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储银行:从怪胎到怪胎


  金融高管们的大变动,向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换班,调岗,拟或是经济犯罪。
  2012年12月底,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陶礼明被正式批捕。
  官方资料显示,陶礼明1953年生,曾在央行研究局工作过。2007年3月邮储银行正式成立,担任第一届行长一职至今,之前他曾任邮政储汇局局长多年。外界对他评价:谨慎、精明、低调。
  2012年6月11日,中国邮政集团曾公告称,“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党群部主任张志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长陶礼明、邮储银行资金营运部金融同业处处长陈红平因涉嫌个人经济问题正在协助有关部门调查。”
  陶礼明被调查的内容涉及50亿元非法贷款,涉嫌违规贷款、收受贿赂、非法集资等罪,或与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系列案件相关。
  面对高管涉案的问题,金融圈里有声音表示“并不奇怪”。一位曾经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的人士对《中国周刊》记者说,“邮储向来不缺钱,但是怎么花钱是个问题。这是体制上的痼疾”,“陶礼明出事,似乎并非偶然。”
  身份怪异
  邮储银行的前身最早可推算到1898年,当年的1月22日,光绪学习西方,开办了邮政汇兑业务。到1919年,中华民国时期正式开办邮政储金业务。邮政储金汇业局作为独立的金融机构,在国民政府时期与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组成了政府的金融体系。
  邮政储金汇业的独立身份在新中国建立后被取消。到1953年,邮政也正式停办了储蓄业务。改革开放后,中国金融体系急需建立完善,恢复建设商业性银行等金融工程提上日程。1981年,国务院领导曾连续批示,恢复邮电部门的储蓄功能。
  1986年,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正式成立,开始恢复储蓄汇兑业务。但邮政储蓄的资金须统一交给人民银行管理,由人民银行按季支付利息,而且资金只进不出,只能存不许贷。
  此时的邮政储蓄,作为一支金融大部队的“预备役”,扮演了半行政半金融的“怪胎”角色。
  一方面它独立于邮政局的其他业务,又隶属于邮政局,没有独立的核算体系,不是金融机构却从事吸收储蓄的金融业务;另一方面,邮政储蓄成立之初就用来吸收资金,抑制通胀,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工具之一。
  所以,邮储有了一个称号——不是银行的银行。
  邮储被再次提出成立独立的金融机构是在1993年。这一年7月1日,邮电部向国务院报送《关于恢复组建邮政储蓄汇业局的请示》,正式提出组建邮政金融机构的想法。
  这一想法被提了很多年,1999年国务院原则上同意了改革方案。独立邮储进入了漫长的筹备期。
  2005年,邮储银行独立后的性质基本确定——“董事会的成员将来全部由邮政集团派出”、“邮储的利润不会进行分流。”
  这就是当年9月20日召开的全国邮政局长座谈会上的定调。
  这次定调也注定了,未来独立出来的邮储银行也将是一个“怪胎”。
  2007年3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成立。邮储终于成为一家正式的商业银行。
  但直到今天,邮储银行仍然只有一个股东,就是中国邮政集团。邮储银行7个董事会成员中,有5个属于邮政集团,邮储银行31个省级分行行长中,多数仍兼任所在地省级邮政公司党组成员或党委委员。至今,邮储银行还没有选聘独立董事,关联交易委员会负责人也由邮政集团副总经理担任。
  这意味着,在历经多次改革之后,邮储身上仍然具有深厚的半行政半金融色彩。
  有专家称,“我们常说国内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是‘形似而神不似’,但邮储银行连‘形’都没有。”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如此评价邮储银行的怪现状:“一些银行还仅仅是一股独大,而邮储银行则是单一股东的银行,这种状况下,其公司治理层面难免出现问题。”
  中邮集团是邮储银行的大股东,更是家长,它要掌握绝对的控制权。据报道,邮政集团的负责人曾在一次内部电话会议中说:“邮政的员工工资一定要比银行的员工高,以体现我们对银行的控制。”实际上,中邮内部员工都知道,银行是养着集团的。以2011年为例,邮储银行净利润231.2亿元,而中邮集团的31个地方分公司合计亏损约51.8亿元。
  邮储银行成立之初,很多邮政的员工都愿意调任到银行工作。被调查前,陶礼明曾坦言,从人员的专业素质上看,如果说其他银行是解放军的第三、四野战军,那么,邮储银行还算不上“敌后武工队”。因为,邮储银行的很多人大都是从邮政过来的,对银行系统的规范相当不熟悉。
  形式上,邮储银行可以分享邮政在全国的三万多个网点,但是实际上,邮储银行只对自营机构有较强的控制力,而对于代理网点却无权干涉。依旧是邮政局占领绝大部分的网点资源。
  2012年初,银监会要求,邮政集团遍布中国大小城镇的3.8万个经营网点全部划归为邮储银行,这项工程将在2013年之内完成。即使划归顺利,但将产生什么新的内部博弈,尚不得知。
  尴尬处境
  邮储银行独立,意味着邮储银行与全资母公司中邮集团完成了分账核算。自此,邮储银行有了自己独立的资产负债表。
  由于之前“只存不贷”,邮储银行成立之初,有着让其他商业银行都垂涎的优势:没有不良贷款的历史包袱,有着相对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坐拥近3万亿元存款。另外,借助老东家的网络,邮储银行有着全国最大的金融网络。
  同样由于之前“只存不贷”,邮储银行并没有驾翅腾飞。团队只有存款经验,不懂放贷。优势反而成了最大劣势。他们第一次面对一个问题:怎么把钱花出去?而且,由于信贷业务开通较晚,诸多大客户已经被其他商业银行瓜分殆尽。
  邮储银行只好将目标瞄准了小额贷款。2008年初,邮储银行正式把小额贷款业务从七省试点推广到全国。但即便如此,邮储在小微企业贷款上也难以与地方商业银行抗衡。

推荐访问:怪胎 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