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公安部长王芳话沧桑】 公安部长王芳的妻子

     2003年7月,先是叶辛给我来电话,转告浙江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黄亚洲的意见,询问我能否帮助王芳整理回忆录。我当即答应了。不久,黄亚洲给我来电,又一次询问是否愿意接受《王芳回忆录》的写作任务。我也当即答应了。
  王芳,曾经是我的老家温州的地委书记,后来成为公安部部长。我大致知道他的传奇经历,所以就一口答应为他整理回忆录。
  2003年10月30日,我前往杭州,与王芳的三位老秘书黄荣波、夏仲烈、张德中见面,了解《王芳回忆录》进展情况。翌日,与王芳见面。此后,多次前往杭州采访王芳。
  在采访王芳之前,按照我的工作习惯,总是要在网上查阅一下被采访者的有关资料。然而,当我输入“王芳”二字之后,令我非常惊讶,出现了许许多多同名同姓的王芳,而且都是女性!
  形形色色的王芳,从事五花八门的职业:昆剧表演艺术家、记者、主持人、律师、教授……
  终于,在一大堆群芳争艳的王芳之中,我见到了1997年9月14日《人民日报》所载记者张严关于王芳的一篇报道,题为《国泰民安是我的心愿――访中共十五大特邀代表王芳》。
  这位曾经担任“国务委员、公安部长”的王芳,才是我要采访的王芳。
  
  毛泽东笑谈王芳
  
  2003年金秋时节,在杭州风光绮丽的西子湖畔,我访问了八十有三的王芳。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典型的山东大汉!他穿一件夹克衫,威严地坐在沙发上。他的灰白头发朝后梳着,天庭开阔,看上去有几分像毛泽东。虽然眼下左耳听觉有点迟钝,但是目光炯炯有神。他的左前额有一块明显的“L”形刀疤,是他当年枪林弹雨之中留下的难忘烙印。
  采访王芳,仿佛在听一位历史老人讲述精彩无比的故事。数十年从事公安工作以及隐蔽战线工作,使他除了接受公务性的采访之外,几乎从不谈及自己的身世、生平和工作。直到进入晚年,在公安部以及有关部门的力劝之下,他这才同意回顾往事,给人民留下一笔精神财富。我发觉,他的记忆力极好,而且善于讲述,尤其是能够回忆丰富的细节,可以说是极为难得的采访对象。他一旦开口,仿佛启开一瓶陈年佳酿,氤氲满室。
  
  我的采访,就从他的名字说起――他这么个彪形大汉,跟女性化的名字王芳实在反差太大……
  他出生于山东新泰县一个多子女的农家,“春”字辈,本名王春芳。这“芳”是因为他排行最小,父母宠爱,所以取了女性化的名字。参加革命之后,他去掉“春”字,便叫“王芳”。
  王芳说起关于他名字的趣闻:
  在1953年年底,毛泽东主席来到杭州。当时,王芳担任浙江省公安厅厅长,负责毛泽东在杭州的保卫工作。公安部部长罗瑞卿陪同毛泽东前来杭州。
  饭后闲聊,罗瑞卿说:“王芳,认识你的人,知道你是山东大汉;不认识的,以为你是女同志呢!你这名字能不能改一改,把草头去掉,变成‘王方’?”
  王芳当即说:“我改名字,要报中央组织部批准才行。”
  这时,毛泽东说道:“不行,我不同意你改名字。”
  毛泽东这话,使罗瑞卿感到惊讶。
  毛泽东问王芳道:“你是山东人,你们山东的绿化搞得怎么样啦?”
  王芳感到奇怪,毛泽东怎么问起山东的绿化来了?回答说:“刚刚起步。”
  毛泽东笑道:“这就是说,你头上的那点‘草’,不能去掉!山东的绿化那么差,到处是荒山秃岭,好多山上不长树,就连草也不长。所以你头上的‘草’不能去掉。等到山东的绿化搞好了,你再改名字。在山东的绿化没有搞好之前,‘草’字头改不得!”
  毛泽东幽默的话语,引得大家大笑。
  就这样,王芳的名字也就没有改。
  1955年,王芳陪同毛泽东去莫干山。莫干山在浙江省德清县西北。相传春秋吴国时在此铸“莫邪”、“干将”两剑,故名“莫干山”。那天,毛泽东兴致很高,上午乘车上山,中午在山上休息。
  毛泽东看到莫干山上郁郁葱葱,树茂草盛,又记起王芳的名字。他对王芳说:“等到山东的绿化达到莫干山这样的水平,你头上的‘草’才可以去掉!”
  王芳大笑。由于山东的绿化一直没有达到莫干山的水平,所以他至今仍叫“王芳”,没有改为“王方”。
  
