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现状,增强《纲要》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重庆理工大学部分班级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将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38-01
  
  一、对《纲要》学习现状调查问卷的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课间访谈、网络聊天等方法对所教班级进行了调查。本次发放问卷共200份,回收200份,专业涉及英语、外贸、金融、管理、旅游等专业,课间访谈和网络聊天均是随机进行的。调查分别从学习必要性、学习兴趣、教学方法、意见和建议四个方面进行的。
  关于《纲要》课学习的必要性的问题,40%的同学认为很重要,49%的同学认为比较重要,11%的同学认为一般,0%的同学认为不重要。看来绝大部分同学还是认为学习近现代史是必要的。但有部分同学认为,“为什么中学阶段都已经学过几遍的东西,到了大学还要学习?”,“初中、高中都已经听过了,不想再听了”,这些疑问反映出学生对于再次学习历史的抵触心理。尽管许多同学认为学习近现代史很有必要,但是主动花时间来学习的很少,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历史课堂上从老师那里听来的,或者是从互联网上、报纸上随意看到的,主动去阅读历史书籍的只有5%。学习态度的功利性也是他们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不足的原因之一。许多同学认为,学习历史对他们自身能力的提高和找工作没有太大的帮助,因此学习历史的动力不足。
  在《纲要》课学习兴趣方面,认为历史很有趣的占到40%,认为比较有趣的占47%,认为历史枯燥的占13%。关于最感兴趣的历史内容的问题,这是一个开放问题。学生列举的内容包括某些重要历史关头的历史人物,如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并且希望老师能不拘泥于传统的历史评价,而是全面的、全新的、客观的评价这些人物;某些特殊历史阶段,如“文革”、“六四风波”,希望深入了解更多的细节,怎么发生的,什么性质以及影响等等。与时事相关的历史问题也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如中日关系、钓鱼岛之争、中印领土纠纷、台湾问题等。学生对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兴趣是千差万别的,对历史的兴趣也是非常不稳定的。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实际情况是边做自己的事情边听讲,听到感兴趣的内容时就听一下,不感兴趣时就做其他的事情。关于教材的满意度调查,80%的同学表示不满意,认为“内容没有条理”,“没有细节,一笔带过”“全部都是文字,没有插图,引不起兴趣”。15%的同学认为一般,只有5%的同学选择了满意。
  在教学方法方面,同学们在问卷中提出,希望老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学生普遍反映,不喜欢老师一个人从头讲到尾,而且还提出,课堂提问的方式对提高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有限。因为公共课一般都是100人以上的大班,提问一两个人不能调动一百多人积极思考。要让同学们都积极思考起来,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应该分组讨论,小组之间可以竞争,表现计入平时成绩。在教学手段上,学生希望老师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照片、动画、电影等增加对历史的感受力。
  二、针对《纲要》学习现状调查问卷反映出的
  问题拟采取的对策
  首先,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彼此之间很少交流。老师讲的未必是学生感兴趣和能够接受的,而学生想了解的、存在疑惑的,老师未必讲,久而久之学生对历史课渐渐缺乏兴趣,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因此,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发挥的舞台。可以采取演讲、分组专题讨论、提问、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加入到课堂中来,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采取课堂测验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纠正和解决。
  其次,采取新的考核方式,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以期末卷面考试为主,较少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这种方式注重学习结果,而忽略了学习过程。为了期末考试过关,学生利用快要考试的前几天拼命背诵,这种突击的方式虽然可以通过考试,但是考完了也就全忘了。在加上不注重平时学习,学生对知识也就不求甚解,或一知半解。
  新的考核方式就是要把平时学习的地位提高到与期末考试同等重要的地位。平时成绩考核比重的加大,一方面促使教师为学生提供发挥的平台,另一方面学生为了获得平时成绩,积极的投入到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来。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重要,学习过程也可以使学习结果更好。
  第三,在课时有限、内容庞杂的情况下,必须对《纲要》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选择。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要遵循几个原则。一要选择学生关注的历史问题。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历史问题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二是要选择学生存在很多困惑的历史问题。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必须了解学生存在哪些疑惑,教学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三是要选择能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历史问题。要尽量选择那些能弘扬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精神的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来加强大学生的自我修养。
  《纲要》课既是历史课,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所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不能忽视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沙建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增刊)。
  [2]金冲及.中国近代史的几个根本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三期。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