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投资拉动不如藏富于民


  在郎咸平看来,与其继续利用投资拉动,不如藏富于民。通过国企改革让国企成为社会分红的基础,通过给民企减税等方式为民企创造好的营商环境,让富裕起来的老百姓形成强大的购买力,为民营企业提供强劲的利润增长点,如此才可避免病入膏肓的风险。
  “病灶”何在?
  2012年6月30日,知名财经学者郎咸平来到青岛,这位被称为“最敢说真话的经济学家”对当前中国经济“冰火两重天”的现状不无担忧。
  从上半年经济数据分析,一方面是家电、国产汽车等销售量下降,电力企业亏损严重,50%的光伏企业陷入倒闭困境;另一方面是进口汽车、高档奢侈品销售火爆。如同人发烧的同时会感到冷,一个经济体“生病”也是又发烧又发冷。
  一个数据也在印证着郎咸平的论断:汇丰银行公布数据,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降至48.2,为七个月来最低。PMI是一项以单一数值概括制造业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指标,普遍认为,若该指数高于50,表示制造业活动在扩张,低于50,则表明制造业活动正在萎缩。
  制造业的整体下滑和萎缩,是整个经济的病因所在。郎咸平指出,将中国简单地定义为制造业大国是不正确的,这导致了与制造业相关的其他三个非制造环节——产品研发设计、渠道物流、关键零配件被忽视。谁掌控了这三个环节,谁就掌控了制造业的定价权,而我们却将其拱手让与欧美。制造业企业在其中获利颇微。以iphone为例,富士康组装一部iphone创造的价值仅为6.54元,是苹果的六十分之一,美日韩台的三十分之一。
  丧失了定价权的中国企业已经步履维艰,加上“税负过重”、“融资困难”、和“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三座大山的压迫,生存环境相当艰难。
  与此同时,美国将制造升级为“智”造,通过智慧产业的发展,2011年,美国以41万亿美元的产值超过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从而赢得了第二次制造业定价权大战。
  解困“药方”
  令郎咸平担忧的是,中国经济的“病”并没有得到正确的医治。他认为政府接连开出的几个药方:4万亿投资拉动经济,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汽车、家电下乡等都没有起到对症的作用。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初,政府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时,郎咸平就曾建言,4万亿应该侧重扶持民营制造业,而不是将大量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原本就存在过热的领域。
  时至今日,4万亿投资的副作用已经显现,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困扰着这些部门,以高铁为例,资金缺口高达2万亿,截至6月份,90%的高铁停工,包括中国中铁等在内的企业亏损严重。此外,许多中西部地区的高速公路建成后也成了“没有车跑的高速公路”。郎咸平认为,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短时间内可以消化当时钢铁、水泥等行业过剩的产能,但建成之后却带来更大的产能过剩。
  我们产能过剩多么严重?郎咸平一一列举:“钢铁21%,汽车12%,水泥28%,电解铝35%,不锈钢60%,农药60%,光伏95%,玻璃93%。”郎咸平说,这样高投入所造成的各项贷款,正在引发“中国债务危机”,而由此造成的负效应在股票市场里已经显现出来了。
  为缓解债务危机,货币政策也在某种程度上为通货膨胀、货币购买力下降、消费危机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数据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白电市场终端销售情况整体表现低迷,其销售同比大幅下滑,空调销量同比下降32.1%,冰箱下降12.4%,洗衣机下降20.2%。
  郎咸平认为,由于货币购买力下降,80%的老百姓减少消费或者转向购买低档商品。但另一方面民营中小企业的困境使得有钱人纷纷转向购买高档奢侈品。这就造成高档汽车一片火爆,但中档汽车开始萎缩的现状。服装消费也是如此,去年高档服装增长率31%,尤其是2000元以上的女性服装增长65%,而中档服装中雅戈尔裁员17000人,低档服装又是一片火爆。这种低档、高档火爆,中档萎缩的“M型消费”正是中国经济“生病发烧”的表现。
  制造业危机、债务危机、消费危机、银行业危机、地产危机……重重包围之下,中国经济是否如郎咸平所说已经“到了最危险的边缘”?在郎咸平看来,与其继续利用投资拉动,不如藏富于民,通过国企改革让国企成为社会分红的基础,通过给民企减税等方式为民企创造好的营商环境,让富裕起来的老百姓形成强大的购买力,为民营企业提供强劲的利润增长点,如此才可避免病入膏肓的风险。

推荐访问:藏富 拉动 郎咸平 于民 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