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输出:丝绸之路上的陶瓷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cfta/cfta201507/cfta20150703-1-l.jpg
  1.《财富堂》一问:我们获悉你最近对“加强丝绸之路上陶瓷贸易研究”的课题发表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观点,引起文化界和收藏界的极大关注。我们知道,丝绸、陶瓷以及后来的茶叶,是中国在千百年里向世界输出的大宗商品,这些具有世界性优势的商品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相关国家的文明程度,改变了欧洲及阿拉伯国家民众的生活方式和艺术观念,而且深刻记录了中国在当时世界经济文化版图上的坐标。你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当代陶艺创作的艺术家,为什么会关注这个课题?
  朱乐耕:我早就在关注这些课题了,也写过不少文章。今年北京两会期间,我提交了《有关建立丝绸之路上陶瓷贸易研究的提案》,我认为:“在丝绸之路的历史研究中,丝绸和陶瓷是联在一起的,加强对陶瓷的研究,不仅能进一步发现新的历史文化信息,还可以丰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关活动。”我认为这个提案是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2.《财富堂》二问:中国海上贸易的商品很多,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院院长,你为什么选择陶瓷,是不是因为你是陶艺家,对陶瓷特别有感情?
  朱乐耕:我经常去国外的各大博物馆参观,发现中国陶瓷在许多博物馆都有,保存情况也相当好,是我们研究中国陶瓷史的依据。但是同时期输出的丝绸却存不住,随着时间的流逝都腐烂了。也就是说,陶瓷承载的信息是永恒的、可靠的,对解释历史来说,是有力的。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可以有新的发现,还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增加文化内涵,获得沿路国家与民众的更大呼应与支持。所以说,不是我选择陶瓷,而是陶瓷本身最有说服力。
  3.《财富堂》三问:你认为陶瓷在丝绸之路上的特殊地位在哪里?
  朱乐耕: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与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贸易有丝绸、瓷器与茶叶等,其中最精彩的是瓷器,瓷器是中国的发明,远在东汉,中国的瓷器生产就趋于成熟,出口到周边国家。隋唐以后中国的造船技术得以高速发展,这时的瓷器通过海运,从泉州,宁波等港口出发,通过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进入印度洋,到南亚,然后进入波斯湾,到中亚和西亚,同时到达红海,进入北非和东非市场。比15世纪兴起的地理大发现早了近千年。到明清时期,中国的瓷器又绕过好望角到达欧洲,到清代横渡太平洋到达美国。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贸易,代表了古代的中国不仅是一个发达的农业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发达的手工业国家,当时中国的GPT达到了世界第一,其中的瓷器贸易占据了相当的份额。
  4.《财富堂》四问:你认为,对丝绸之路上的陶瓷研究应该把握哪个关键点?
  朱乐耕 :今天,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对外交往的深化,许多学者都开始加强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研究,但要说清楚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与人文基础,这方面的研究还远不够深入和完善。我想,作为出生、成长在景德镇,现在又落户北京创作的陶艺工作者,不仅有实践,还有理论积累,我可以在陶瓷研究这一块上做出一点贡献。
  今天我们一直在说要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软实力主要体现在文化上。从历史上看,许多受惠于丝绸之路的国家都是通过中国陶瓷了解到了中国文化,进而了解中华民族,以及具体到某个城市以及某个行业的中国人。所以我觉得通过研究丝绸之路上的陶瓷文化与贸易,可以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概念。而且中国当代陶瓷发展得很快,也可以让国外看到中国当代陶瓷近些年的发展状况和水平。我们除了有历史的辉煌,还有现在的璀璨。
  5.《财富堂》五问:从中国陶瓷上的纹饰和器型也可以看出历代中国人对世界和看法和心灵的表达,中国陶瓷上的艺术主题都是宣扬和平和真善美的。今天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用世界通用的语言和模式来讲真善美的故事,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抵消某些国家对中国的妖魔化,消除某些人、包括政治家们对中国崛起的疑虑。
  朱乐耕:确实如此,中国的瓷器贸易向世界输出的不仅是一种器物,更是一种文化,中国的陶瓷体现了成熟优雅的生活方式,影响了贸易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瓷器上的绘画也承载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给予世界不同国家的巨大影响。而且有意思的是,中国在向外输出成品时,也吸纳了贸易国家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比如中国的作坊和工匠根据外国商人提供的图案与器型进行烧造,这就是来样订货的形式,那么这些工匠在烧造时,也了解了遥远国家的文化与风俗习惯,打开了一扇眺望异质文明的窗口,这就是由经贸推动的文化交流,与现在建设“一带一路”很相似。
  所以今天我们通过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研究,可以让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民众真切地认识到,从中国汉代以来的海外贸易,充分证明了中国文化在历史上的巨大贡献和影响力,同时还可以看到中国是一个吸纳不同国家文化营养发展起来的国家。
  6.《财富堂》六问:“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是由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来的,他曾七次沿着这条商路来到中国,并著有三卷本的《中国》一书,后来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瑞典的斯文赫定等也曾踩着同行者的足迹,一窥中国文化的神秘。当然,由于当时中国政府的腐败无能,也导致许多无价之宝的流失,至今散落在世界各地,所幸这些文物现已都得到妥善的保存和传播。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8年开始实施了“丝绸之路考察”的十年规划,其主题是“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的综合考察”,进一步奠定了这条商路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你认为在世界性的研究课题中,中国人应该体现怎样的主动性?
  朱乐耕: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研究中国文化,中国人应该体现优势。以往的丝绸之路虽然是以中国为起点,希望以这次建设一带一路为契机,加强这方面的深入研究,让中国的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里取得世界性的前沿成果,并将这一成果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这一历史,也让更多国家的人了解这一历史,这不仅能增加中国人的自信心,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历史地位,同时也可以促使这条道路的经济发展,并增进中国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添砖加瓦。

推荐访问:丝绸之路 输出 陶瓷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