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缺失与价值偏差影响下我国央行角色的错位


  摘要:2014年底起,伴随着我国宣布推出“一带一路”战略,国企改革等重大利好消息,我国A股股市迎来了春天,举国上下一片狂欢。央行的政策转向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大众与央行自身对我国央行的角色理解的理念缺失与价值偏差所造成的,因而出现了前后的政策意图不统一的情况。然而,在法律明确规定了我国央行的角色定位与央行货币政策的目标,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来实施货币政策,这是“法治”的核心理念与追求。并且我国目前“促增长,调结构”的重心,即应当关注财政政策等其他政策以及关注实体经济本身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货币政策;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0-04
  一、引言
  我国习李政府自执政以来,宏观层面陆续推出“一带一路”战略,深化国企改革,不断简政放权;经济层面除深化自贸区建设外,还推行上市公司注册制改革,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探索PPP公私合作模式,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等等政策利好消息的不断释放,促使了我国股市自2014年底开始朝着井喷方向发展,直至2015年6月爆发了A股股灾。股票刚开始大跌时并未引起监管层的重视,以为只是市场自发调节机制使然。直到股市连续地全面跌停并传染至创业板等其他板块,市场恐慌情绪蔓延,才引起监管层的重视。然后,市场上开启了“国家队”的救市之路:从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释放降准降息①信号,到证监会召集21家上市券商救市,各券商出资给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证金公司”),用于投资蓝筹股ETF等。经过“国家队”的力挽狂澜,避免了此次“股灾”险些酿成的金融危机。
  在此次“国家队”救市的过程中,表现抢眼的便是央行,央行的降准降息政策(以下简称“双降政策”),不仅成为了投资者判断股市走向的“晴雨表”,也成就了大众将其作为“股市”止跌回升的“速效救心丸”的心理期待。当股市6月26日首次暴跌后的次日,央行宣布自6月28日起,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并降息0.25百分点。然后,在8月25日全球股市经历动荡之后,8月26日央行又决定,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75%;其他各档次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同时,放开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活期存款以及一年期以下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不变。另外,自9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准备金率也做相应下调。
  但是,如果我们深入观察便会发现,自股灾以来,央行两次宣布双降政策并未给股市带来多大的拉升作用。也许刚开始央行释放双降信号后会起到提振市场信心的作用,股市会因此而有所回升。但事实上,股市还是难掩其颓势,继续维持低位,甚至更加走低。对比6月份央行宣布降准降息政策后,市场稍微有所反应的情况,8月份央行宣布降准降息政策之后,股市是几乎没有任何反应,该政策失去了其“速效救心丸”的功效。这似乎也印证了经济学理论中著名的边际递减效应规律②。然而,即使知道央行的双降政策作用有限,但每次当股市表现出不尽如人意的暴跌之后,社会大众又都会期待央行能为社会公众的利益而有所表示与行动,而央行也对自己这种于股市于国家经济而言“重于泰山”的责任感与角色定位十分认同,企图运用降准降息政策来拯救股市,利国利民。社会大众与央行自身对该货币政策几乎形成了路径依赖③。
  然而,事实上,我国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刺激经济已经释放了40000亿的流动性,该流动性的副作用至今仍未完全被我国的市场与经济所完全消化。如今我国的现实情况是:过多的流动性停留在楼市与股市之中,形成泡沫,而中小企业与实体经济并未从央行释放的流动性中获益,仍旧处于“钱荒”的状态。国务院因此为支持实体经济与中小企业融资出台多项政策。按常理来说,央行宏观调控政策应当与国务院的政策保持一致,但其救市行动又恰恰与国家政策明显矛盾。救市行动向社会大众释放的信号似乎是指引民间资金流入股市。央行并非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释放过多流动性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转型不利,救市行为的导向极易助长股市泡沫的形成。因为央行在股灾爆发前的货币政策就刻意避免了这种导向。但央行在股灾后货币政策的转向也是无奈之举,一方面是因为大众对央行角色的心理期待,另一方面则是央行肩负着维护金融稳定的责任。一旦股灾影响冲击金融稳定,蔓延至实体经济,那么央行难辞其咎。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央行不得不这么做。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大众与央行自身都认为央行在国家经济宏观调控中的责任“重于泰山”。
  其实,央行这一切矛盾政策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理念缺失与价值偏差造成的。不仅是社会大众,连央行自身都因为理念缺失与价值偏差造成了对央行的角色与定位混淆不清。使得央行处于一个类似消防员的角色,哪里有火,哪里灭一下,央行的货币政策就因此出现了前后不一致的情况。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体,并非完全仅仅依靠某一部分的力量,而是各个部分分工明确,权责统一,相互补充与促进而发展起来的。此次股灾的爆发恰恰显示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并未形成一个良好分工合作的统一体,这不仅仅是证监会的失职,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我们在金融监管分工与宏观调控政策中的理念缺失与价值偏差造成的。股灾之后,痛定思痛,我们应当反思,重塑我国央行的角色定位与目标。
  二、我国央行的定位与目标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自十余年前开始借鉴当时的美国模式,实行以“一行三会④”主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彼此间分工合作。央行主要制定执行货币政策,对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进行监督管理。银监会作为是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国务院的授权,统一监督管理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以及其它存款类金融机构,维护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证监会是国务院直属机构,是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对全国证券、期货业进行集中统一监管,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障其合法运行。保监会是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维护保险业的合法、稳健运行。对于混业监管与分业监管孰优孰劣,本文将不作深入探讨,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货币政策的主导权被紧紧抓在了央行的手中,而央行工作的重心也仅限于此,从宏观上进行调控与监督。因而,从权责统一的角度来说,本部分从法律规定的角度论述央行的角色定位问题对于之后论述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十分重要。

推荐访问:央行 错位 偏差 缺失 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