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伯乐院士”钱令希的科教人生_钱令希 一门三院士

     他与钱伟长等四位两院院士和一位国学大师钱穆生于同一个小镇。    他桃李满天下,仅培养出的两院院士就有六位,有“伯乐院士”之美誉。   他是我国计算力学工程结构化设计的开拓者、国际著名的工程学家、新中国第一批中科院院士。
  他参与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建造及南京长江大桥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
  他带头承担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化油港的设计任务和参与了潜艇的设计建造。
  
  江南名镇走出科学才子
  
  钱令希1916年7月16日出生在江苏无锡城外的鸿声镇。鸿声镇不大,可远近闻名。小镇有两个特点:一是镇中人大多姓钱,二是近代小镇中一下涌现出六位名人――五位两院院士,一位国学大师。五位两院院士是钱伟长、钱令希、钱临照、钱俊瑞、钱易,一位国学大师是钱穆。不仅如此,六位名人的关系还非常亲近:钱临照是钱令希的哥哥,钱穆是钱伟长的叔父。此外,钱令希的父亲钱伯圭还曾是钱穆的老师。
  
  钱令希乃书香门第之后。父亲钱伯圭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从教于荡口镇果育学校。其学生,后来成为国学大师的钱穆在《师友杂忆》一书中曾回忆他与老师关于中西文化比较的一次谈话,说:“余之毕生从事学问,实皆伯圭师此一番话有以启之。”钱令希的哥哥钱临照,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比他大十岁。钱令希幼年时代,父兄对他的管教甚严,特别是哥哥,对他后来的成长帮助很大。在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下,钱令希自幼聪颖好学,勤奋上进,1927年十一岁完成小学学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苏州中学。然而考入大名鼎鼎的省立中学,从小镇来到大城市后,看着眼花缭乱的城市生活,年少的钱令希竟任性地玩了起来。结果,一年下来学习成绩很不理想,面临被学校开除的危险。此时钱令希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发现历史好补,但英语被自己做成了“夹生饭”,回锅也煮不熟了。于是他决定换到一所不学英语的学校。
  为了考取新学校,在接下来的暑假里,钱令希拼命学习,酷暑也不休息。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暑假结束时他的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竟考上了上海中法国立工学院高中部。入学后,钱令希吸取教训,发奋学习,包括法语在内的所有功课,都认真对待,成绩在班里始终名列前茅,很受老师青睐。后来高中毕业,钱令希凭借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优良成绩,直接考入了上海中法国立工学院大学部的土木科。1936年9月,钱令希以土木科第一名的成绩大学毕业,同年10月被学校保送到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留学。
  1938年,钱令希顺利完成了留学学业,并获得了“最优等工程师”的学位。由于学业优秀,才华出众,导师非常希望他能留在比利时工作。而此时中国正国难当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肆意践踏着中国的大好河山,千百万中国人民生灵涂炭,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此情,血气方刚的钱令希立下了“科学救国”之志,怀揣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赤诚之心,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安逸的生活,回到祖国。钱令希从比利时回国后得知,昆明刚刚成立叙昆铁路局,为抗战的需要,要修建一条“叙昆铁路”。这条铁路计划从四川的叙府直达云南的昆明,然后与滇缅铁路接通,以期为全民抗战打开一条国际通道。钱令希觉得自己学的知识正好可以派上用场,于是立即赶到昆明应聘,当上了一名助理工程师。在“叙昆铁路”的工程施工过程中,钱令希为了做好自己分担的项目,经常废寝忘食地工作。为了工程,他曾跋山涉水,步行八十六公里现场作业,还曾为赶时间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麻风病地区。1938年冬天,他硬是凭着两条腿,行百里路,实地勘察后为上百个桥梁、涵洞定位定型。
  