  毛泽东那天游莫干山兴致很高,哼成《七绝・莫干山》一首:
  翻身复进七人房,
  回首峰峦入莽苍。
  四十八盘才走过,
  风驰又已到钱塘。
  毛泽东所说的“七人房”,是指当时他所乘坐的轿车可以坐七个人。“四十八盘”,泛指多弯的盘山道。“钱塘”,即钱塘县,则是杭州的旧称,因钱塘江而得名。
  
  毛泽东的“大警卫员”
  
  知道我从上海来,王芳叹道:“在上海,我的熟人现在所剩无几了!”
  王芳这话,充满历史的沧桑感:“哦,柯庆施、潘汉年、黄赤波、梁国斌……都不在了!”
  柯庆施,当年的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
  潘汉年,当年的上海市副市长;
  黄赤波,当年的上海市公安局局长;
  梁国斌,当年的上海市副市长。
  屈指数来,健在的老朋友还有两位:汪道涵,曾任上海市市长,时任海协会会长;胡立教,当年的中共上海市委书记。
  上海朋友寥寥,王芳叹息道:“我已经二十年没有去上海了!”
  如今,王芳家在北京,而杭州毕竟是他长期工作过的地方,每年都在这里住几个月。
  王芳思维清晰敏捷,只是双腿行动不便,要有人扶持,蹒跚而行。他指着自己的颈椎说,十九岁的时候,从马背上摔下来,颈椎受伤,直至今日还隐隐作痛。
  行伍出身的他,好酒量,往日豪饮脸不改色心不跳,曾经一口气喝下一瓶茅台酒,如同喝一瓶可口可乐般轻松。他与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对饮,以海量著称的许世友败在他手下。不过,好汉不言当年勇,如今他遵医嘱只饮少许杨梅酒而已。
  令王芳难忘的是,1955年他在北京看望毛泽东,谈完工作,正要告辞,毛泽东对他说道:“我那里有个礼品间,你去看看,喜欢什么就拿什么。”王芳遵命去找毛泽东机要秘书叶子龙。叶子龙领他去礼品间,王芳一见茅台酒,就高高兴兴拿了四瓶。
  
  王芳兴冲冲回到所住的北京饭店,对战友们说,毛主席送了四瓶茅台酒。顿时,战友们都欢呼起来,抢着要喝茅台酒。就在这时,王芳当众喝下了一瓶茅台酒。喝完了,说道:“这酒真香!”
  王芳由此说起了他和毛泽东的交往……
  毛泽东走出中南海红墙,有着诸多行馆:北京西郊玉泉山别墅一号;北京西山一号;北戴河燕子窝一号;大连棒槌岛一号;上海西郊宾馆一号;武昌东湖宾馆一号;庐山美庐;庐山芦林一号;长沙湖南省委招待所六号楼……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毛泽东对“人间天堂”杭州、对如诗如画的西子湖情有独钟。前前后后,毛泽东来杭州多达四十二次,在这里度过了八百多个日日夜夜。
  王芳虽是军人出身,却颇有文学修养。他随口背出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借以形容西湖的美: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荫里白沙堤。
  钱塘湖,西湖的古称。王芳说,确如白居易所描绘的那样,西湖的春天是最美丽的。
  毛泽东被美丽的西湖深深吸引。王芳用两个“最”来形容:就全国各地而言,毛泽东来西湖的次数最多,住的时间也最长。
  作为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的王芳,把做好毛泽东主席的安全保卫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用王芳的话来说,他这个厅长,其实就是毛泽东的“大警卫员”。也就在毛泽东常住杭州的日子里,王芳紧随毛泽东鞍前马后,有了诸多交往。在“文革”中,江青曾经指斥王芳是“特务”,毛泽东笑道:“如果王芳是‘特务’,我早就没命了!”
  
