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2009年台湾历史上的五月] 1949年至今的台湾历史

  五月一日      1982年5月1日,台北忠孝大桥通车。   台北忠孝大桥是台北盆地内重要的联络通道之一,被划入台湾省道台1线路段。全桥以台北县三重市重安街为起点,跨越淡水河河道后,连接至台北市忠孝西路路口,并有北门桥引道衔接至台北车站一带,是往来台北县三重地区与台北车站、西门町的最近通道。1978年,台北忠孝大桥由台北市开始动工兴建,后于1982年5月1日正式通车。主桥全长1145米、宽31.5米,设有6线快车道、2线慢车道与人行道。1993年,为疏减台北中兴大桥及台北大桥的交通拥塞现象,当年11月1日零时,台北忠孝大桥停止征收过路费,同时拆除桥上收费站,以减缓尖峰时段交通堵塞压力。
  1988年5月1日,台湾铁路火车驾驶员以集体休假名义发动大罢工。
  1988年3月至4月,由于台湾铁路局火车驾驶员联谊会与资方就劳工身份薪资认定与延时工资发放议题谈判破裂,联谊会决定于同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以“集体休假”方式进行罢工。1988年5月1日凌晨,联谊会获得所有火车驾驶员支持,台铁东线与西线所有班次的驾驶员皆以“休假”为由进行罢工。除原本轮休及休假者之外,其余指定排班者也以“立即递假单”方式怠工,致使台铁各班次几乎全部停开。此次罢工事件,虽以“集体休假”名义进行罢驶,但实际上已达罢工实质效果。运转实绩占台湾铁路运输100%的台铁,因此次罢工不但造成台湾交通为之中断,所开的前例,也成之后台湾劳工运动的滥觞。此后岛内不同产业的相关罢工方式,几乎多沿袭此种以休假怠工进行实质罢工的模式。
  1991年5月1日,台湾终止“动员戡乱时期”。
  1947年,国民党在军事上节节败退,为挽救这一败局,蒋介石于6月30日在国民党中常会上作了《当前时局之检讨与本党重要之决策》的讲话,提出了“戡乱总动员”等政治决策。1949年5月20日,国民党在其全面溃败前夕,为加强对台控制,通过台湾省警备司令部颁布“戒严令”,宣布台湾地区处于“战争动员状态”,在全省实施“戒严”。国民党撤台后,又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与“戒严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国家总动员法”等有关的一系列法规、条令,实行军事戒严和高度集权相结合的专制独裁统治。1954年,国民党召开的一届二次“国民大会”上,决议“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在未经废止前继续有效”,此后在1960年、1966年、1972年先后四次对条款作了修订,将这个原为单项的条款增至为11项。直到1987年7月15日才“解除戒严”,在各方面有所松动,但又以“动员戡乱时期国家安全法”来取代“戒严令”。1991年4月30日,当局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对“惩治叛乱条例”等相关条例逐一废止或作修订。1991年5月1日,同时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
  
