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归的京剧情结】 十岁海归唱京剧

  对十几岁出国的留学生而言,继续做中国人,还是彻底做个外国人,这是一个实实在在需要做出的选择。      每周日,Jay都要去琉璃厂的一个票房听京剧。自从半年前,一个朋友带他认识了这个票房,他就沉迷于此,只要在北京,他就每周必到。
  琉璃厂一家画店的老板是个京剧迷,免费提供店里的后屋,让这群票友每周来过过瘾。领头的老师是净行名角裘盛戎的女儿,梨园行的嫡传子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票房里的一应家伙事儿可都是专业水平。
  来过戏瘾的都是四五十岁年纪的文化人,有几个还是电视上的熟脸儿。Jay一个85后的小海归,混在里边有点不协调。不过Jay可是个很专业的听众,随着锣鼓点,摇头晃脑的,叫好儿叫得也在点儿上,一副老戏迷的派头。
  
  传统文化让我知道我是谁
  
  我认识Jay的时候,他才17岁,在温哥华上中学。他15岁跟着父母移民加拿大,我认识他时,他已经自诩为“老移民”了,领着刚到温哥华上大学的我熟悉状况。Jay有一票当地的好朋友,陪着他插科打诨,吃披萨、打篮球,日子不能说过得不滋润。
  Jay的英文说得比我好。我的英文是从学校学来的,Jay的英文是从街上学来的。我只会和人聊社会地理学,Jay可以用英文侃电影、侃音乐、侃NBA,就连那些有点脏的英文笑话,他都说得很地道。那时候,他参加了学校的话剧团,用英文演莎士比亚,还用英文写剧本。
  但是Jay不想就此做个“香蕉”。他屋里挂着好几幅自己画的钢笔画,都是三国人物,绘画风格明显受到老连环画的影响。画上还要题诗,自己写的古体诗。Jay有个很“中国”的小书柜,从金庸、古龙到《聊斋志异》、《东周列国》,他对中国文学的了解绝不少于国内的同龄人。和大多数的teenager一样,Jay的电脑音频总是在播放着什么,有的时候是英文摇滚,但更多的时候,是评书联播。我问Jay,为什么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国内的学生也没几个能说得清东周列国,何况是在国外求学,学英文还来不及呢。Jay很坚定地告诉我:“因为我怕我忘了自己是谁。”
  Jay的这种担忧在华裔移民的家庭是很普遍的。办个移民身份,对于今天中国的高知高薪阶层不是什么难事,虽然拿着外国护照,他们依旧可以毫不犹豫地做个文化上的中国人。但是对于第二代移民,或者十几岁出国的小留学生,是要继续做中国人,还是彻底做个外国人,这是一个艰难的文化选择。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和周围的同伴不一样是件尴尬的事。“全班一起吃午饭,人家都吃三明治,你一打开饭盒就飘出一股中国菜的葱蒜味,所有人都回头看你。我当时真是尴尬极了,”我的一位第二代移民朋友告诉我。为了尽快变得和周围人一样,他们排斥说中文,排斥听中文歌曲,甚至排斥吃中餐。成年之后,他们终于融入了主流社会,只会说很简单的中文,只会做土豆泥和蔬菜沙拉。“可是又觉得缺点什么,好像一个失忆的人,找不到根本了,”那位朋友不止一次向我表达过她的遗憾,“离开妈妈之后,突然觉得中餐很好吃,可惜我不会煮。”
  而另一群人,就像年轻的Jay,对于彻底西化抱持着怀疑。一方面,由于年纪小,他们很快学会了英文,适应了主流社会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他们又敏感地意识到自己作为非主流人群的必然性,做个文化上的中国人似乎更能给他们满足和骄傲。“我上12年级(高三)的时候,教Chinese Study(汉文化学习)的老师让我去做助教。我给和我一样大的加拿大孩子批改中文作文,我带着他们读《三国》、《水浒》,我们一起讨论鲁迅、张爱玲。我觉得自己特有成就感,”Jay总是这样向我炫耀他中学生活中最自豪的一段。
  