  
  毛泽东生日那天
  
  度过了新中国建立之初的繁忙岁月,第一个南下杭州的领袖人物是朱德,接着是周恩来,然后才是毛泽东。
  王芳记得很清楚,那是1953年12月27日,毛泽东从北京乘坐火车,第一次来到杭州。当然,1921年7月毛泽东在上海出席中共一大之后,曾经匆匆途经杭州回湖南,如果把那一次算进去,那是毛泽东第二次来杭州。
  当时,中共浙江省委把毛泽东安排住在西湖西岸的刘庄。
  在杭州,把湖滨别墅称为“庄”。这些别墅星罗棋布于西子湖边,别墅四周拥有一大片私家园林。当年,以“庄”主之姓命名。内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坐落在西湖西南角依山面湖的刘庄和汪庄。
  “西湖风光甲天下,半是湖山半是园。”刘庄乃西湖第一私家名园。最早的主人叫刘学询,故名刘庄。刘学询是广东香山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后来中了进士。据说刘举人中举之后,次年上京会试,归途经过杭州,当即被西湖山水所深深吸引。他叹曰:“故乡无此好山水。”
  不过,刘学询进京之后,仕途不顺,在吏部多年没有升迁。升官无望,他寄希望于发财。后来,他包揽“闱姓”。所谓“闱姓”就是晚清两广地方利用科举考试进行的一种赌博,从此腰缠万贯,人称“刘三国”,即“文可华国,富可敌国,妾可倾国”。
  刘学询“富可敌国”,便在“好山水”西湖之畔建造规模宏大的私家花园,取名“水竹居”。 “水竹居”面对烟波浩渺的西湖水,背依竹林丛生的丁家山麓。“水竹居”内有望山楼(即藏书处)、花竹安乐斋、梦香阁、湖山春晓、松岛长春、绿竹游廊等。刘学询把香山老家的雕刻花窗及精美家具运来,装点“水竹居”,使“水竹居”颇具岭南风味。后来,刘庄几经改建、扩建,面积增加到三十六万平方米,如今成为西湖国宾馆的所在地。
  “西湖得天下之独厚,刘庄占西湖风光之灵秀”。刘庄三面濒湖,一面靠山。毛泽东住进刘庄临湖的一号楼,那里有一个露台挑出湖面,可凭栏远眺西湖风光,可谓“观景台”。
  在毛泽东入住刘庄的翌日,江青把王芳找去,说道:“12月26日,是毛主席的生日。主席历来反对祝寿。不过,今年是主席的六十大寿,不比往常。现在,元旦快到了,你和浙江省委商量一下,可否借庆祝元旦的名义,庆贺主席的六十大寿。”
  毛泽东出生于清朝光绪十九年(癸巳年)十一月十九日。早年,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毛泽东的生日是依照农历过的。1893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日是公历12月26日。
  当时的中共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凯丰曾经提议,12月15日这天在延安庆祝毛泽东五十大寿,遭到毛泽东的坚决反对。毛泽东复函凯丰,内中有这样一段话:“生日决定不做。做生(日)的太多了,会生出不良影响。目前是内外困难的时候,时机也不好。”(引自《毛泽东书信选集》212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
  知道毛泽东反对举行庆寿活动,从此,毛泽东生日总是悄然度过,只是与家人或者身边工作人员一起吃碗面条而已。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生日后来被“转译”为公历。从此,公历12月26日,成为毛泽东的生日。
  
  既然江青提议庆贺毛泽东六十大寿,王芳赶紧向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谭启龙汇报。当时,华东有“大谭”、“小谭”之说。“大谭”指谭震林,当时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小谭”则指谭启龙。
  谭启龙决定,在12月30日晚上,以中共浙江省委庆祝元旦为名,在刘庄摆两桌酒,宴请毛泽东。
  王芳记得,那天晚上,毛泽东、谭启龙、罗瑞卿、杨尚昆、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江青、叶子龙和他一桌,警卫们为另一桌。在宴会上,只字不提庆祝毛泽东生日,但是上了红枣、上了花生、上了面条,这时毛泽东才有所察觉――因为在一般的宴会上是不会上这些菜的。
  平日,毛泽东喜欢吃大米,东北高粱米,杂粮,不大吃面条。那天,毛泽东显得很高兴,吃了一碗面条。
  毛泽东酒量不大,那天也喝了几杯茅台酒。
  毛泽东说起了茅台酒的故事。他说,红军长征时路过茅台,伤员在茅台酒的酿酒池子里洗脚,用以消毒杀菌。后来,郭沫若写了一首打油诗:
  相传有人过茅台,
  酿酒池子洗脚来。
  是真是假我不管,
  无事饮它两三杯。
  宴会结束,毛泽东说,你们把所剩的茅台酒带回去吧,谁能喝就喝,不要浪费。这下子乐坏了王芳。
  王芳回忆说,当年的茅台酒包装很土,不像现在作为“国酒”那样包装考究。不过,那时的茅台酒很香很醇,喝了不刺激喉咙,很好喝。
  