  五月二日
  
  1957年5月2日,台湾第一所“荣民之家”成立。
  “荣民”是台湾对服役多年的退伍军人的称呼,即所谓“荣誉国民”。从1948年、1949年开始,100多万人随国民党迁至台湾,其中有60多万是军人。老荣民则已成为当年随蒋介石退居台湾的那批军人的特定称呼。1952年,台湾当局一方面实施“精兵政策”,让老弱残兵从军中退下来:另一方面,为了军事斗争的需要,设法使军中有过战斗经历的年轻士兵留下来。因此规定,青壮士兵无论当年在大陆是志愿或被迫从军,都被晋升为“士官”,服务年限也相应延长,士兵须年满40岁、士官50岁、士官长则要58岁才能退役。1954年,为照顾这些从军队中退下来的老弱残兵。当局从美国方面获得4200万美元用于各项退役官兵安置计划,其中356万美元用来设置全台湾9所“荣民之家”,安置退役“荣民”,其中云林“荣民之家”首先竣工,于1957年5月2日正式成立。目前这座全台第一所“荣民之家”,共安养883名“荣民”,包括公费安养124名,以及自费安养174名残瘫老人,平均年龄为75岁,与成立之初平均年龄40岁,已经大为不同。
  1964年5月2日,台湾第一条高速公路通车。
  1962年5月,为缓解台北基隆间交通,并应提升作战所需,台当局决定比照国外公路形式,设计为封闭式的北基新路高速公路。公路从台北市南京东路羽毛球场(今台北体育馆)开始,以正气桥跨越基隆河后,经过内湖、汐止、五堵、六堵、七堵、八堵,迄于基隆市孝二路、忠四路口,全长约23公里。1964年5月,历时两年,耗资2.6亿元新台币的北基新路正式完工,因完工时逢美国麦克阿瑟将军过世,台当局特将此公路更名为“麦克阿瑟公路”以作纪念,并于1964年5月2日正式通车。此后,随着台当局“十大建设”的推动,麦克阿瑟公路被划入中山高速公路的北基段路线。1979年,中山高速公路通车后,麦克阿瑟公路仅存麦帅一桥至高速公路内湖交流道路段,路长仅余2公里。目前该路段现已纳入市区道路系统,并编为南京东路六段。
  1968年5月2日,台湾行政部门公布台湾“家庭计划”实施办法。
  1949年,国民党政权从中国大陆退守台湾,骤然增加的100多万人口使得狭小的台湾岛顿时拥挤起来。光复时期台湾已达600万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200人,到1951年人口总数高达800多万。台湾光复后出现了巨大的生育潮,加之死亡率随着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逐渐降低,因而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居在36‰左右。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未来入学、就业困难、交通拥挤、住房短缺、耕地面积减少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给台湾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面临潜在的人口压力,岛内有识之士发出节制生育的呼吁,以控制人口数量增长为宗旨的“家庭计划”开始酝酿。1954年成立的“家庭计划协会”开始在一部分军区介绍急救及卫生常识。到1959年,台湾卫生署以“孕前卫生”的旗号在妇幼保健工作中加入“家庭计划”的服务。1961年,台湾人口研究中心成立,并于1963年在台中市举办推行“家庭计划”的实验。1964年,台湾卫生部门成立“家庭卫生委员会”,正式公开全面地推行“家庭计划”。随着台湾“家庭计划”的大力推行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台湾完成了人口转型,即从初期(60年代)的高生育率、高死亡率发展到死亡率下降,而同时生育率较高造成人口总数大幅度增加(70年代),最后生育率下降到一个相当低水准的过程(80年代)。1989年,台湾“家庭计划”的口号由“两个孩子恰恰好,一个不嫌少”转变为“两个孩子恰恰好,一个嫌太少”。
  2003年5月2日,《苹果日报》台湾版创刊。
  《苹果日报》作为香港上市公司壹传媒在台湾发行的中文报纸,以香港《苹果日报》为蓝本。报纸名称为壹传媒创办人黎智英所创。他认为,“若当初亚当和夏娃没有皎下苹果,世界上就不会有善恶,也没有新闻的存在。”因此将报纸命名为《苹果日报》。2003年5月2日,《苹果日报》台湾版创刊当日,报纸的份量远超越当时市面上其他台湾报纸、以全彩印刷 和低价(当时大部分的主要报纸都为了与《苹果日报》竞争,由售价新台币15元于同日降价至新台币10元,而《苹果日报》刚上市时以新台币5元促销,到下月才调整至新台币10元),因而快速抢下大量台湾市场。《苹果日报》的最大特色是着重图片以及视觉化的图表,并采用一般报纸所无的全彩印刷(包括分类广告在内)。目前《苹果日报》不仅是台湾岛内具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也是首创全年日日皆出刊的报纸。
  
  五月五日
  
  2007年5月5日,台湾行政部门宣布,每年5月第一个周六为“台湾自行车日”。
  有鉴于机动车辆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1998年法国首先发起了“国际无车日”活动,随后台湾于2002年开始响应,呼吁人们在“无车日”当天不开车,以公共交通工具或自行车代步。2007年,台湾行政部门为响应台湾民间呼吁,遂将每年5月第一个周六定为“台湾自行车日”,以更宽广的思维,正视自行车的休闲、健康、环境保护及观光旅游等多面功能,建构骑车环境、提升骑乘风气,实践自行车新生活,让自行车发挥更大效益。2007年,首届“台湾自行车日”提倡大众走出户外,2008年第二届鼓励民众挑战环岛,2009年第三届则以回归城市与生活为主题,选择了台北市绿意盎然的绿色大道仁爱路,邀请车友一起来享受城市骑乘,体验一个有秩序、舒适的自行车友善环境。
  
