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宗舆后人下落揭秘 传国玉玺下落

  2004年11月,浙江海宁观潮旅游景区增添了一道新风景――“一笑茶楼”。在“一笑茶楼”的南墙上,镶嵌着一块刻有“卖国贼陆宗舆”六个大字的残碑。据说,这个位置就是当年五四运动中海宁民众集会声讨陆宗舆的广场,离城隍庙二百米左右。
  半个多世纪以来,乡人一说起陆宗舆,马上以“卖国贼”耻之。陆宗舆1876年生于浙江海宁,字润生。青年时期曾赴日本留学。1913年12月被任命为驻日公使。1915年初受袁世凯派遣,与陆徵祥、曹汝霖一起与日方代表谈判,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由此引发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陆宗舆和曹汝霖、章宗祥同被国民斥为“卖国贼”。6月间,海宁民众集会,决议开除陆宗舆的乡籍,并勒石三块刻“卖国贼陆宗舆”六字,分立于盐官镇(陆宗舆的出生地)的要道口、北门外和镇海塔旁(即观潮胜地海塘边),乡人路经此处均唾骂不止。
  笔者前去盐官镇采访时,望着残碑,好奇地想:这个被乡亲们开除了乡籍的陆宗舆,他的后代在何处,又是何等境遇呢?然而,寻访多年近乎未果。2010年端午节,陆宗舆的孙女陆秀芬回乡,笔者有幸与之长谈,终于解开了多年的谜团。
  
  风流才子妻妾成群
  
  陆宗舆六岁在秀才父亲的身边发蒙读书,八岁进了海神庙旁的私塾学堂,十八岁参加杭州院试,被取为杭州府第一名。表姨夫见他聪明好学,而且推算他的“八字”运程不错,便有心将女儿许配于他。十九岁那年,陆宗舆将大他一岁的表姐迎娶进门。新婚三个月后,表姐竟染上天花撒手西去。
  发妻死去一年后,陆宗舆先赴金陵后往武汉读书。父母又给他找了一个姓徐的大户人家的女儿,陆宗舆得知姑娘上过洋学堂,和著名的女革命家秋瑾是同学,还曾结拜为姐妹,性格爽朗,便答应了这桩婚事。谁知到了迎娶过门时,女方传话说“嫁郎,嫁郎,先嫁床后嫁郎”,说陆家那张新床太土了,得重新置备。陆家无法,只得借钱买了一张雕花刻凤的上等新床,婚礼总算如期举行。婚后第三天,陆宗舆就回武汉上学去了,自此竟然一年多不返。随后,陆宗舆又独自去了日本留学,这一去又是三年,让新婚妻子尝够了“先嫁床”的滋味。随着年岁渐长,陆宗舆与徐氏夫妻感情尚好,徐氏先后生下元诚、志诚二子和长女静嫣。1913年,徐氏病故。
  归国后,陆宗舆在清廷为官,父母妻儿也一起在京城安家。有一年他回故乡时,得知当年的学馆老师郑孝贤早已去世,留下孤女名叫郑校诗,小名诗儿,因诗儿的叔叔好赌成性,致使债台高筑,欲将诗儿卖入青楼。陆宗舆激于义愤,将十六岁的诗儿带回了家。此时,徐氏夫人染疾,双目失明。由陆宗舆父母做主,陆将诗儿纳为小妾,后来扶为正室,生有宝诚、德诚、守诚、立诚四子和蕴徵、蕴珠、蕴娟、蕴玉四女。诗儿卒于1961年。
  1907年,三十岁的陆宗舆调任奉天洋务局总办兼管东三省盐务,次年升任候补四品京堂。秋天,因母亲病故他扶柩回乡,在游览硖石西山时与二十四岁的朱馥英相遇,陡生情意,两人携手畅游藕湾,然后陆宗舆将她带回天津做了小妾。两年后,朱馥英生下小女敏嫣,因不堪大家族的妻妾争风和陆宗舆的冷落,她走进教堂,做了一名基督徒。朱氏1967年去世。
  陆宗舆妻妾成群,妻子徐氏、郑氏、小妾朱氏先后替他生育了六男六女。
  
