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文化特点_台东县文化之旅

  “这绿岛像一只船,   在月夜里摇呀摇,   姑娘呀,   你也在我心海里飘呀飘……”   一首《绿岛小夜曲》早为大陆读者耳熟能详。但是,熟悉这首歌的优美歌词和动听旋律的人,却未必知道歌中唱的这绿岛在哪里,也未必能知道它位于台湾的台东县。同样,台湾歌手张惠妹在大陆可以说家喻户晓,但知道她是台东县人的可能也不多。
  目前,大陆居民赴台,多以环岛游居多,且多从北沿西线南下,到了高雄,再游完屏东,然后折返沿东线北上,此后第一站便是台东了。
  由于地形上的崎岖和海运上的不便,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台东都还是清廷眼中的化外之地。1 874年,日本试图吞并清朝蕃属国琉球国而借口出兵侵略台湾的军事行动,史称“牡丹社事件”。经过本次事件,清廷体认到台湾的重要性,对治理台湾的态度有极大的转变。派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赴台经略东部,将今日中央山脉以东一带划为卑南厅,从此整个东部开发史开启了第一页。有鉴于东部对外联络艰难,沈葆桢由北至南连开数条道路横贯台湾本岛,自此打开东部对外的联系。在开路的同时,沈葆桢从福建招来的移民也搭乘一艘艘的帆船登陆台东。今天的台东市宝桑里一带是东部最早的汉人移民据点,今天依然能借着参拜全台东最早的天后宫。体会汉人移民渡海而来的艰辛。
  1 886年台湾建省,将今天的花莲县与台东县一带划为台东直隶州,州治设在今日的台东市区。1945年10月台湾结束了日本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由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后将日本统治时期的5州3厅改为8县,台东县是其中之一。县政府于1946年1月12日正式成立,设于台东镇。1976年1月1日,台东镇改制为县辖台东市。
  台东县位于台湾岛东南部,下辖1市(台东市)、2镇(成功镇与关山镇)及13个乡。全县面积3515平方公里,人口24.5万人(2001年底)。是台湾本岛人口最少的一个县,人口密度最低,每平方公里只有72人。台东县素有“原住民之乡”的称号,主要有六个族群,分别是阿美、卑南、布农、雅美、排湾与鲁凯,其总人数约占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一,比例为全台最高。近年来,结合地方人文和产业风光的观光点正陆续兴起。除全台最丰富的台湾原住民文化,史前遗址的数量也是台湾之最。在人文建设方面,列为台湾一级古迹的卑南文化遗址与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保存先民辉煌的历史结晶;每年元宵台东市的炮轰寒单爷,更是精彩绝伦的民俗乡宴;原住民传统祭典亦蔚为当地特殊的人文景观。
  
  人文古迹 引人入胜卑南文化遗址
  
  为卑南遗址留下最早记录的是日据时期的日本学者。但是日据50年期间。学者注意之焦点主要是地表的立石遗构。1 945年始初步发现地下的陶器及住屋遗迹。台湾光复以后,陆续前来卑南遗址调查的台湾学者多了起来,但都未曾做过发掘。1 975年。台东县政府将卑南遗址列为地方古迹,1 979年再提升为台湾三级古迹,但遗址保护工作并未就此落实。1 980年南回铁路卑南新站(今台东站)开工,才将地下沉睡数千年的遗构、遗物大量挖开,并造成严重破坏,引起舆论及各方的高度关切。台东县政府遂委托台大考古人类学系宋文熏、连照美两位教授进行抢救考古。抢救考古工作共进行13梯次,前后长达9年,成果十分丰硕。无论是发掘面积、出土石棺及遗物数量皆是台湾考古史的空前纪录。尤其是大量精美玉器重现于世,令人惊艳。
  遗址主要内容为距今二三千年前卑南新石器时代先民的墓葬区与住宅区,除发掘出台湾第一间史前人类住屋外,目前已挖出2000多具石棺和2万多件陪葬物。遗址范围广达10万平方米,为迄今台湾考古史上最大、最完整的史前人类遗址;出土文物以石器、玉器、陶器为大宗,从遗物丰富的造型、精细的手工,和死后厚葬的习俗,不难窥见当时台湾已有高度的文明。于是,卑南遗址被认为是台湾最具代表性的史前遗址之一,已将其列为一级古迹,且于1 990年成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筹备处”。并在临近的康乐车站南侧兴建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以保存这些台湾文化资产。
  以遗址为中心设立的卑南文化公园占地18公顷、开辟有游客服务中心、户外表演场、嘹望台、原生植物林、考古工作站、考古现场、遗址精华区等。其出色的建筑设计,营造出人性化的参观空间,体现并诠释了这个考古遗址。入口广场设计成“时空绿廊”,引领游客走入3000年前的历史现场。环绕的水池赋予了现代感十足的水榭效果,喷泉水从断层截面中源源流注,暗示着台湾地貌及文化的起源。游客中心为主要的文物展示空间,以数组建筑串联而成,屋顶与山坡斜度一致,并以大面积的方格窗引进自然光。匠心独具,却又隐含了尊重考古现场的谦卑。考古现场为一动态的展示空间,除有文字说明外,完整的地层截面、半出土的石棺器物,再加上现场进行挖掘工作的考古人员,更让游客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望台则位于园区西侧高坡上,四周以卵石垒叠,其上视野辽阔。台东平原、都兰山,乃至兰屿、绿岛,皆可一览无遗,也是台东市郊新兴的夜景观赏胜地。
  
