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仓央加措到布莱希特]仓央嘉措最美的情诗

  拉萨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喝茶点,因为采访需要,我常常在不同的时间喝茶,顺便完成采访。有一年冬天,常与社科院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往来,他约的时间也不同寻常,往往是清晨、冬阳尚未晒进街角之前,在八廓街一家甜茶馆的独立隔间里,吃藏面、喝甜茶。同坐的一圈人都是拉萨的知识分子,有学者、教授,也有政府官员,在那张简陋木桌的抽屉里,每人都有一个专属自己的杯子。
  这一天,忽然聊起仓央加措的诗歌,气氛热烈,但很快就吵了起来。老先生认为仓央加措的情歌,非是情歌,表象之下,实为“道歌”(所谓道歌,是指修行证悟者用诗与歌的形式来传达征悟的道理或经验),为此他引述了米拉日巴尊者的道歌,果然音韵优美,语义微妙。在坐的大多数人虽然承认这道歌之美妙,但只要有人引一句仓央加措的情歌,立即有人念出全部诗句,情溢于表。
  西藏的诗歌传统主要来自两个源头:一是佛经中的偈颂,以韵文的形式阐释佛法或证悟的经验,比如米拉日巴尊者的十万道歌,表述的核心是证悟;二是西藏民歌,多半四句一段的短小韵文,朴素而炽热的抒情。
  诗人仓央嘉措的情歌是民歌的路子,其坦率真诚,全不知世间有城府二字:
  住在布达拉时,叫持明仓央嘉措;住在山下拉萨,叫浪子当桑汪波。
  人家说我的闲话,自认说的不差。少年的轻盈脚步,踏进女店主的家。
  在拉萨,这些诗句几乎人人皆知。他赋予拉萨城以诗意,人人感念:
  拉萨八廓街上,窗户比门还多。窗户里的姑娘,骨头比肉还软。
  走在八廓街上,满街的阳光与阴影,对比越强烈,则阳光越明亮,阴影越厚重,于是老式藏房的白墙上,摆满鲜花的窗台一半沉入阴影中,被粗大的梯形黑框勾勒出来,美得神秘。和《诗经》国风一样,因坦诚而“无邪”,虽然不是道歌,却凝结在“道”的露珠里。
  6年前冬天在尼泊尔一家二手书店中,我无意间找到一本英文现代诗集《第一念,最佳念》(First Thought,Best Thought),作者是美国诗人金斯堡的上师秋扬・创喀巴(Chogyam Trungpa)。他曾经是被称为仁波切的转世活佛和上师,后来还俗,一生倍受争议。创喀巴的“善巧方便”体现在他于西方讲授“狂慧”(crazy wisdom) 和“无情的慈悲” (relentless kindness),并用诗句来摧毁和破坏语言,其目的是让一切表述失效,来开启智慧。一位语言学教授说,“仁波切做了一件的确可能但我却从来没有经验过的事情,他用语言来摧毁概念。”
  对于西藏的修行者来说,能成就如此的诗才并非难事。比如下面这两句诗一直令我着迷:
  无边幻网之中游舞者
  犹如芝麻荚开而安住。
  出自米旁仁波切的《现有自在摄受祈祷文一大加持云》。这两句诗具有现代诗歌抒情的美感、坚硬而致密的内核、圆融无碍的辩才。此为险路,好像禅宗的方法仅适合上等根器的人一样,此种诗歌经验也与一般的诗歌写作隔膜甚远,它已经超越“文学!太文学!”的诗歌写作。在这一点上,西藏传统诗歌与现代诗达到了一致。
  真正以诗歌的形式入“道”的现代诗人,大概只有美国诗人史蒂文斯这一脉――现代诗歌美学的核心从文学表达、语言工具,转向究极真理、证悟与经验,其内涵不可说,其表达方式充满无限的可能。这其中最捷径的一条路即是“第一念”。
  “第一念”,即是指涉“当下”、“现在”或“即刻”,在分别、妄想与执著之前。英国视觉评论家约翰・伯格在一篇阐释苏珊・桑塔格关于摄影理念的文章中,引用了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一首论表演的诗:
  所以你应做的是让这即刻
  站出来,……因为它
  从过去来而带入未来中,它身边围绕着很多其它的
  “现在”
  约翰・伯格总结说,一张好照片就可以创造一个适当的时间脉络,成为这样一种“现在”。这个“现在”同样适于戏剧的密意、诗歌的密意,同样也是证悟的密意。――“故一切法,皆不思议”――此句引自佛经入门典籍《十道善业经》,经中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如此,则何来情歌与道歌的差别呢?

推荐访问:布莱 仓央加措到 从仓央加措到布莱希特 仓央加措诗集 仓央加措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