  五月八日
  
  1951年5月8日,台当局推行国语教育。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50年,大肆推行“皇民化”运动。日语在日据时期的台湾占有特殊的地位,成为当时的“主态语言”,致使光复后的台湾,语言使用情况十分混乱。1946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旨在台湾推行国语。此后,“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发表了许多文章,编印了国语书刊,并编订《国音标准汇编》,作为推行标准国语的根据,由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于1946年5月30日公布,作为地方政府法令施行。当年9月,国民政府从大陆各省市征选公立学校国语老师600多人、中学老师400多人,以国文老师最多。除了由大陆各省市征选国语老师外。也经由台湾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等,办理各种中小学老师讲习,以训练国语老师及国语推行员。1946年至1947年间,台北广播电台开设国语读音示范节目,以培育国语师资。1951年5月8日,台当局教育部门命令各校应以国语教学,并要求师范学校毕业生应参加国语文统一会考,成绩合格才可毕业,这种措施一直持续到1980年。
  1995年5月8日,歌星邓丽君因气喘引发心脏衰竭猝逝。
  1953年1月29日,邓丽君出生于台湾省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在家中排行第四,其父亲是随国民政府迁台的河北省军人,其母是山东省人。取名“邓丽君”乃因为邓父的同僚提议仿效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元朝才女孟丽筠,而“筠”与“君”虽发音不相近,但常易误念为君,这便有了“邓丽君”。1963年8月,10岁的邓丽君参加“中华广播电台”的黄梅调歌唱比赛,凭一曲“访英台”夺得冠军。1965年邓丽君入读私立金陵女中,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正声广播公司举办的歌唱训练班。于1966年以《采红菱》一曲夺得金马唱片公司举办的歌唱大赛冠军,其后获得台北东方歌厅的老板赏识,邀请邓丽君在课余时间演唱。1967年,14岁的邓丽君正式加盟宇宙唱片,并灌录了第一张唱片《凤阳花鼓》,当时正值流行歌曲在台湾萌芽时期,她主唱的民歌小调更是大受欢迎,15岁时即获邀在“台视”歌唱节目《群星会》中表演,成为她首次在电视银幕上的演出。1969年12月,邓丽君首次赴香港登台,在“工展会”义卖白花油,并获选香港“工展会”慈善皇后。此后数次赴港演出,凭借清新可爱的形象及不俗唱功,在香港各大歌厅广受瞩目。1975年7月,邓丽君签约加盟香港宝丽金唱片公司并在港发行《岛国之情歌第一集》大受欢迎,随即于9月获得香港十大歌星奖。此后,邓丽君在1976年、1977年、1978年、1980年、1981年除了中途赴美进修,连续5年都在香港舞台开个人演唱会,皆场场爆满,人气历久不衰。但1984年后,邓丽君歌唱事业重心移往日本乐坛,并在日本创造被公认为评选最公正的全日本有线放送大赏三连霸的纪录(1984年到1986年),三次参加全日本红白歌唱大赛。1989年后,邓丽君旅居法国,这段时期她的气喘痼疾日益严重。1995年,她随同法国男友前往以空气清新著称的泰国清迈暂居,并着手写作复出歌坛的歌曲。然而邓丽君却因气喘引发心脏衰竭在清迈逝世。邓丽君逝世后,其母亲将其安葬于台北县金山乡的筠园。筠园有着缀饰成高音谱记号样子的美丽小花园,园中长年播放着邓丽君演唱的歌曲。至今每年忌日时,仍有来自台港目各地的歌迷和游览的大陆游客到墓前凭吊。
  