  儿女十二个,读书明理做君子
  
  陆宗舆的十二个儿女,最大的与最小的相差二十一岁,大多受过高等教育,事业上各有建树。
  20世纪30年代,天津有两个很出名的小姐,一个是津浦铁路局局长赵庆华的女儿赵一荻,另一个就是陆宗舆的大小姐陆静嫣。赵一荻后来成为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赵四小姐”青史留名。据现居上海、年已九十八岁的赵四小姐的嫂子吴靖回忆,1927年,她和赵一荻在天津中西女中读书。开学第一天,学校举行了盛大的仪式。“看,那是陆姑娘!”赵一荻顺着吴靖指的方向望去,发现有一位隐在花丛中的标致女孩,刚才大家围在一起唱国歌的时候,她最动感情,大眼睛里闪着泪花。赵一荻和吴靖走上前去,吴靖向赵一荻介绍陆静嫣。陆静嫣性格内向,不喜欢出风头,她早就知道赵一荻,但她只是静静地望着人群中姿容秀美、仪态曼妙的赵一荻出神,万没想到吴靖会将她引荐给赵一荻。从那时起,她与赵一荻成了好朋友。
  陆静嫣1905年生于海宁,毕业于北京大学。新中国成立时,陆静嫣已是剧作家了,发表过多篇描写洋学堂里中国女孩生活的话剧剧本。父亲陆宗舆被开除乡籍以后,她再也没回过海宁,可她在心里爱着故乡。20世纪50年代,红学专家吴世昌在国外发表大量红学文章,陆静嫣得知他是海宁人,便也研究起了《红楼梦》,且颇有心得,著有《香菱传》等红学专著传世。陆静嫣逝于1967年,她的两个儿子随母姓陆,现居北京。
  陆宗舆的长子陆元诚1908年生于海宁,1933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经济学院。留英时加入反帝大同盟任执行委员,归国后曾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国外贸易所业务专员,翻译出版了十余本英国经济学家的论著。抗日战争时,陆元诚担任重庆办事处主任等职,积极组织参与了抗战的后方支援工作。1945年他加入民主同盟,积极呼吁和平,反对内战。1955年任民主同盟外贸部主任委员。陆元诚是新中国外贸经济的开路人,曾任华东国外贸易总公司出口处副经理、中国矿产公司业务处处长专员。陆元诚膝下有两子一女,他1972年离休,1993年逝世。
  陆宗舆的次子陆志诚早逝。三子陆利诚,又名陆仲宣,生于19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49年以后一直在外贸部出口局任职,曾任大英百科全书主编并获特殊津贴。陆利诚妻子徐兰的父亲是北洋政府陆军上将徐树铮,就是那位率兵收复外蒙古而声名远扬的“远威将军”。陆利诚与徐兰育有一男一女,1999年陆利诚因病逝世。
  陆宗舆的四子陆德诚,就是接受笔者采访的陆秀芬的父亲,又名陆凯,生于1914年。他毕业于天津平瓦大学,精通日语、法语,早年担任中国最早的化工企业――大昌永利化工厂厂长,1949年以后担任解放军总后勤部三五二七工厂的总工程师,为我国军工企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因而荣获1950年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是天津市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天津市政协委员。陆德诚于1991年逝世。
  陆宗舆的五子陆守诚生于1916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春市地质学院任教。“文革”中,陆守诚因父亲的罪名而遭受劫难,被调至安徽蚌埠当中学教员。育有一男二女,卒于1997年。
  陆宗舆的六子陆立诚,又名陆可斋,生于1920年,在天津师范大学就学时因抗战爆发而中断学业,受平型关大捷的感召,1941年参加了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多次杀敌立功。1950年他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归国复员后,在天津运输公司任职,与一名纺织女工结婚,生有一女。陆立诚1995年逝世。
  陆宗舆的六个女儿也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六个女儿中,四女死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最小的女儿尚健在,其余四人均逝于最近十年间。
  
  陆宗舆幼女陆蕴玉:
  “把不愉快的事情全忘掉!”
  
