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掀起产业升级新热潮] 掀起扫黑除恶宣传热潮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第三部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及第四部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密切关乎珠三角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政策环境。而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企业的生死存亡直接决定区域经济的盛败兴衰。
  为了深入了解与探析珠三角不同类型企业未来的生存空间与发展路径,记者近日走访了深圳、中山和顺德三地,有针对性地采访了三家产品梯位与发展思路截然不同的企业。
  这三家企业,有的正幸福地徜徉在舍我其谁的“蓝海”中;有的则在“红海”中寻求自我超越;有的,则在了无生机的所谓“死海”中,靠想象力施展着炫目的经营魔法。在此生死存亡之秋,它们的光芒,或许能够擦亮珠三角企业家们求新、求变的思想火花
  
  在“蓝海”漫游的无名冠军
  《纲要》文摘: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建成全球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带。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加快提升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形成产业特色鲜明、配套体系完备的高技术产业群。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环保、新能源、海洋等产业。(摘自“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部分之“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一号样板:研祥智能集团
  产 品:特种计算机
  所处海域:蓝海
  生存现状:仅用10年的时间成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三”,2008年增长速度超过100%
  发展秘笈:这是我们的地盘,练好了“内”功再出海打鱼也不迟
  □ 张 强
  深圳深南大道,高新技术企业的热
   闹庙会,方圆一公里的狭小范围内,华为、中兴⋯⋯享誉海内外的高新技术企业毗邻相望。而研祥智能,或许是它们中“最没名气”的。
  没有名气并不意味着没有江湖地位:稳占整个国内市场的四成份额,国内第一,全球第三;国内七成的ATM机嵌入了他们的特种计算机;在能源、地铁领域,他们的市场占有率高达八成以上。
  这是一个神秘而又无处不在的产业,大到飞机潜艇、奥运场馆、供电设备、石油开采,小到地铁门禁、高速公路收费关卡、ATM机,特种计算机行业的磁场影响着各行各业。
  毫无疑问,这是一片清澈透底的汪洋蓝海。
  给外商“打工”
  一身工程师穿着的公司副总裁樊小宁,尝试着用通俗的语言描述这个行业:“我还想不出有哪个行业跟特种计算机完全无关的。特种计算机,完全不同于作为日用消费品的家庭电脑。之所以冠以‘特种’的名头,是因为它们可以在水底、巨震、严重灰霾、高分贝噪音、高电磁干扰、零下60摄氏度的超低温、零上80摄氏度的超高温等等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运转自如。这些都是普通电脑没法做到的。”
  你很难想象,这个行业巨头真正开始自主研发与生产,只有短短的13年的时间。上世纪90年代初期,技术背景出身的掌门人陈志列和他的创业伙伴们还只是某台湾特种计算机品牌的代理商,“当时的利润高得不得了”,就这样,他们挖到了第一桶金。在那个年代,品牌的代理权=摇钱树,许多珠三角的商人都借此赚了个盆满钵满,从此“不思进取”,安逸度日。
  这种暴发户似的心理通病并没有出现在研祥创始人的身上,血性与激情战胜了小富即安的惰性,“这个钱干吗要让外国人赚?我们自己干吧。”陈志列1995年的一语惊人,让这些青年才俊们开始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樊小宁回忆说:“做代理的经历对我们非常重要。通过做代理,我们在行业认识、销售渠道和技术水平等方方面面都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这为此后的二次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这类打工所学知识的再利用,“技术在外、资本在外、市场在外,只有生产在内”的广大珠三角OEM企业,就很难效仿了。因为,OEM企业们所学甚少。
  
  专心练“内”功
  研祥近年来的高速增长让业界瞠目结舌,在大环境十分不利的2008年,这家公司的增长率竟然还能达到惊人的“100%以上”。樊小宁总结说,这主要得益于国内庞大的市场。
  早在创业之初,公司的决策层就制定了“练好内功再出海”的发展战略,这与同期珠三角企业“以出口为荣”的风气完全反其道而行。这一发展战略的背后,除了国内蛋糕硕大无比的因素外,还有“这是我们的地盘”的地缘优势。
  特种计算机是个“小批量,多品种”的行业,尽管应用面广泛,但每个客户对产品性能的要求不一,厂家需要像裁缝给顾客量身定做衣服一样,向客户提供一对一的设计与服务。在这一点上,研祥作为本土企业相比于国外竞争对手无疑优势明显,遍布全国各个区域的43个全职分支机构构成了一张国外竞争对手根本无法匹敌的服务网络。
  专心练“内”功的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6年,研祥成为国内市场的No.1。而且到目前为止,它一直稳稳地占着头把交椅,并在扩大领先优势。
  