  八仙洞
  
  八仙洞是长滨乡海滨一系列海蚀洞,虽名“八仙”,但大大小小的洞穴加起来却有16个之多,因曾出土大量的史前遗物,而被列为台湾的一级古迹。
  八仙洞的洞穴形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横向半圆的,另一种是垂直发展的。前者如潮音洞、海雷洞,洞前多突出一块平台;后者如灵岩洞,系潮水沿节理侵蚀的结果。由于海岸不断隆升,因此愈接近海平面的洞穴,生成年代愈晚。最高的洞穴昆仑洞海拔约130米,年代久远。这里的游客中心以木栈道或石板路,将灵岩、潮音、水帘、海雷、昆仑等大小洞穴加以连接,使游客可一览八仙洞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游客还可在潮音洞前聆听洞内海浪潮声回响,更可登上洞顶眺望远处太平洋海天一色的壮丽风光。
  
  清觉寺
  
  位于温泉区内,古色古香,寺内供奉两尊大佛,一座为泰国铜佛、一座为缅甸玉佛。殿内庄严肃穆。气派宏伟。白阶梯旁的两座大白象,非常生动。庙前的小平台有花草、凉椅、亭台。广场面向知本溪谷,可远眺整个知本峡谷风光。
  
  关山天后宫
  
  天后宫位于关山镇中华路,是关山地区居民最重要的信仰中心。天后宫占地约有1 300平方米,虽位于街肆之中。却无人车喧嚣。正殿供奉天上圣母,左殿供奉关圣帝君、孔夫子;右殿供奉神农大帝、注生娘娘;庙左侧的佛殿供奉三宝佛。
  
  都兰遗址
  
  都兰遗址位于台东县东河乡都兰村西北方约一公里处平缓海阶地上,为台湾三级古迹,距今约3000年前属于麒麟文化,为巨石文化的南缘,分成岩棺区、石壁区,主要文化特征为多样的巨石类型。   都兰林场,以及退辅会都兰农庄的后院,可能包含绳纹红陶、麒麟文化和卑南文化等三个文化时代遗址。但仍有待详细的发掘才能证实。出土的陶器以类似卑南遗址常见的橙色系素面的夹砂陶及纺轮、石镰和石锛等。
  