  跟陆宗舆的孙女陆秀芬聊天,一提起小姑陆蕴玉,她就睁大眼睛,很有兴致地说:“您知道吗?我的小姑妈还活着,就在天津,八十四岁了,脑子还非常清楚……”
  陆蕴玉又名陆琛,1926年6月出生于天津乾园,她是陆宗舆子女中最小的一个。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被开除了乡籍的陆宗舆将家从北京迁移到天津,在宫岛街(今鞍山道)上盖起了一座“乾园”。厚实的围墙,厚重的大门,绿树遮蔽下的跨院,一直留在陆琛的记忆里。她依稀记得,哥哥姐姐牵着她的手嬉戏于亭子、假山、喷泉间的情景。
  陆琛五岁那年,陆宗舆将乾园奉送给末代皇帝溥仪居住,乾园改称“静园”。1950年,陆琛与一名银行职员结婚,在静园附近的一栋小楼里住下,这一住就是六十年。
  1956年天津照相机厂成立,陆琛成了第一批工人。年轻时,她爱摆弄相机,常去静园为朋友拍照。当时,静园是几家报社的宿舍,许多作家、名人以及青年文学爱好者在这里进进出出。当代文学大师孙犁就住在静园后院的二层小楼里,每当黄昏,陆琛就会看见他穿着圆口布鞋在院子里散步,他见了陆琛,非常和蔼可亲地停下来闲聊,有时候还会让家人给陆琛送去时鲜菜蔬和粥品。
  “文革”时,静园作为“皇上宫殿”差一点被拆。闻讯后,陆琛找到了孙犁。陆琛至今不知道,静园没拆是否因为孙犁出面阻止的缘故。十四年后,当静园门口终于钉上重点文物保护牌的时候,陆琛已经改做会计工作,从此很少去静园了。
  1981年丈夫去世以后,陆琛随女儿生活在一起。早饭后,儿孙们都上班上学去了,她就会搬出当年拍摄的旧照片,一张张地看,更多的是看静园的;下午,她会看一些反映民国时代的小说和电视剧……生活就像墙上的钟摆,平静而准时。
  如果有人问起父亲的一些事,她会淡然一笑。关于乡人说陆宗舆是“卖国贼”这件事,陆琛说,她不太在乎别人对她父亲怎么议论,也不会上心。问她为什么会长寿,她会告诉你:“把不愉快的事情全忘掉!”
  
  孙儿不入仕,
  有人造飞机有人卖凉粉
  
  陆宗舆临终前立下一个遗嘱:“不愿子孙为大官,但愿为国家之良材。”如今,他的孙儿孙女至少有十七个,大多已经退休,有在北京、天津的,有在上海、广州的,也有在长春、太原和蚌埠的,还有的定居国外。他们默默无闻地过着平常人的生活。
  七十五岁的陆福荪是陆宗舆的长孙,现居长春市,离休前才做了个小官――在一家房屋供暖公司当副处长。而这之前,他是解放军某部航空学院的飞行教员,技术职称则是汽车工程师。他透露,1949年4月他参军入伍,随南下部队到了广西,参加过多次剿匪作战,1960年才调入空军部队,教了十年飞行课,之后转业到地方,摆弄了几年汽车。他笑说:“其实我也没做官,干的都是技术活。”
  陆家有开飞机的,也有造飞机的。陆秀荪是陆宗舆的长孙女,今年七十三岁。1958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制造系,后在解放军总后某兵工厂担任高级工程师,她与丈夫既是同学也是同事,夫妻俩参与研制过不下七十种型号的军用、民用运输机。两位老人退休后现居天津。
  2008年9月,广东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双转移”和产业升级大战役,一项电子产业无铅技术路线图应运而生,主要设计者是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陆启凯――他是陆宗舆的孙儿,一名教授级工程师。1993年,由陆启凯研制的燃油式自动控制汽车喷漆烘漆房,获第四届全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银奖;2009年,陆启凯领衔的“汽车环境适应性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获“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他的“多用智能型家电遥控器”等多项发明获国家专利。目前,六十五岁的陆启凯是全国电工电子产品环境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擎天新材料研究开发公司总经理,享受着政府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人员的特殊津贴。
  在蚌埠西市街口有家小吃店,店主叫陆启嘉,今年六十多岁了,他的父亲陆守诚是陆宗舆的第五子。陆启嘉开小吃店卖凉粉已经有十多年了。他原来在粮站工作,还当过站长,后来因为粮店改变经营方式,由别人承包了,下了岗的陆启嘉只得在闹市口开了家小吃店,和妻子一起卖凉粉,后来小吃店增添了面条、水饺等品种,但凉粉仍是小店的主打产品。现在很多顾客都是冲着他“陆宗舆后人”这个噱头到他店里吃凉粉的。
  今年六十三岁的陆秀菁是陆宗舆孙辈中唯一的博士,她曾在南开大学化学研究所工作。1989年,人到中年的她留学英国,然后赴美国佐治亚大学读博士。如今,她和女儿一起在美国生活。
  陆秀菁知道祖父历史上的一些事情,在国外也有一些人问起,她总是笑言:“历史的归历史,现在的归现在。”她住在亚特兰大市一幢一百六十平方米的房子里,外面有一个院子,种着几棵大树和一些蔬菜,养着一条狗。她没有回过海宁,但知道那是故乡。
  
