的普遍经验来看,政府必须对它们采取经济性规制,允许它们的存在,但是要规制垄断者行为,在定价、利润及税收等方面采取全民福利最大化原则的规制措施。概括来说,不论从经济学理论还是从各国的宏观管理实践来看,有行政垄断就需要打破,有自然垄断就必须有规制,不能让垄断企业随心所欲地追求其利润。只有市场化才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这也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核心所在。要彻底破除行政垄断的局面,首要任务是对国有企业实行所有制改革,通过实施国有股退出、国有企业退出某一特定市场,同时引入竞争对手的方式,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的调整。
  参考文献
  [1]陈宽,谢千里,T.罗斯基等.中国国营工业生产率变动趋势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88,(4).
  [2]张军,施少华,陈诗一.中国的工业改革与效率变化——方法、数据、文献和现有的结果[J].经济学,2003,(1).
  [3]丁任重,王继翔.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演进:另一种视角的解读——关于“国退民进”与“国进民退”争议的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2010,(4).
  [4]李荣融.五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8,(2).
  [5]袁志刚,邵挺.国有企业的历史地位、功能及其进一步改革[J].经济学前沿,2010,(1).
  [6]杨其静.国企改革:在摸索与争论中前进[J].世界经济文汇,2008,(1).

推荐访问:现状及 国有企业改革 走向 未来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