  雾鹿古炮台
  
  位于雾鹿小学后方的古炮台公园内,两门古炮为1903年俄国制造,在日俄战争中被日人掳获,后展转运来台湾,并在日据时期用来镇压布农人,留存至今正可为历史见证。
  
  文化设施 浓缩历史 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
  
  位于台东市康乐火车站附近,属于考古遗址就地兴建的野外博物馆,习简称“史前馆”。此馆主要是为了抢救台东卑南遗址而建立的,是为了展示遗址发掘的不同种类的文物。
  史前馆的设施相当多样,大门口前的日晷,可说是博物馆的标记,音乐喷泉(台湾人称“水舞”)是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景观设施,由计算机控制,水柱会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有所变化,水舞在表演的同时,水迷宫也会跟着表演,会有水墙,而且到处都雾蒙蒙的,白天、晚上都很美。其它设施还有观景丘、花园步道、儿童游乐场、表演广场。室内展示厅则包含台湾史前史展示厅、台湾自然史展示厅、台湾的南岛民族展示厅3个厅。台湾史前史展示厅主要分为8个展示室,分别介绍台湾史前史、台湾中部史前人的生活、台湾南部史前陶器、台湾史前人与海洋、卑南遗址的卑南文化、东部巨石文化、台湾史前石器与玉器、台湾各地方的铁器时代等等:而台湾自然史展示厅主要是将台湾岛从生成到近300年的自然环境变迁,作一系列完整说明;至于台湾的南岛民族展示厅则是从居住文化、经济渔捞文化、工艺、信仰与神话祭典仪式、社会结构等,运用不同媒体展示方式使社会大众深入了解台湾原住民族的文化特质。整个馆占地约有10公顷,东边是博物馆,西边是文化公园。
  1991年8月17日正式开馆的这座博物馆,是台湾第一座以史前和原住民文化为主的博物馆,更是第一座集合了博物馆、考古遗址和自然生态公园的博物馆。
  
  台东县自然史教育馆
  
  台东县自然史教育馆位于台东县成功镇海岸线上,分有两层楼,陈列许多海岸各种生态与生物的简介,并备有造型高雅的座椅供阅览书籍,在欣赏台东海岸线上美丽风光的同时,如能了解其生态与环保意识,更是寓教于乐。现有馆藏475种类的贝壳标本及多种矿石,尤以翁戎螺科最受瞩目。
  
  台东海洋生物展览馆
  
  台东海洋生物展览馆设有水族生态展示馆,展示东部鱼类生态。分为东展示馆、西展示馆,有沿岸礁岩淡水鱼类、五彩缤纷的珊瑚礁鱼类、章鱼、海胆、水母及贝类,贯穿三层楼的大圆柱缸,呈现台湾东部回游性生物的大洋池。如鲨鱼、鬼头刀等、还有小朋友最喜爱的触摸池。
  
  红叶少棒纪念馆
  
  坐落于红叶部落的红叶少棒纪念馆,是为纪念布农小将一棒打开台湾少棒风气并一举闻名海内外而兴建的,馆内陈列有少棒英雄史、珍贵照片、文物等,另有布农文物饰品等。
  
  民俗风情 特色独具
  
  除了原住民的各种祭奠台东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莫过于炮轰寒单爷。
  寒单爷(台东人都这样称呼,本称邯郸爷)又称玄坛爷,是台东地区汉人的民间信仰中相当独特的一支,每年上元节(正月十五)时寒单爷出巡,一连两天,伴随着各路神明绕境,成为当地盛事。
  相传台东的寒单爷为一户养鸭人家从西部随身带来。有一年遭逢大水,附近人家皆被洪水冲毁,唯独这户人家平安无事,自此寒单爷声名越来越大:养鸭人家后来将寒单爷留下,并嘱咐乡民每年上元节时要让寒单爷出巡,以消灾解厄,并带来财富,炮轰寒单爷的习俗就此流传下来。另一说法则是寒单爷本台东当地的流氓,在地方上欺压良善,无恶不作。某年元宵,乡民计诱寒单爷饮酒,将其灌醉后,再以鞭炮予以活活炸死。至今每逢寒单爷出巡,商家无不添足火药,大肆轰炸一番,以泄怨气。
  台东县迎寒单爷的仪式十分特别,真人所扮演的“肉身寒单”,面画大花脸,头系红帽巾,手执榕叶护体,上身赤裸地立于神轿上。在台东市的大街小巷中巡行:所到之处,店家、信众无不热烈地投以鞭炮。炮竹声震耳欲聋,寒单爷却面不改色,神气活现。由台东各庙宇联合组成的大型队伍,热热闹闹,从市郊一路巡至市街闹区,一路上风光体面、喜气洋洋。值得一提的是,阵头中的神明除妈祖、荷叶仙师外,还会出现原住民的神明,实为后山“原住民和汉人交流”的一大特色。
  炮轰寒单爷原是一项清代留传下来的民间习俗,早期台湾各地就都有这项活动。不过台湾光复后,西部各城乡镇就未见或很少有。但在台东,元宵节炮轰寒单爷的活动,从1 954年初开始迄今已盛行50多年了。每逢正月十五、十六日之夜,各商家店铺均提早打烊,预备烘炉生火及放鞭炮。准备迎接“寒单爷”――“财神爷”的来临。以真人肉身扮演的寒单爷接受爆竹无情的炮轰洗礼。有的甚至由数户商家、住家联合,或由特定商家或公司行号公然贴出挑战告示,挑战“寒单爷”炮轰。寒单爷由于承受不了炮轰,由轿上摔下来或自行跳下来,也司空见惯。
  