  陆宗舆孙女陆秀芬:嫁人也要嫁个海宁人
  
  陆秀芬1942年8月出生于天津的陆宗舆宅邸。在她出生的前一年,爷爷陆宗舆逝世。陆秀芬的父亲陆德诚是陆宗舆的四子,1914年(陆宗舆担任驻日公使期间)生于日本东京,幼年回国。
  陆秀芬告诉笔者:“抗日战争爆发后,我祖父的十多个儿女各奔东西,天津家中只有我父亲守着。爷爷对儿女十分严厉,只有对我父亲不一样,非常疼爱他。”儿大成婚,媒人先后介绍了很多漂亮姑娘,陆宗舆经过多方考察,才答应下比儿子小了六岁的海宁籍姑娘刘玉珍,然后很满意地对夫人说:“此女是海宁人,有文化。”言下之意,乡人虽然开除了他的乡籍,他却不忘记自己是海宁人,娶儿媳妇也要选个海宁女子。刘玉珍后来进修俄语,做过经理、教员,与陆德诚生有二男三女,陆秀芬排行老四,陆秀菁排行老五。
  也许是自小受父亲“爱国先爱乡”的熏陶,陆秀芬一直将自己看做是海宁人。少年时她在天津耀华中学念书,填写学历表格时,她毫不犹豫地在“籍贯”一栏写上“浙江海宁”四个字。后来念大学,才知道老家的钱塘江大潮非常有名,爷爷就出生在观潮胜地盐官镇。
  1970年,陆秀芬出嫁了,新郎是北京大学的高才生费云标,一个地道的海宁人。夫妇俩用骄人的业绩替海宁争了光。陆秀芬曾是铁道部科学研究院机辆所的一名副研究员,参与制定了铁道部九项标准,发明有动车制动系统、滤清排污系统两项国家专利,获得过全国科技大会二等奖。费云标是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一名研究员,曾获天津市科技成果奖。1985年至1988年,他以博士后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国哈佛大学做研究。归国后,他潜心于抗冻蛋白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属国际先进水平。
  两位老人退休以后,回老家看看的机会多了。几年前的清明节,陆秀芬与费云标费了一番周折,终于在当地人的引领下找到了荆山村的“陆家牌坊”旧址,这里曾是爷爷陆宗舆的老家,年幼时陆秀芬随父母回来过,依稀记得“老屋前有一座牌坊,左右有石人石马,这是朝廷赐造的”。牌坊在许多年前筑路时被拆了,石人石马被埋在路基之下。
  作为陆氏后人,陆秀芬很坦然:“我见过一幅爷爷的全身像,但他长什么样子现在已经记不起来了。”她还透露,近年她收集了半个世纪前上海《申报》、《新闻报》等报刊上有关陆宗舆的记载,完成了一篇十几万字的人物纪实《功与罪》,比较客观地描述了祖父陆宗舆的外交生涯。她说:“弱国无外交,只能任人宰割,作为一个外交家也是事与愿违,尽管爷爷为维护国家主权作了很多努力,还是被认为是历史的罪人。”■
  (责任编辑/吕 静)

推荐访问:下落 后人 揭秘 陆宗舆后人下落揭秘 历史上真的有张保仔吗 许拜庭与张保仔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