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解说员的二十天_中央十套解说员赵洋

  粗略一算,我的人生道路已走过了30多年。过往的经历也不可谓不丰富,大大小小的场面总算是见识过一些,但这次被“强制”要求担任解说员时,却很有些畏难情绪。主要是北京和外地的国家级博物馆也没少去,所谓的金牌解说员也见识过几个, “领教”过他们的解说功夫,字正腔圆、口若悬河,很有“范儿”,但说实话,能坚持从头听到尾的观众很少,自己当然也是其中之一。现在换位思考,自己要站到解说员的位置上。况且又是地道的新手,现场的那种“惨样”完全可以想象。套用一句时下的流行语, “哥现在讲解的不是历史,而是寂寞”。而最怕的还是迎接到的不是掌声是嘘声。甚至担心,由于讲解的内容是时下比较敏感的台湾问题。会不会一言不合,再引发一场小小的争议。
  解说稿的准备期是最为枯燥的阶段,串词、背稿、实地彩排,一步都不能少。好在我们有6个人,可以集思广益,去芜存菁。最心疼的是我费了很大心血准备的8000多字的初稿被毫不留情地砍掉了5000字,理由是废话太多,与图片的关联不大。虽然从最后的效果看这一做法完全正确,但当时眼看着自己的心血被抛弃,难免有点心疼。为了做好解说工作,我们尝试着从展览的历史图片和历史人物中寻找小故事,尽量增强解说的故事性与趣味性。应当讲在这个过程中自己逐渐萌生了对台湾少数民族史的兴趣,努力把孤立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并尝试着把它们置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去联系,寻找两岸历史事件的契合点,探究两岸文化相互传承、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的历史成因,体验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独特魅力,思考如何进一步筑牢两岸文化共同体的可行途径。整个过程基本上是从恐惧排斥到被动应付,再到死记硬背,直至能够静下心来去研究、比对这段历史,搜寻两岸民众共同的历史记忆,以某种同理心去思考台湾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可以说,这段准备的时间虽然不长,积累的知识也较有限,但却为随后解说工作的顺利完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因为我们可以带着自己思考的东西与观众互动、交流。这恰恰是做好此次解说工作的关键因素。
  至于讲解过程中最感动的事情,就是北京乃至外地观众,特别是中老年朋友对本次展览所表现出的巨大热情。怀着丰厚的历史情感与记忆,他们会把台湾历史的年代表全部拍摄或记录在案,并对展览提出很多中肯的意见。有些观众还会主动与我们攀谈,介绍自己的身份,愿意为两岸的交流交往贡献自己的力量。有些观众甚至要提早起床,坐车两三个小时来看展览,甚至有的观众还专程从外地赶过来。从这次展览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大陆的普通民众对台湾同胞那份血浓于水的真挚情感,对民族大义与国家尊严所抱持的那份坚定与执著。可惜,由于邻近考试,很多青年学子无法来到现场参观,这不得不说是本次展览的一大遗憾。毕竟青年人对于过去的那段历史有着太多的记忆空白与陌生感,但他们又决定着两岸关系的未来,是今后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希望所在。
  从我而言。很希望更多的有志青年能够关注和关心台湾问题,更多地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复杂性,以至于在未来能够利用自己的所学专长。在专业领域内为国家尽上一份心力。

推荐访问:解说员 我做 二十天 我做解说员的二十天 二十天 少女二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