  绿岛传奇 多姿多彩
  
  绿岛原名火烧岛或火烧屿。亦名青仔屿、鸡心屿。是散落于台东市东方外海的绿色明珠,为台湾第四大附属岛,位于台东市东方约33公里处,东西宽约3公里,南北长约4公里,周长约20公里。面积约15平方公里。人口约3200人。岛上多丘陵、少平地,以中部地势较高。溪流呈辐射状,最高点火烧山海拔281米。西南角是长达10多公里的平原沙滩。西北近海岸区地势低缓,系全岛主要聚落所在。火烧岛名称由来众说纷纭,以清嘉庆年间大火焚岛之说最为大众所相信。因岛上树木较少,为绿化该岛。乃于1949年改称今名。岛的东南面系临海断崖,长达百余米:公馆、中寮、南寮三村集中于西北部海岸地带,其中南寮村为该岛经济中心,村南有南寮湾(建有渔港),为本岛对外海道交通之门户。
  据历史记载,绿岛最早为达悟、阿美等原住民居地。清嘉庆十八年(1814年)小琉球(今琉球乡)汉人渔民曾胜开等遇风漂至火烧岛,于阿眉山下的海滨建一共同住屋称为公馆,着手开垦,并且招小琉球家眷及民众至,因来者日众,故在中寮湾岸建一聚落,名曰“中寮”,光绪后汉人往来更频繁。
  道光三十年(1851年),东港渔民陈必先等,在行船归途中遭遇台风,漂流至绿岛,大叹绿岛之美,一年后便率人前来定居开垦,最早于柚子湖、温泉一带居住,后来移民渐增,即成为今日公馆村、南寮村、中寮村、温泉村等村落。
  绿岛开发虽已近200年,但纯朴的人文风情一如天地交融的山海风光,绕岛而行的环岛公路串起各景点,而海底风光亦令人目不暇接,浮潜、潜水艇、 玻璃船等都是通往海洋之心的捷径。
  绿岛风景点都分布在全长约19公里的环岛公路沿线,徒步约4小时就可尽览,骑机车则只需40分钟。一路上可游览的自然景观有大白沙、绿岛帆船鼻、观音洞、海底公园、海底温泉、将军岩、流麻沟、楼门岩、南寮港、柚子湖、牛头山、睡美人与哈巴狗岩、小长城、海参坪等。还有灯塔、绿岛监狱、人权纪念公园。
  绿岛灯塔位于西北方的海岬上。高23.3米为纯白的直筒状建筑,顶着蓝天、傍着碧海,景色极佳,并为渔船及飞机重要指标。它的肇建缘于1937年12月美国邮轮“胡佛总统号”在绿岛附近触礁沉没,美国政府为纪念该邮轮失事及维护海上航行安全乃于翌年捐款在岛上筑这座灯塔。
  绿岛监狱兴建于1970年11月,1972年9月完成并启用。占地面积3.7公顷。建筑物有内外办公室、日新堂、独居房、杂居房、隔离舍、镇静室,还有工场、炊场。本监收容台湾各监狱移禁顽劣、诬控滥告、最难以管教。甚至无法管教的收容人,系属高度管理隔离监。当初设立之目的,即是利用外岛隔绝之地理环境予以集中严格矫治,期能对症下药,促使其改过迁善,重做新人。因此,该监谓台湾各监狱的最后一道防线。
  绿岛人权纪念公园位于绿岛的公馆村,设立于1999年12月10日,为纪念过去那些为了台湾人权运动发展奋斗而牺牲的人们。作家柏杨题写的碑文是:“在那个时代,有多少母亲,为她们被囚禁在这个岛上的孩子。长夜哭泣。”一语道尽了当时人权运动者及其亲人的血泪,是亚洲第一座人权纪念碑。
  此外,岛上还有游客服务中心,这是许多初次到绿岛游览必游的第一站。在中心里设置有展览馆、多媒体简报室等等设施,介绍当地居民历年的生活习性及自然生态;一楼大厅陈列着当地居民早期使用的生活器具,还有展览馆内依绿岛地质、地形、植物、陆生动物、海洋动物、人文历史等图文的缩小版,介绍绿岛的生态及景观。
  绿岛一直是旅游的热门地点,特别是在夏季炎炎的时候,游客更是络绎不绝。从台东市富冈渔港搭乘渡轮到达绿岛后可承租机车来趟环岛之旅,彻底体验绿岛的海洋之美,享受岛屿生活乐趣。
  大陆游客赴台游。目前以环岛游为主。未来开放自由行深度游将是一个趋势。绿岛业者认为,在这方面他们有优势。岛内业者颇有自信,“来绿岛吧,一定不会失望的”。绿岛的监狱曾经关押过的政治犯中。包括作家柏杨、前民进党主席施明德等,都是大陆游客比较熟悉的。事实上,柏杨在世时。还曾提过将绿岛监狱改造成旅馆的构想。旅客还可指定“施明德房”、“柏杨房”住宿。
  