  二十五岁当教授开始栽桃育李
  
  
  由于钱令希在施工中表现出了深厚的学术功底,1941年云南大学看中了他,将他聘为土木系教授,这一年他刚刚二十五岁。从此,钱令希开始了他栽桃育李的从教生涯。
  在云南大学,钱令希丰厚的知识底蕴,生动活泼的讲课风格,宛如一股清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非常受学生欢迎。很快钱令希在教育界声名鹊起,不少学校和教育界前辈都知道了云南大学有一个知识渊博的钱令希,于是纷纷约他执教。
  1943年秋,浙江大学工学院院长王国松教授向钱令希发出邀请,力邀他到浙江大学任教。那时浙江大学非常有名,在国内素有“东方剑桥”之称。能得到这样著名学府的邀请,钱令希心中非常高兴,愉快地接受了王国松院长的邀请,于这年11月正式走进浙江大学。那时由于战乱,浙江大学内迁到遵义,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艰苦。当时钱令希住在一间简陋民房里,对面就是一间杀猪作坊。为了备好课,钱令希经常清晨起来披上长衫跑到寒冷的江边看书;晚上则用东西塞住双耳,排除杀猪作坊的干扰,学习到深夜。由于准备充分,钱令希讲的课一直深受学生欢迎。这种艰苦的条件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浙江大学搬回杭州才得到彻底改善。
  在浙江大学期间,钱令希深受校长竺可桢倡导的“求是”学风熏陶,除了认真讲课外,还埋头钻研学术问题,经过不懈努力,写出了一篇篇颇有见地的学术论文,发表后反映强烈,引起各方广泛关注,其中1946年写的《悬索桥近似分析》一文,经当时内迁重庆的北平图书馆推荐,发表在美国《土木工程学报》上;《关于梁与拱的函数分布与感应》的论文,则获得了当时政府颁发的1946年科学奖。这些研究成果使钱令希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1950年,三十四岁的钱令希走上了浙江大学土木系系主任的岗位。无疑,这对年轻的钱令希来说,是对他学识和才华的极大肯定。钱令希欣喜之余,更感到责任重大,他深知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仅要一个人讲好课,还要带领一帮人,把一个系的课讲好。他决心不负众望,一定干出个样子来。上任后,他励精图治,大胆改革,下大气力整顿、加强了资料室和实验室的建设,并大力提倡教师写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法。这些措施,很快使土木系的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名扬全国高校。
  1951年夏日的一天,时任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的前身)院长的屈伯川博士慕名来到浙江大学土木系找钱令希,俩人见面一谈话就觉得非常投缘,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他们从同一时期赴欧洲留学,一直聊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兴致勃勃。最后,屈伯川院长告诉钱令希:“党和国家为了给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在东北重要工业基地之一的大连创办了大连工学院,条件非常好,只是师资很紧缺。”话至此,屈伯川院长诚挚地向钱令希发出邀请的意图已非常明显。他希望钱令希能到大连工作。屈伯川求贤若渴的精神打动了钱令希,他答应认真考虑。最后,促使钱令希下决心去大连的是当时大连石油研究所的张大煜先生。和屈伯川院长见面不久,钱令希在上海巧遇张大煜先生,谈话间说起大连工学院的邀请时,张大煜先生说:“大连工学院没有老框框,的确是个干事业的好地方。”就这一句话,当年的12月,三十五岁的钱令希从西子湖畔来到了渤海之滨的大连,次年1月,正式走马上任,担任了大连工学院教授和第一任科学研究部(现科研处)主任,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大连。
  1979年,钱令希升任大连工学院副院长,1981年至1985年担任了院长,现在为大连理工大学顾问。五十多年来,他把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这所学校,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一个有眼光的教育家,钱令希一直认为:一名教师作为个人来说,想永远保持优势在天底下是没有的,因此他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积极培养年轻人,并鼓励学生超过自己。他说:“学生要是不比先生强,我们的科学和教育还怎么发展?”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钱令希在执教的几十年中,大力提携年轻人,先后为国家培养出了一大批栋梁之才,其中国家级重量人物潘家铮、胡海昌、钟万勰、邱大洪、杨锦宗、程耿东这六位院士都是他的学生,而且这些学生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钱令希也因此获得了“伯乐院士”的美誉。
  
  用硕果累累报效祖国
  
  
  科研是钱令希一生中的重头戏,几十年里,他或针对实际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或及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用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很多重大贡献,创造了多项第一。
  1954年,国家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项大型桥梁工程,也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钱令希受有关部门邀请,担任工程顾问,亲自参加了设计与施工。大桥于1955年下半年完成设计,9月正式动工,历时两年,1957年10月胜利建成通车。当时大桥的建成曾轰动全国,毛泽东主席更是欣喜地吟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著名诗句。
  1958年,钱令希又参加了南京长江大桥的规划工作,并于1959年参加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规划会议。在三峡水利枢纽的规划会议上,他提出了一个新型的梯形坝坝型。这一坝型后来被国内许多水电站工程采用,效益十分显著。
  钱令希还是我国潜艇设计建造的有功之臣。钱令希承担的这项工作和后来发表的论文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
  在钱令希为国家建设作出的诸多贡献中,他牵头承担的我国第一个现代化油港――大连新港的设计任务,堪称辉煌的一笔。
  