  出海打鱼
  2007年年中,研祥管理层经过细致的分析,认为“内”功已经修成正果,出海打鱼的时机已到。但管理层的谨慎态度依旧,先花一年半载的时间对某个国家的市场进行充分的研究,然后才决定是否进入、怎样进入。
  目前,研祥的海外扩张进展顺利――对于这个应用面广、抗风险能力强的行业而言,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有限。渐渐的,公司的销售人员发现了欧洲客户不同于国内客户的心理:只要产品好,他们普遍愿意付高价。也就是说,若能成功打开欧洲市场,研祥将获得远高于国内市场的回报。 陈志列判断,研祥有望在2017年成为特种计算机行业的“全球老大”。樊小宁意气风发地说:“这个目标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经过冷静的比较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我们从不打没准备的仗,我们是练好了内功才出海的,这回准能满载而归。”
  
  在“死海”搏击靠创意取胜
  《纲要》文摘: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本土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摘自“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部分之“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
  二号样板:“非常小器”指甲钳有限公司
  产 品:指甲钳
  所处海域:死海
  生存现状:去年卖了1.4亿元的指甲钳,成功售出3个单价高达1980元的天价指甲钳
  发展秘笈:“非常小器”四个字顶起一半利润,指甲钳的首要价值可以不是剪指甲
  
  中山小榄镇,一间并不起眼的厂房里,48岁的梁伯强侃侃而谈。他被中国的企业管理学界纳入了“隐形冠军”阵营――因为他把毫不起眼的、劳动密集型的指甲钳产业做得风生水起。他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他敏锐的品牌意识和概念创新意识。
  1998年以前,梁伯强是一家极其普通的旅游纪念品厂的老板。直到那年的5月,报纸上刊登的朱基在接见全国轻工业集体企业代表时的一段即兴讲话,引起了他的高度关注。朱基说:“要盯住市场缺口找活路,比如指甲钳,剪了两天就剪不动指甲了,使大劲也剪不断。”梁伯强看后暗暗较劲:怎么会连指甲钳都做不好呢?我就不信了。
  于是,从广州到北京,从德国到美国,他开始四处考察,考察地永远只有:指甲钳厂和商店。当时,国内的几个老牌指甲钳厂几乎全部陷入了半死不活的困境,有的甚至已经寿终正寝,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前途可言的产业”。
  梁伯强调查发现,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指甲钳被定位为“小五金”,几毛钱一把;而在发达国家,指甲钳却被定位为“个人护理用品”,包装精美,成套出售,售价高达几百元钱。指甲钳作为“小五金”永无前途,而中国人当时根本无法接受指甲钳属于“个人护理用品”的观点。
  怎么办?他灵机一动,发现指甲钳的首要价值可以不是剪指甲。从旅游纪念品行业的从业经验告诉他,如果把指甲钳定位为类似于纪念品的文化载体,可能会有别样的效果。要知道,一把指甲钳可以用十年,人们每五天用一次,也就每五天都要看上几眼指甲钳上的纪念性图文,文化功能突出。
  他风趣地说:“不卖功能、卖时尚。就像大家买衣服,如果穿衣只是为了避寒遮羞,买那么多衣服干吗?有一两件穿不就够了吗?指甲钳也一样,以前每户人家有一把就够了;只有注入文化内涵,才可能人手几把,生意才有得做。”
  