  把杭州称为“第二故乡”
  
  毛泽东住在刘庄,在葛岭山三十号办公。那里原本是国民党淞沪杭警备司令汤恩伯的“公馆”,也依山临湖,景色宜人。
  毛泽东第一次入住刘庄就喜欢上了西湖。毛泽东从1953年12月27日一直住到3月14日,一住就是三个多月。他在这三个多月里,完成了一件大事,即主持起草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毛泽东让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三位“笔杆子”随行到杭州,也是为了一起起草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从此,毛泽东一次次来到杭州,来到西湖,他把杭州称为“第二故乡”。他一进刘庄,便说:“哦,到家啦!”
  杭州有水又有山。杭州的山,跟西湖一样娟秀,只是小山而已,没有千仞绝壁,也没有高耸入云的顶峰。不过,满目青翠的小山,倒正是适合年已花甲的毛泽东拾级而上。这种散步式的登山,可以使毛泽东从繁忙的工作中走出来,得以放松,得以健身。正因为这样,毛泽东一次次在杭州登山。
  毛泽东每一回登山,都使王芳处于忙碌之中。那时候,新中国政权建立不久,蒋介石在台湾口口声声要“反攻大陆”,地处东南沿海的浙江,不断受到蒋介石派遣的特务的骚扰。杭州乃旅游胜地,山间游客颇多。为了保证毛泽东的安全,每逢毛泽东登山,王芳必须布置岗哨,封锁山路,驱逐闲杂人员。毛泽东爬山时,王芳要陪在毛泽东左右,随时保持警戒。
  
  在杭州的群山之中,要算北高峰稍高。北高峰地处灵隐寺之后,与南高峰相对峙。此外,北高峰附近,有飞凤亭、桃花岭、扇子岭、美人峰等名胜,风光秀丽。
  毛泽东喜欢爬北高峰。王芳记得,毛泽东头一回是经灵隐寺,从正面登北高峰。第二回是从侧面上北高峰。第三回,从玉泉山方向朝北高峰进发。那天,毛泽东发了诗兴,写了《五律・看山》: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
  一片飘�下,欢迎有晚鹰。
  这首诗写于1955年。1953年《党的文献》第六期发表《毛泽东诗四首》,首次公开发表了毛泽东的这首《五律・看山》。
  《五律・看山》公开发表之后,许多诗人、学者对毛泽东的这首诗进行了注释。王芳笑道,他们由于不知道毛泽东写这首诗的背景,所以很多注释想当然,也就弄错了。
  王芳一语惊人:“毛主席的这首诗,其实在批评我!”
  王芳说,头一句“三上北高峰”,一看就明白。第二句“杭州一望空”,不知背景,就很难解释。王芳说,那是指从北高峰上只见杭州城,却空空如也,不见杭州老百姓!
  其实,王芳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了确保毛泽东的安全,他不得不把山上所有的道路封锁起来,不让闲人接近毛泽东。然而,毛泽东却喜欢接近老百姓,希望能够跟老百姓交谈,所以他不满于“杭州一望空”。
  第三句“飞凤亭边树”,是指上山时第一个休息处凤来亭,又称飞凤亭。
  第四句“桃花岭上风”,是指下山时的休息处桃花岭,又称桃源岭。
  第五句“热来寻扇子”,这“扇子”是双关语,既写登山热了寻找扇子,而扇子又指扇子岭。
  第六句“冷去对佳人”,那“佳人”是指美人峰。
  最为费解的是末两句:“一片飘�下,欢迎有晚鹰。”“飘�”,亦即“飘摇”、“飘荡”,指“晚鹰”飞翔状。很多人解释说,傍晚,天上飞着老鹰,在那里欢迎毛泽东。
  王芳说,那“晚鹰”是指公鸡!
  王芳记得,傍晚时分,下了山,毛泽东来到灵隐寺后面,那里有一户人家。毛泽东走了过去,想跟老百姓打招呼,老百姓不敢出来――事先,有关部门关照过。然而,一只公鸡却朝毛泽东跑了过来。
  毛泽东指着公鸡对王芳说:“厅长,公鸡不听你管。你看,它跑出来欢迎我!”
  那时候,毛泽东总是叫王芳为“厅长”。王芳明白,毛泽东又在批评他。
  王芳笑道,倘若不是亲历其境,这“晚鹰”即便绞尽脑汁,也难以考证。
  我很仔细倾听着王芳对毛泽东的《五律・看山》的解释。我想,他的解释是最权威的,所以在这里详细地记述了他的解释。
  那年,王芳陪毛泽东游杭州五云山。五云山坐落在钱塘江之侧,传说常有五色彩云在山顶飘荡,因此得名。毛泽东游五云山,写了《七绝・五云山》:
  五云山上五云飞,
  远接群峰近拂堤。
  若问杭州何处好,
  此中听得野莺啼。
  这首诗写得明明白白,王芳说,就用不着他解释背景了。
  毛泽东的三首诗《七绝・莫干山》、《五律・看山》、《七绝・五云山》,皆因登山而作,王芳都是亲历者、见证者。
  