  1974年11月,为了落实周恩来总理“三年改进港口面貌”的指示,大连工学院承担了大连新港主体工程的设计任务。接受任务后,钱令希立即带领中青年教师投入到紧张的工程设计中。在海上栈桥的设计和建造中,钱令希提出了受力合理、使用方便、美观大方、施工快捷、节省材料的新方案。不料方案一出,好多好心的朋友劝他:“用这种桥型,国内无先例,别冒险了!”但钱令希非常自信,坚持认为,这种桥型在力学上是无可指责的。1976年,这项浩大的工程竣工,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等许多大奖。到今年,这座栈桥已经使用了三十多个年头。
  钱令希还是我国计算力学的开拓者。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钱令希就敏锐地看到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将会给科学技术带来深刻的革命,从那时起他便带领研究生勤奋学习数学和电子计算机的有关知识,进行知识更新;同时,努力在我国兴建计算力学这一新学科。他后来关于力学的一些主张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随即他被指定为主持全国力学发展规划中“计算力学分支学科规划”调研与制订工作的负责人。接受任务后,钱令希亲自组织队伍进行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在他的积极倡导下,我国计算力学很快起步。1982年,经第一届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钱学森推荐,大家一致选举钱令希担任该学会第二届理事长。钱学森在推荐他时由衷地说:“钱令希教授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知识,走到了前面。我十分钦佩!”
  
  快乐生活,笑对人生
  
  
  钱令希一生谦虚为人,不管职位如何变化,地位如何提高,始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1986年,当他七十岁生日即将来临时,他的部分学生为纪念老师从教四十五年,记录他在培养人才与发展科技方面的卓越贡献,准备出版一部“纪念文集”。钱令希知道此事后,立即找来主持操办此事的学生,再三推辞。学生们深知老师的为人,最终听从老师的话取消了原来的计划。至今,类似的事情钱令希自己也记不清推辞了多少次了。
  生活中的钱令希谦虚和蔼,风趣幽默,非常乐观。平日里钱令希经常说说笑笑。钱老的秘书说,几天前一位记者采访他,采访结束时,钱老笑着对记者说:“你问完了啊,该我问你了。年轻人,你现在的理想是什么?”记者回答:“做一个好记者。”钱老会心一笑说:“做记者不比我们做学问轻松啊,当记者就得脸皮厚,不怕撞得头破血流,我看电视里那些小记者不容易,所以我支持你们,你看今天我就支持你,你有问我必答。”这时身边工作人员看到钱老的手不知怎么碰破了点儿皮,便问:“钱老您是不是撞到什么了?”钱老立即笑着回答:“这不撞到记者了吗?”他的话音刚落,屋子里马上笑声一片。生活中的钱老就是这样,时时快乐地生活着,他说:“快乐,人最不容易老,比吃任何抗衰老药都有效。”
  
  当有人问到他健康长寿的秘诀时,他笑着说:“人的一生,风风雨雨,什么事情都能遇到,只要坚持以积极向上的追求精神和愉快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坚持过好每一天,就一定能健康益寿。”
  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能更多地为教育和国家建设做些贡献,钱令希对身体的保健更加重视。最近他有了一个新的打算,他不无玩笑地说:“其实我原名叫钱临熹,小时候拿毛笔写名字时,笔画太多,总写不好。当时当校长的舅舅看到我写得很辛苦,便帮我改名为‘令希’。如今我九十一岁了,要开始好好练习书法。一边养生,一边练出自己的风格,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健康快乐的钱令希写的。”话语间透着开朗和幽默。
  面对这样一位大家,我们除了敬佩、感动,已经无法用别的语言表达,让我们祝愿钱老健康长寿,晚年幸福!■
  (责任编辑/穆安庆电子邮箱:muaq004@163.com)

推荐访问:伯乐 院士 科教 九旬“伯乐院士”钱令希的科教人生 伯乐院士 钱令希六位院士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