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艺天工:先利其器,后善其事] 善利名师

  漆艺,即漆的艺术,包括漆器、漆画和漆塑三大部分,其表现形态有平面造型和立体造型,其作品有实用品也有纯观赏品。先利其器,后善其事。了解漆艺工艺的材料、工具和装饰技法,无疑为了解这一传统工艺有着更多的帮助。
  
  底漆工序
  
  “漆无胎不能成器”。漆为液态流质,必须依附在胎体之上。漆的超强黏性可附着的胎体种类繁多,举凡木、竹、藤、布、纸、绳、土(陶)、皮革、金属、合成树脂、玻璃、泡棉等,皆是可利用材料。中华自古以来称漆胎打底法为“质法”,日本称“本坚地下地质法”。底漆工程是漆器制作的基础方法,一如建筑的地基。地基扎实,建筑物才会稳固,胎体坚实,才能保持长久。底漆工程的目的在于;一为固胎(防水填补胎体缝隙使之平整,防止龟裂及变形),二为厚实胎体以便后续研磨推光及加饰,传簿漆器以木胎为主 底漆工程繁复也相对重要;现代漆艺挥洒空间宽广,无论平面或立体不再局限于木胎。不同的胎体其打底漆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无论何种胎体,首先都必须经过表面的除尘去污处理。
  底漆依胎体种类及加饰技法的不同,其工序也有差异,一、固胎。即 做封闭性防水处理。先将胎体打磨光滑,以生漆加松节油稀释,全面薄涂二道以上,让胎体产生防水性,避免被水分侵蚀氧化。二,胎体表面若有裂缝坑洞,虫蛀处,先将其剔除,再以生漆加棉线或木屑粉混合,铺盖表面陋缺,以防止干后低陷,三,贴布。大型木板或木器胎,要贴布以防止其变形 龟裂,以糊漆(自制浆糊加生漆1:1调和)刮涂,铺以纱布,刮平表面,干后再以稀释生漆纵横髹涂,全面擦净,四,打底。先以粗,中,细瓦灰(或地粉)加水与生漆混合,依次刮涂漆面,再以粗,中,细砥土粉(黄土粉)加水与生漆混合,依次刮涂其上。瓦粉较硬可厚实胎体,砥土粉较软易于研磨,所以先瓦粉,后黄土粉。每道都必须粗磨,待干后再进行下一道工序。打底中土粉,大陆常以瓦灰加生水与生漆混合,而在台湾无较硬质地粉,瓦灰,大多使用黄土粉予以替代,五,下涂,中涂。下涂漆(以生漆加黑漆混合),让灰漆易附着底漆上。待干研磨后,再以中涂漆(次等黑漆),以加深涂漆的色泽。六,上涂,研磨推光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上涂漆宜采用漆酸浓度高的精致透漆或黑漆,以产生温润光滑的肌理,等干后多次细磨即可完成,
  不同加饰技法的运用,底漆工艺也不尽相同,如要在漆胎上刻纹饰或单髹即成,须再髹上涂漆;后续若要做磨漆加饰处理,如变涂,雕填,磨显,则不必做上涂漆。另外,金属材质的底胎,中涂漆宜薄,上涂漆需加桐油,刻划才能流利顺畅,雕漆的底胎,需反覆涂漆以加厚料漆,漆层才会柔韧,便于深雕浅刻。
  
  描漆彩绘
  
  以漆调色,直接描绘于漆面上,不再罩漆,研磨及推光,是应用最早、最广,以及技法最纯熟的漆画技法。1972年出土的距今2200年前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古物的朱漆地彩绘棺,其外壁用青、绿,粉褐,赤褐,黄,白等颜料,绘出龙虎相斗,双以油调色料在漆地作画,不再罩漆 研磨及推光,现今的油画虽说是从欧洲传进来的画种,其实,华夏文明追溯至汉代已有类似油画的画种,比欧洲还早了1500年,油有许多种类,有些可以入漆;有些具排斥性(如:花生油):又有些可以不必和漆可直接入颜料作画(如:桐油亚麻油等)。古代漆工专著《髹饰录》中有这样的记载,“描油,一名油饰。即油色绘饰也”。“如天蓝,雪白,桃红,则漆所不能应也,古人画饰多用油,今见古祭器中有纯色油文者”。而以颜料溶于油内描绘在布上之技法,很久以前就已有记录。如《后汉书》舆服志中,“大贵人贵人公主妃封君油画耕车”,《晋书》礼志中,“依汉魏故事,衣青衣乘油画云母安车,驾六魏车。”

推荐访问:天工 其事 漆艺天工:先利其器 后善其事 工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