  阅历丰富的历史老人
  
  毛泽东在杭州,早期住刘庄,后来住汪庄。毛泽东住在汪庄达二十七次之多。
  汪庄也是西湖名园,是安徽籍茶商汪惕予的别墅。汪惕予当时在杭州开设茶厂制茶,在上海淮海路开办茶号售茶。财源茂盛,富甲一方。于是,便在西湖之畔、南屏山雷峰北麓建造汪裕泰茶庄,人称“汪庄”。汪庄建于1927年,晚于刘庄。
  汪庄原名青白山庄,建筑瑰丽别致,三面环湖,碧波千顷,花木争妍。庄内亭阁高耸,楼台飞檐,假山重叠,石笋林立,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庄内设有汪裕泰茶庄门市部,供应西湖龙井名茶,并辟有试茗室。汪夫人好琴,庄内设有琴堂,还雇工制琴,人称“汪琴”。
  1958年,汪氏旧园连夕照山、苏家山(一部分)以及夕照寺、白云庵等沿湖一带划入,新建主楼、配楼、连廊以及宽广草坪、雪松树丛,总面积二十一万多平方米,建为浙江省委第二招待所。1979年,宾馆逐步对外开放,称为“浙江西子宾馆”。如今,在雷峰塔之侧,一块巨岩上刻着陈云题写的“浙江西子宾馆”,那便是汪庄的入口处。
  王芳记得,毛泽东第一次入住汪庄,是1959年盛暑,著名的庐山会议之后,毛泽东从江西来到杭州。那时候,江青先来。由于刘庄在大修,便安排江青住进汪庄。
  刘庄大修,是由于刘庄的房子建于清末,砖木结构,已经显得陈旧,而且多处发现白蚂蚁蛀蚀木梁,需要修缮。再说,考虑到毛泽东常住刘庄,中共浙江省委希望能够给毛泽东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准备对刘庄进行大规模装修。中共浙江省委几度请示毛泽东,都被毛泽东一口回绝。在毛泽东看来,当时国家还很穷,能够节省就节省。后来,在1959年1月,中共浙江省委又通过毛泽东机要秘书叶子龙向毛泽东提出,考虑到白蚂蚁蛀蚀已经相当严重,而且刘庄内光线太暗,为了毛泽东的安全与健康,需要对刘庄进行一次正常修缮。毛泽东一听是“正常修缮”,也就同意了。不过,他叮嘱道:“不要破坏原有的建筑面貌。”就这样,刘庄开始大修。
  从此,毛泽东来杭州,改住汪庄……
  王芳是一位阅历非常丰富的历史老人。毛泽东三十多次前往杭州,保卫工作都由他负责。他与毛泽东的交往、与江青的交往都非常频繁。
  在“文革”中,他因深知江青的历史问题而被投入狱中。最终还是毛泽东的批示使他得到解救。
  “文革”结束后,他出任中共浙江省委第一书记。在特别法庭审判江青的时候,原本让他负责提审江青,他推辞了,原因是他跟江青太熟,江青会耍赖,他改任审判张春桥的审判组长。后来,王芳又出任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他亲历了处理“六四风波”的全过程。
  王芳是一位阅历非常丰富的历史老人。正因为这样,我采访他,仿佛在与共和国的历史对话,而他的回忆,正是历史的回音。
  (责任编辑/刘晨芳
  电子邮箱:jinlingzi126@126.com)

推荐访问:公安部长 沧桑 王芳 原公安部长王芳话沧桑 建国后历任公安部长 历届公安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