  五月十一日
  
  1987年5月11日,台北市饶河街观光夜市开幕。
  饶河街夜市位于台湾台北市松山区八德路四段及抚远街间的饶河街,为台北市著名的观光夜市之一。饶河街与松山车站一带旧称锡口,因基隆河水深、此区又临河滨,得舟楫之便,逐而成为基隆、宜兰货物运至台北之转运站,当时商贾云集、舟船辐辏,极一时之盛。是当年南港、内湖等十三街庄居民购物市集,繁华盛景不可言喻。当时,饶河街是购物的天堂,其街道可分为顶街、中街和下街三段,每段皆各具特色,绸布庄、食油行、五金杂货、鱼肉蔬果等,一应俱全,基本满足了居民生活上的需求。通常情况下从顶到下街需花费一个多小时的行程。此后八德路拓宽、公车通行,时间缩短了。这样一来,虽缓解了绕河街的车流,却也带走了人潮,使得生意一落千丈,褪去了繁华的光圈。为了挽救衰退中的饶河街商圈,附近的居民主动向台北市市场管理部门提供地面给摊贩使用,配合市政府建设观光夜市的构想。1987年5月11日,台北市饶河街观光夜市正式开业,为饶河街带来了第二春。白天的饶河街是一条安静的街道,到了夜晚,则摇身一变,以观光夜市的景致展现:在每天下午3时到深夜12时,这条街道是行人徒步区,民众享有畅行无阻的逛街空间。饶河街观光夜市再献新貌之后,内容琳琅满目,除了小吃外,各种日用百货如服饰、皮鞋与金饰等亦物美价廉,此外还有民俗技艺表演及土产展售等,如今已是观光客体验台湾特色小吃的重要地点。
  
  五月十二日
  
  1987年5月12日,邹人青年汤英伸杀人被判决死刑。
  台湾少数民族邹人青年汤英伸杀人事件,无疑是上世纪80年代台湾社会的重大事件。18岁的汤英伸曾在嘉义师专就读,在校期间因为好动、顽皮,常被老师看作是“问题学生”,只要学生宿舍发生失窃事件,老师们总认为是他偷窃的,常常借故找他的麻烦。最后,汤英伸被迫停学。当年他从阿里山乡下到台北去工作,由于他是少数民族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职业介绍所将他第一个月薪水作为佣金,而洗衣店老板则扣他的身份证作为第一个月薪资的代价。他在洗衣店工作,每天从早 上9时一直到次日凌晨2时才能休息。由于农历过年将至,工作压力更重。他希望能返乡省亲,且带回第一个月薪资回去给家人过年,是老板仍旧扣着他的身份证作为付给职业介绍所佣金。1986年1月25日,但汤英伸不满老板平日的对待,与老板娘理论,引发口角,进而拿刀杀了老板娘。老板见状与其搏斗,汤英伸失手中也将其杀害,因雇主家孩子的哭闹,已丧失心智的汤英伸又将孩子杀死。根据当年台湾媒体对汤英伸的同学、朋友、家人采访记录可以看出,汤英伸原本是个纯良、正直的少数民族青年,在走投无路情绪失控下犯下罪行。当年台湾天主教团体、学界、报界记者、文化界和少数民族代表一齐呼吁、努力,呈请当局能“枪下留人”,但汤英伸最终还是于1986年5月12日被宣判死刑,成为台湾死刑史上最年轻的死囚。5月15日,汤英伸被执行死刑,时年19岁。此事件在台湾社会引起极大的震撼。
  
  五月十三日
  
  1983年5月13日,云门舞集巡回全省演出《薪传》。
  云门舞集作为台湾最著名的现代舞蹈表演团体,于1973年由舞蹈家林怀民创办,也是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云门之名来自于中国古书《吕氏春秋》中的一句话:“黄帝时,大容作云门,大卷……”也就是黄帝时代中国舞蹈的名称。云门舞集因演出许多经典的作品而享誉世界。云门舞集最具重量的划时代名作无疑是《薪传》,它朴实、厚重,又浩气盖天,强烈的仪式性,隐含林怀民营造岛内族群命运共同体的意念。它的成功,也呼应云门舞集创团来以舞蹈投入社会、历史及文化的深刻使命。1983年5月13日,云门舞集携《薪传》全省巡演,也由此拉开了云门舞集此后长达10年的下乡巡演,从土地与人民中汲取养分的理念。
  