  公开征集广告语
  梁伯强对指甲钳行业的认识,也是从代理国外品牌开始的。在代理了韩国某品牌一段时间后,他自信基本摸清了行业规律、销售渠道,还“套了点技术”,便开始自办工厂了。
  梁伯强一开始便作出了一个现在看来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决策:贴牌、自主品牌双管齐下。一方面给国外同行贴牌;另一方面从法国买来“圣雅伦”商标,打造自主品牌。
  2000年,圣雅伦已初具知名度,梁伯强想趁热打铁,便在报纸上公开征集广告语。最终征了三万多条,他请来专家一一遴选、论证。“非常小器”四个妙趣横生的字,一下子就征服了所有评委和梁伯强本人,毫无争议地脱颖而出。
  由于“非常小器”四个字既幽默、可爱、又非常贴合指甲钳的产品属性,没过多久,用户们竟然只记得“非常小器”,而把圣雅伦给忘得一干二净了。在这幸福的烦恼面前,梁伯强干脆就用“非常小器”代替圣雅伦,来主攻国内市场。
  与此同时,梁伯强并未放弃国外市场。事实上,“非常小器”品牌有其文化上的局限性,表现最突出的是:这四个汉字翻译几乎无法漂亮地翻译成外文。于是,在国外市场,梁伯强继续使用“圣雅伦”。
  
   “小王也是王”
  别看指甲钳不起眼,要真想把它做好,技术含量并不低。梁伯强的指甲钳厂,目前竟然拥有100多项专利。他笑称:“小王也是王”。
  平日里,梁伯强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看报纸上。美国“9・11”恐怖袭击发生后,他卖了几十万把指甲钳给美国人,上面用英文刻着“勿忘9・11”。刘翔夺冠,熊猫“团团”、“圆圆”赴台,“猪坚强”感动中国,最近新出的网络语言⋯⋯这些信息都以艺术化的形式上了指甲钳面板。在他的工厂里,每名工作人员,无论本职工作是什么,都是创意的提供者;最后,由设计师把创意附加到原本了无生趣的产品上。
  
  “内裤加工厂”的出路
  梁伯强从不承认自己经营的,是一家指甲钳厂,他总是严肃地对旁人说“这本质上是家文化公司”。
  当记者问到珠三角的制衣、制鞋等轻工产业是否已经难以为继时,梁伯强举例加以否认:“未必。比如内裤,平时上班,我们要求不多,舒适即可;但蜜月期间,内裤的迷人设计就非常重要了。如果内裤生产厂家能把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都研究透了,就不愁东西卖不出。关键是创新,思维的创新,概念的创新。我一直都认为,企业,是老板的思想实验室,不动脑子不行啊。有时候,打造品牌,未必要花很多钱。”
  
  在“红海”斥巨资提升品牌
  《纲要》文摘:实施改造提升、名牌带动、以质取胜、转型升级战略,做优家用电器、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建材、造纸、中药等优势传统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产品质量,增强整体竞争力。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以提高产业链配套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工艺设计⋯⋯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向品牌效益型转变。加快优势传统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打造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摘自“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部分之“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三号样板:美的集团
  产 品:以家电为主业
  所处海域:红海
  生存现状:以412.08亿元的品牌价值在2008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上名列第六
  发展秘笈:加大品牌建设投入,追求“品牌溢价”
  
  普通家电产业,是个不折不扣的“红海”,竞争惨烈,仅珠三角区域内,就名企林立。头些年,各路家电业巨头常在风起云涌的价格战中打得不可开交,你死我活。竞争态势发展到今天,在技术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品牌的力量日益凸显。
  在2008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上,美的以412.08亿元的品牌价值跻身前六强,比2007年上升了一位。除了每年以不低于产品销售收入的约3%投入研发,从而创新技术、美化设计之外,美的的营销攻略也是一浪高过一浪。
  2008年是奥运年,美的早在2007年就先下手为强,通过赞助中国国家跳水队和游泳队,全面展开体育营销。据美的集团品牌部的工作人员介绍:之所以选择跳水队和游泳队,是因为这两项运动都是年轻化的运动,可以给美的品牌注入青春活力。而且,跳水还是中国的夺金热点项目。
  进入2009年,美的又在央视黄金资源招标会上,以总价1.4亿元拍得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报时广告和大量广告套装;其中,仅春晚报时广告就耗资4701万元。
  如此猛烈的广告攻势背后,是“品牌溢价”现象的客观存在。据报道,2008年,“中国企业500强”的资产利润率平均为2.31%;而“中国有价值品牌”则达5.97%,是前者的2.6倍。超出部分的盈利,主要来自品牌的溢价。由此可见,品牌已经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
  美的集团品牌总监董晓华告诉记者:美的曾经也做过贴牌,深知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品牌建设不等于简单的广告投入,其背后,是一家企业的综合实力及其与消费者的关系。要想让消费者满意,就得不断研究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地适应,不断地变化。为此,美的每个事业部下都设有专门的消费者研究部门。
  据董晓华透露:目前,美的电器的内销和出口的销售额比例约为6比4。在现阶段,大举扩张海外市场并不现实;而在中央“家电下乡”等利好政策的影响下,农村市场大有机会,美的电器将会加大对农村市场的研究,并作适合农民需求的产品研发。虽然家电行业竞争激烈,但美的集团将始终坚持以家电业为主业。毕竟,中国拥有13亿人口,而家电又是生活必需品。
  
