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沉思录|沉思录

  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效率的影响是很大的,对学习成绩的好坏也是起决定作用的。同样的事情同样的人做却有不同的结果。而及时反馈是对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手段,经过反思后我觉得在教学中对草稿的使用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收效很好。
  关键词:草稿;反思;良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05-01
  
  故事(一)
  李和今天的四道计算题又错了两题,当我向他要草稿时,他竟从班级的纸篓里找了一个揉得像球似的纸团给我。设想:如果明天向他要草稿,他岂不要到学校的垃圾池里找?
  这件事给我一些触动,我立即在班级组织一次调查,调查学生有无草稿本以及书写情况,情况如下:
  结果表明:有一半学生对草稿不屑一顾,而成绩优异的都在那48%里。
  故事(二)
  又到了作业展时间了,学生们都将自己认为最棒的练习本展示出来,并且兴奋的讲着自己的得意之处,当听到刘靖说到:“我展示的是数学草稿本,因为草稿的认真,我的计算题才从未出错,它让我每次都能取得优异成绩。”他与众不同的展示赢得了一片掌声,同时他的话又击起了每个人心里深埋的声音:原来默默无闻的草稿本也会受人青睐。
  经历这件事,我不得不反省以往的教学行为:计算题只重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更不曾在意过程中体现出的态度、习惯等。教师的不重视导致了学生的忽视, 从而出现种种奇怪的现象:
  1、计算有误的同学在老师面前订正时,竟很快、很准确。(其中老师也不曾做过任何指导)
  2、同样的计算题要求列竖式计算和不要求列竖式计算在结果的正确率上有差别。
  3、在作业或考试过程中,老师多一句叮咛:“计算细心一点,不要在自己会做的题目上留有遗憾。”总会让作业的质量或考试的成绩有所提高。
  ……
  同样的人做同样的题目为何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已不难解释,重要的是让我看到:重结果,轻过程对教与学的危害,它严重违背了《标准》中“数学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这一理念。复杂的数学问题需要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计算题同样需要算的过程。既然“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那么计算过程同样是一个充满个性特色和生命力的过程。
  比如,在计算99×3+77×9时,结果只有一个,而学生的草稿本上却呈现出多种解法:
  从草稿上,教师能了解不同学生的思维路径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同样,学生从草稿上能清楚地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
  更多时候,灵感就在草稿纸上跳动,但它总会随着草稿的丢弃而消失。正如教师在课堂上参与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以有很直观的教学体会,可这些在部分教师的脑中转瞬即逝,即使在纸上留有痕迹,事后也无人问津,最终不能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文章。这是很大的遗憾。所以,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养成留草稿、存草稿的习惯,经常回头看一看,反思总结,说不定会有新发现。
  由于对草稿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新措施:
  课堂作业本按2:1的比例分成两栏。一份按规定格式写,另一份作为草稿栏,用来反映计算过程、思考过程等。实践证明了这一举措让学生的作业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学生粗心的毛病得到控制。在这项举措后面,教师要相应增加一项工作量,既要看规定的作业,又要留意学生的草稿,及时给予评价:一点指导、一点鼓励或一份关心的话语……这既是教与学的交流,又是师生情感的交融。或许有人会想:这不是增加教师负担了吗?其实不然。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少而精的作业。
  以上作业虽不多,但在比较中既巩固了小数的性质,又考查了学生对小数改写方法的掌握情况,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现实中,也有些人能进行“速算”、“心算”,但这毕竟是个别现象,我们不能因顾及个别天才,而放弃了群体;不能因追求计算速度,而忘了教会学生脚踏实地。草稿的故事启发了我:任何东西都是有价值的,而价值的体现过程就是一个个令人难忘的故事,它给学习和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在两项措施实施以后,学生不仅计算习惯变好了,整体的数学素养也提高了。学习中,他们不再盲目,懂得了“三思而后行“。

推荐访问:草稿 沉思 草稿沉思录 沉思录 忏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