  兰屿采风 此行不虚
  
  兰屿原名“红头屿”。后来又因岛上盛产驰名世界的名贵花卉蝴蝶兰,因而改称兰屿。兰屿是屹立在西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是台东县的一个乡,兰屿西北距台东市49海里,北距绿岛45海里,西南距鹅銮鼻41海里。岛上风景优美,椰风蕉雨。一派热带风光,有世外桃源之称。岛上住有2000多名达悟族,他们仍然保留着传统和原始的生活习性。性格温和,忠厚纯良,能歌善舞。另有少数汉族人口。
  兰屿是海底火山喷发隆起而形成的火山岛,周长38公里,地处热带,全年多雨。岛上大部分为山地,全岛海岸线十分曲折,岛的四周大多被隆起的珊瑚礁所环绕。由于剧烈的波浪侵蚀,沿岸形成许多海蚀岩、海蚀洞,以及奇形怪状的巨大岩块,酷似各种动物和物体,惟妙惟肖。如人头岩、坦克岩、玉女岩、双狮岩、军舰岩、龙头岩、母鸡岩、馒头岩、五孔岩、象鼻岩、战车岩、玉石岩、鳄鱼岩、青蛙岩、帽子岩、猴岩等等,无不巧夺天工。此外还有兰屿主要的渔港东清湾、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情人洞等。
  但是,吸引游人的远远不止于兰屿旖旎的自然海滨风光,更主要的是这里浓厚的雅美风情。雅美至今仍保持着他们的传统风俗习惯,这些风谷习惯引起了有关专家和广大游人的极大兴趣。
  东清村与朗岛村是雅美同胞较密集的部落。都是一户有三房,主房穴居于地下,较为宽大,工作房与路面平,另在路基上搭盖凉台,房前的竹竿晾晒鱼干,地上堆积着成捆的烟叶。雅美人不分男女老幼,抽香烟,嚼槟榔,但从不饮酒,可算是台湾少数民族唯一不饮酒的一个族群了。
  岛上的人以地瓜、水芋及鱼干为主食。每至收获季节,整个部落的人几乎全部出动采收水芋,带回村落存放一大堆,家家户户拿着容器排队等候分配,高高兴兴地带回家食用。
  鱼是雅美人获得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他们把捕来的鱼按颜色分为老人鱼、男人鱼和女人鱼三种。最差的黑色鱼给老人吃,灰绿色的鱼给男人吃,红黑花纹或白色的鱼、也是最好的鱼给女人吃。这是因为在雅美人社会中,女人要下田,要养育儿女,工作最繁重。而老人因年老体衰,不能从事生产,故只能吃最差的鱼。他们认为这样依能力而分配所得,是非常公平的。但飞鱼则不分男女老幼,皆可食用。
  每年4―6月是兰屿盛产飞鱼的旺季,也是达悟人最忙碌的时候,他们有一种集体出海捕鱼的传统习俗,每年一度,叫做“飞鱼祭”。飞鱼祭是达悟人最庄严隆重的祭祀。都是在黎明时举行。举行之日,一清早。一艘艘绘有五彩图案的木船停放在海滩上,参加庆典的人围拢在四周,由一长者主祭,以鸡、猪为祭品供奉海神,祈求神的护佑和飞鱼丰收。祭祀完毕,男的赤身,着丁字裤,划独木舟出海捕鱼。捕捉飞鱼经常是在晚上进行,他们在渔船中点着火把。将挂网放入海中,飞鱼看到亮光就会自海面飞起,相继跃入网中。两个人划的小独木舟,一个晚上可捕到三五十条飞鱼。渔船归来后,岸上的壮丁帮忙把独木舟推上海滩。妇女、小孩儿忙着剖鱼、去鳞、晒鱼干,把这些飞鱼晒成干,可供一年食用。