  五月十六日
  
  1967年5月16日,台湾佛教团体佛光山寺由星云大师于高雄创办。
  佛光山寺位于台湾省高雄县大树乡,是一座大乘佛教的寺庙,目前在全世界多个城市均设有分院。1967年5月16日,台湾著名佛教僧侣及学者星云大师为提倡“人间佛教”,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的四大宗旨兴建佛光山寺。1997年,佛光山开山大师星云在媒体面前宣布,佛光山即将封山,当时此消息震撼全台。星云大师表示,封山的原因是为了要提供佛光山常住僧众一个宁静的修行环境。200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拜访佛光山,并且期许佛光山能够重启山门。经过层层考虑,佛光山终于决定重启山门,并且提供大众一个清静的环境来修行。目前,高雄佛光山寺已成为全台湾第一大佛寺。
  
  五月十七日
  
  1979年5月17日,郭小庄筹组的“雅音小集”京剧团首度公演。
  郭小庄从小便在“空军大鹏剧队”附设的学生班(剧校“小大鹏”)学京剧表演艺术,师从苏盛轼等人,15岁时于“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俞大纲门下学戏剧文学,并开始发现年轻人已不愿看京剧的危机现象。1977年恩师俞大纲辞世后,郭小庄发愿要让京剧迎向现代社会。1979年郭小庄成立“雅音小集”京剧团(由画家张大千所命名)后,专注于京剧表演,由于戏码为京剧呈现出崭新风貌而广受好评。郭小庄主要演出作品有《王魁负桂英》、《白蛇与许仙》、《感天动地窦娥冤》、《梁祝》、《韩夫人》、《刘兰芝与焦仲卿》、《孔雀胆》(《通济桥》)、《红绫恨》、《问天》、《潇湘秋夜雨》、《归越情》等。“雅音小集”京剧团亦是最早同祖国大陆京剧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台湾戏剧团体。
  1987年5月17日,夏潮联谊会成立。
  夏潮始于1976年,由一群来自台湾不同社会阶层但都以关怀乡土、文化提升,以及实现“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社会民主”为职志的人士所组成。“戒严”时期为了突破言论限制,宣传民主理念和爱国主义思想,先后创办过《夏潮》、《鼓声》、《春风》、《生活与环境》、《大地生活》、《夏潮论坛》、《前方》、《海峡》及《五月评论》等杂志。1987年5月17日,台湾“解严”前夕,为了因应台湾民主化运动发展的新形势、决定以夏潮杂志的编辑、作家和读者为基础,结合日据时期反帝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的老前辈,以及50年代白色恐怖时期的政治受难人,共同成立夏潮联谊会。1989年,台当局发布了“人民团体组织法”,规定不能以“联谊会”之名作为团体名称。因此,在“夏联会”(简称)不变的前提下,“夏潮联谊会”更名为“夏潮联合会”。现今“夏潮联合会”致力于两岸民间交流活动,亦是台湾第一个提倡反核的团体,同时也是最早介入劳工、环保等议题的民间团体。
  
  五月十八日
  
  1982年5月18日,罗大佑首度于台北“国父纪念馆”举办演唱会。
  1954-年,罗大佑出生于台湾省苗栗县一个医生世家,毕业于高雄市立高雄高级中学及私立“中国医药学院”(今“中国医药大学”)医学系,曾创作并演唱《恋曲1980》、《恋曲1990》、《童年》、《光阴的故事》、《鹿港小镇》、《爱人同志》、《亚细亚的孤儿》、《野百合也有春天》、《皇后大道东》、《之乎者也》、《海上花》、《是否》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对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台湾校园民歌及整个华语流行音乐风格转变有划时代的影响,其歌曲也是许多歌手争相翻唱的对象。1982年4月21日,在台湾出版首张创作专辑《之乎者也》,在华语流行歌坛产生巨大震撼,特别是专辑内单曲《鹿港小镇》歌词探讨台湾经济起飞后的社会剧烈变迁问题,引起广泛瞩目。其后推出的《未来的主人翁》专辑,针对民族、时局、传统社会,进行了批判与反省:收录的单曲《亚细亚的孤儿》,以吉他与唢呐伴奏缓缓感伤唱出,在台湾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与激荡回响,一度为台当局禁播。1982年5月18日,罗大佑首度于台北“国父纪念馆”举办演唱会。不仅演唱首张创作专集内的所有曲目,也由此开启台湾演唱会风潮。
  