  从坚守到传播:我想做得更多
  
  对Jay来讲,移民以来这些年都是在学习,学习英语,学习文化,学习新的生活方式。可无论他学得多努力,对于当地人来说他还是不够“local”,这多少使他有点挫败。做了助教以后,他发现原来在他学习人家的时候,人家也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原来他所知所会的,对主流社会一样有意义。这对Jay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认识。
  Jay最初学习传统文化,只是不希望“‘洋玩意’没学好,倒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都丢了。”但现在他有了更大的目标,他想要传播,想要通过自己,把中国文化带给更多的外国朋友。“我是相信弘扬国学是立身处世之本的,尤其是在异国他乡。这话可能有点大,不过我真这么想。但是我需要找一个契合点,纯中国的玩意儿,老外接受不了,市场不大,需要找个让老外能接受的方式。”
  这个契合点并没有马上找到。高中毕业,Jay没有按部就班地去上大学。他先是为一个到加拿大拍电视剧的中国剧组当了向导,之后就跟着剧组回了北京,干上了他喜欢的戏剧。半年的时间在国内,当场工、当导演助理、也当临时演员;另外半年回温哥华,在社区学院修习大学学分。戏剧圈里的哥们儿带着他看戏、学茶艺、逛古玩,用Jay的话讲,他在“沉淀”。
  一个让Jay实践自己想法的机会终于来了。Jay高中的话剧老师请他回去给学弟学妹们讲京剧。“老师突然打电话给我,问我会不会京剧,能不能在京剧里找到些强化现代话剧表演的技巧,他准备给我一整个学期的课时,给10到12年级的戏剧课学生讲京剧。不仅是普及京剧常识,而且要求要有‘业务效果’,我当时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接下了这活,Jay才知道实现理想的难度。Jay那些粗浅的戏曲知识,都是从曲艺爱好者的爷爷那学来的,想凑够一个学期的料不是那么容易的。“他既然主动找上我了,我不能自己放弃机会。自打接下来以后,买了很多理论书,连夜看,背下来第二天就上去跟人家佩。讲历史是容易的,要找到所谓的“艺术契合点”是很难的。那需要多看多听。互联网救了我了。这样对付了一个学期,Jay居然还用他的京剧训练法给学生们排演了一场话剧。演出很成功,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认可,当学生们在谢幕时用掌声请出他们的导演,我能感觉到Jay的幸福。
  但Jay并不满足:“到了人家这票房,我才知道自己的肤浅。人家都笑我,一句不会就敢出国给人家说戏,脸皮也忒厚了!这一个学期,与其说我在教,不如说我在学。原来老觉得人家的东西才是宝贝,真正的珍宝其实就在咱家门口儿堆砌的那堆‘破烂儿’里。我学过两年歌剧,最喜欢帕瓦罗蒂,后来当我亲耳听到裘派花脸用一个噶调轻易地就达到了帕爷费半天劲才吼上去的高度,你知道我什么感觉么?我特后悔早干什么去了?现在能在人家嫡传弟子身边听《锁五龙》,别提多美了!”
  
  温哥华也是我的家
  
  Jay又要回温哥华了,即使台不得琉璃厂和京剧,还是得回去修学分。我总劝他,赶紧拿个文凭,这么喜欢北京,就彻底回来吧。没想到Jay和我这种永远拿国外当异乡的人不一样,在Jay的心里温哥华也是家。“温哥华是个很包容的地方。像我这种不会考试的人,要是一直待在北京,能干嘛?也就是个上不了大学的败家子儿。温哥华给了我更宽松的发展空间,那里会是我的一个发展基地。
  中国的传统复兴是必然的潮流,虽然我就是个80后的小演员,可是我愿意做点什么。在票房,我不仅跟他们后边儿学,我还喋喋不休地跟那些大我三四十岁的老家伙们说。我不管自己是否天真没谱,我只知道应该让他们知道外国人对他们的看法,应该告诉这些一辈子不愿走出梨园圈儿的嫡传子弟,他们自己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绝对保护者,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人。
  后来我也想过,自己这样,忽悠这边儿,侃侃那边儿,算不算是个只会投机倒把的文化倒儿爷,或干脆说就是个蹩脚的小骗子?但我相信加拿大人渴求中国的艺术,中国的思想,和中国的魂魄。就算自己学得不够多、不够好,我也愿意把所知所学教给那些中学的孩子们。而且,我也相信中国人需要重新知道西方人的态度。我现在仍只是个每礼拜去票房儿‘蹭戏’的小票友,但我坚信自己做的是对的。”
  Jay的这番宏论多少让我有点吃惊。在我眼里,他一直是个四处闲逛的小孩子,学习传统文化是个业余爱好,最多也就是为了不忘了自己的母文化。没想到,Jay的理想更大,他学好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做个中国的小演员,他想的是“能在世界范围内的观众圈里立足”。
  也许是我狭隘了,对我而言,学习传统文化是为了更好地做个中国人,为了留学回国之后免去不适应的烦恼。Jay却先我一步进入了全球化时代,早已跨越了“身份认同”这样的文化障碍。对他而言,文化的交汇已经成为生活的方式,怎么把中西文化融汇出新东西才是他追求的目标。
  Jay现在迷上了京剧乐器里的板,他说这才是京剧里的灵魂,控制着整场的节奏和气氖。等他回温哥华,他打算把京剧的板带到话剧课堂上,用京剧的锣鼓点训练学生们的表演节奏。看来,要想参加Jay的大学毕业典礼,恐怕还要等上很久,不过我倒是可以期待一场打着锣鼓点的英文话剧了。

推荐访问:京剧 海归 情结 小海归的京剧情结 黄梅戏片段歌曲 十岁小海归唱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