  达悟人的渔船,全是手工凿成。过程颇为艰苦,故此下水仪式十分隆重。届时,宾客如云,先祭神,后抛船,船主站在船上,一群身着丁字裤的青年将船高高举起,一路飞奔到海边,一声令下,船便“扑通”一声被抛入海中。
  达悟人几乎人人极富艺术歌舞天才,无论男女老少,个个能歌善舞。在新居落成或新船试航大典时,个个银盔盛装,聚集在主人房前,朗歌诵词,宰杀猪羊,宴请亲友。大船试航,体格粗壮的男人合力举船往空中抛,然后做法驱邪。妇女们则头戴尖顶宽边笠帽。身穿颜色鲜艳直条纹的衣裙,胸前挂满长短不一的珍珠、玛瑙等饰物。在海边跳罕见的划船舞和头发舞。
  到过兰屿岛的人都会觉得岛上居民无忧无虑,悠然自得,这里民风淳朴。与世无争。四周尽是碧波白浪,景色自然秀丽,没有一丝人工雕琢的痕迹,住在岛上,犹如身处世外桃源。
  兰屿的达悟人因气候关系及传统的影响,过去男子仅在下身系一丁字带,女子在胸前及腰间围一方巾,曾被人称为“裸人岛”。达悟人的传统衣服可谓十分简朴,但其帽子却很讲究。男子喜欢戴银盔(由银币敲扁拼成,并且世代相传,作为传家宝),上山时戴藤帽,出海时戴木块挖成的帽子。但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除老年人外,年轻人着装已与台湾本岛一样。
  一年之中,兰屿约有10个月是炎夏,住房就近乎地穴。达悟人将地面下挖近两米,砌以石墙,盖以茅草芦苇。即成住舍。当然,这样的建筑也许可以起到防台风的作用。室内无被褥,吃睡会客全在一室之中。吃饭时,都是席地而坐,以手代筷。
  达悟人喜群聚而居,遇重大事情,采取原始民主方式,少数服从多数。由于男人只承担捕鱼,妇女担任耕作和管教孩子,所以女子地位很高。享有绝对的配偶选择权和离婚自由权。
  达悟人的婚姻也非常有趣。由于地处热带,少男少女早熟较多,故此早婚现象甚为普遍。通常,女子都在15―16岁出嫁,男子在20岁左右聚妻。每年飞鱼节前后,未婚男女在渔场上彻夜歌舞,倾诉爱慕之情。当两情相悦时,女方亲自上山采集一种兰屿特产的植物,抽其纤维织成丁字带送给男方,作为定情之物:而男方则回赠玛瑙、珊瑚之类的首饰。在一些男女当中,还保存着“试婚”习俗,即女方嫁到男方之前,男方先要在女方家里住上一个月,由女方父母考察一番,若感到满意,方可正式结为夫妻,否则可解除婚约。达悟人的嫁妆一般比较简单,几乎全是女子亲手加工制成的,如象征爱情的玛瑙工艺品,用植物种子串起来的项链。还有铝质的弓形饰物等等。正式结婚时,只须男方派人将新娘迎至家中,与家人相见后,宴请亲友并接受他们的祝贺,婚礼即告完成。

推荐访问:台东县 之旅 文化 台东县文化之旅 台东县地震 台东县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