  产业升级和保证就业不矛盾
  对于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经济学家、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卫平教授有着长期的观察与研究,并率先提出了“腾笼换鸟”产业政策。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年至今,珠三角的资源情况与国内外市场环境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得部分技术含量低、缺乏自主品牌的加工组装产业链失去了继续生存下去的客观条件,持续深化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针对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产业升级=压缩就业机会”的流行论点,朱卫平表示反对。他认为,产业升级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引发一定的结构性失业,但其扩大就业弹性的作用不容置疑;而国家的拉动内需政策,给广东的家电、电子等传统优势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简单加工业难有大作为
  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是由该地区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必然之举,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规律并不会因为金融危机的发生而改变。
  首先,珠三角的资源现状,使得技术含量低、缺乏自主品牌的加工组装产业链逐步失去了生存空间。多年以来,珠三角依靠发展简单的组装、加工产业链,以低成本的数量扩张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但事实上,“世界工厂”赖以发展的低成本是“不完全成本”,环境污染、土地能源资源的高消耗等成本均未计入。
  比如,一单位产品,企业付出了5千元的私人成本,其销售价格只要超过5千元就有利可图,但真实完全成本可能是1万元,5千元的差额属于由全社会来承担的社会成本。如果说这种不计成本的发展模式在发展的初期有一定的存在理由,那么,发展到现阶段,环境容量已经饱和,土地日益稀缺,能源压力越来越大(如电荒、油荒),劳动力密集造成的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现实已经不允许我们继续对发展成本进行“不完全计算”。
  其次,国内外市场环境的深刻变化,迫使珠三角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近年来,外向型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国制造”在国外正面临愈演愈烈的反倾销压力。各国均有各自的利益考量,我们应该予以理解。廉价的“中国制造”的确对一些国家的某些产业造成了就业压力,日趋盛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已经严重制约了珠三角简单加工业的生存与发展。况且,这些廉价产品的市场容量毕竟有限,即使有朝一日能够占领整个国际市场,也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发展潜力日显微弱。
  
  产业升级可扩大就业弹性
  历史经验表明,变革往往出自危机,“危”,即是“机”。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三来一补”的企业能够轻松地从国外拉到大订单,然后无忧无虑地赚百分之十几的利润。企业必须认清形势,勇于改变――眼下的首要任务是“挺住”。
  产业升级与保证就业并不矛盾。产业升级,包括产业价值链的升级,以及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升级。无论哪种升级,都可以扩大就业弹性。升级后,等量的投资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但产业升级会带来就业结构的转换,短期内会引发一定的结构性失业――原有的劳动力适应新产业需要一个过程。但总体看来,产业升级对就业的影响是相当正面的。
  目前,广东经济的主体部分仍是外向型加工业,虽然有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向自主技术、自主品牌的方向转变,但尚不构成广东产业的主体部分。华为、中兴这样的企业太少了。
  全球金融危机下,部分外无市场、内无品牌,资金链又不充裕的企业会倒掉,市场份额会向资金链充裕、未雨绸缪并成功转型的企业集中,并逐步演化出新的产业和新的市场。对广东而言,品牌化程度较高的家电产业和基础相对雄厚的电子、汽车等产业,将会在更大程度上受惠于内需的提振;服装鞋帽等轻工业则由于品牌化程度不足而需要补习功课、迎头赶上。
  (本组文章摘自2月6日《广州日报》,作者为该报记者。标题有改动)

推荐访问:热潮 掀起 产业升级 珠三角掀起产业升级新热潮 掀起练兵备战新热潮 掀起冬学热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