  五月十九日
  
  1986年5月19日,“五一九绿色行动”于台北市万华龙山寺举行。
  “五一九绿色行动”无疑是上世纪80年代台湾要求解严的重要政治运动之一。自从1949年5月19日以来,国民政府在台湾实行台湾省“戒严令”,并且以“动员戡乱时期”的法律作为最高法律,“宪法”规定的自由权与人权都受到严重限缩。郑南榕、江鹏坚等党外运动人士以“纪念台湾戒严日”为由,推动“五一九绿色行动”,要求国民党当局解严。1986年5月19日,郑南榕等人在台北市艋�龙山寺聚集数百名群众,被镇暴警察层层包围,以人墙围堵僵持10多个小时。此一行动在当时也被认为是党外运动激进派不满党外公政会主导人事与国民党当局沟通时采取较为妥协、软弱立场的抗议。1987年7月15日,台当局宣布解除长达37年的“戒严”。至此,主张解严的“五一九绿色行动”也正式走入历史。
  
  五月二十日
  
  1949年5月20日,台湾省“戒严令”正式实施。
  《台湾省戒严令》正式名称为《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布告 戒字第壹号》,于1949年5月19日由台湾省政府主席兼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陈诚颁布的“戒严令”,内容为宣告自同年5月20日零时起在台湾省全境(当时包含台湾本岛、澎湖群岛及其他附属岛屿)实施“戒严”,至1987年7月15日宣布解严为止,共持续了38年又56天之久。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台湾开始出现要求彻底解严的运动。1987年7月14日,蒋经国宣告自同年7月15日凌晨零时起解除在台湾本岛、澎湖与其他附属岛屿实施的“戒严令”,在台湾实施达38年又56天的“戒严令”自此走入历史。同时还宣布废止“戒严”期间依据“戒严法”制定的30项相关法令,而当局也对237位于“戒严”时期遭军法审判的民众予以减刑或释放。而接近大陆的福建省金门县、连江县、南沙的“戒严”直到1991年“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废止,改为地方自治后才解除,前后“戒严”时间长达近43年。
  1988年5月20日,台湾农民北上请愿,爆发“五二0事件”。
  1988年春季,台当局决定扩大开放外国农产品进口台湾的数量与种类,引起众多岛内农民的质疑和恐慌。5月20日,云林农权会率领当地农民,以农业开放可能导致农民权利受损为抗议目标,主导南部农民北上台北请愿活动,大批农民聚集于台北车站前的街道,准备前往“中正纪念堂”。农民们提出全面农保、全面春保、肥料自由买卖、增加稻米保证价格与收购面积、废止农会总干事遴选、废止农田水利会会长遴选、农地自由买卖七项要求,没想到游行民众在“立法院”前与警方爆发激烈冲突。而后再次历经多次冲突,次日凌晨,宪兵队开始展开驱离行动,介于警民之间要求和平的学生首当其冲,遭到殴伤、逮捕。但被驱散的群众仍与警方发生零星的冲突,总计130多人被捕,96人被移送法办。次年7月,台当局全面实施农民保险,农民在“五二0事件”游行中的七项诉求完成三项,即肥料降价、稻谷价格提高及农地买卖。“五二0事件”是台湾光复后最大规模的农民请愿行动,而警民冲突之激烈也前所未见。最后由学者介入进行所谓的“五二0调查报告”,反驳当局有关游行民众预藏器具进行暴力行动的指控。
  
  五月二十二日
  
  1994年5月22日,台湾女性团体发起“女人连线反性骚扰”大游行。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台湾妇女运动者即开始为性骚扰命名,定义“性骚扰”(发问卷、作调查报告、出小手册),并鼓励女人说出性骚扰经验,勇于揭发性骚扰。这个时期,为了广纳社会资源,参与性骚扰议题讨论的人士,除了妇运界外,尚包括支持妇运的男性专家学者。至90年代,由清大、台大校园内女研社所发起的“小红帽运动”,算是第一次女性集体反性骚扰行动的出现。1992年,妇运团体将工作场所、校园性骚扰个案集结起来,举办了第一次被骚扰者现身的控诉公听会,也是妇女第一次在公开场合交换性骚扰经验。1994年5月22日、“女人连线反性骚扰”大游行成为台湾妇女运动第一次将性骚扰议题带上街头,妇运在此阶段的策略开始强调行动,挑战权力,对于性骚扰的定义明确化,确立性骚扰就是性别歧视的想法,同时反驳各式性骚扰迷思,以具体行动争取权益:包括工作权、受教权,检讨现行体制并要求制定相关法令,记录性骚扰大事纪以建立女人反抗历史,讨论女人身体自主权。
  
  五月二十四日
  
  1957年5月24日,美军上士雷诺枪杀刘自然案,引发“五二四事件”。
  1957年3月20日,台军方少校学员刘自然参加朋友婚宴后返家途中,于台北市阳明山中正路1段6巷B1公寓内被枪杀身亡。当台北警方欲逮捕凶嫌驻台美军顾问团上士罗伯特・雷诺时,却因其具有外交豁免权而遭到驻台美军宪兵的阻拦。此后,驻台美军军事法庭对此案进行了审理,罗伯特・雷诺声称他是以为有人偷窥他夫人洗澡才向刘自然开枪:但是,台北警方称刘自然身处灯光之中,被近距离射击,而且尸体并不在罗伯特・雷诺所说的地点。然而,美军军事法庭在两个月之后宣布因罗伯特・雷诺是误杀所以无罪释放,并且不准上诉。一时之间,台湾社会舆论哗然。5月24日,刘自然的遗孀奥特华前往“美国驻台大使馆”门前抗议,引发大批民众围观并高喊“杀人偿命”、“打倒帝国主义”,并开始以石头、砖、木棍攻击美国大使馆。随后,民众翻墙而入,砸毁了美国大使馆中的汽车、家具,烧毁了其中的文件,并殴打了使馆人员。大批群众撕下美国国旗,破坏美国新闻处,并包围美军协防台湾司令部,甚至对警用车辆纵火,冲入台北市警察局。事件发生后,台北“卫成司令部”宣布台北市及阳明山区进入戒严状态,并实施宵禁,由卫成部队将群众驱散。台北市警方在镇暴过程中打死3人,打伤38人,逮捕111人。美国大使蓝钦向台当局提出抗议,蒋介石召见并道歉,不久后“卫成司令”黄珍吾、“宪兵司令”刘炜、“警备处长”乐于先后被撤职,行政部门负责人俞鸿钧被迫下台。后来被捕的111人中有71人被宣布无罪释放,有40人被判处六个月到一年的有期徒刑。
  
  五月二十九日
  
  2005年5月29日,台湾“现代舞之母”蔡瑞月逝世。
  蔡瑞月1921年出生于台南市,从台南第二高等女校毕业后,前往日本学习现代舞,1945年毕业于日本石井绿舞蹈研究所。旅日期间,她曾随舞蹈团赴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及在日本等地演出。1947年返回台湾后,于台北中山堂表演,引起台湾文艺圈的轰动及关注,此后与诗人雷石榆成婚。]949年,其夫雷石榆被以“匪谍罪名”驱逐出境后,蔡瑞月也被逮捕并囚禁于绿岛长达三年。出狱后的蔡瑞月,继续从事舞蹈的教学、创作与演出,并在台北市中山北路开设“中华舞蹈社”教导年轻学子、儿童研习现代舞。但是蔡瑞月却因为台当局的禁令,而不能赴海外演出。1981年,当局又再度干预并要求蔡瑞月和其子雷大鹏退出雷石榆好友马思聪邀约的《晚霞》演出。1983年蔡瑞月与雷大鹏移居澳大利亚继续从事舞蹈创作。2001年蔡瑞月首次返回台湾,此后频繁往返澳大利亚和台湾从事舞蹈教学,2005年5月29日病逝于澳大利亚。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