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国有难吾当往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其冠“三民主义”之首的民族主义思想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无论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该思想都具有深刻的民族凝聚意义,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早在1893年,孙中山就提出了以“驱除鞑虏,恢复华夏”为内容的民族主义主张。他所抱持的这一“革命排满”态度虽体现了传统的华夏民族意识和大汉族正统观念,却诱因于当时的社会背景。   近代以来,中国屡败于列强,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孙中山认为,“满清之政治腐败已极,遂至中国之国势亦危险已极,瓜分之祸已岌岌不可终日,非革命无以救重亡,非革命无以图光复也。”   孙中山提出的民族主义纲领在初创时期具有“救亡图存”的民族自救意识,是以推翻腐朽没落的清朝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为思想内核,反映了全中国人民的共同要求,因而具有凝聚民众共赴大义的影响。   继1894年11月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后,孙中山足迹所至的香港、广东、日本、美洲等地的兴中会也相继成立,并吸引了大批爱国民众参与其中,这就是明证。   同盟会成立前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革命党的领袖,此时的孙中山意识到,处理好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已是当务之急。他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明确强调:“有最要紧的一层不可不知:民族主义,并非是遇着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宣言中,孙中山郑重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此后,他多次使用“五族共和”、“五族平等”、“五族一家”等说法。所谓“五族”,是指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   此时,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纲领已上升到民族统一的高度,具有极强的民族团结意识,成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主旨,正确地反映了全中国人民的共同要求,因而能较好地将国内各民族在追求统一的道路上凝聚起来。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认为民族主义的任务已经完成。然而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这种崭新的社会主义形态对孙中山触动很大。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达到新的高潮,孙中山认识到,民族主义的目标远远没有实现。   同年10月,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其《规约》明确提出,恢复以“实行三民主义为宗旨”。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彻底的反帝纲领,这对孙中山产生深刻影响。   次年元旦,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发表宣言,矛头直指“屡牺牲我民族之权利”的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明确指出:“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又说:“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至此,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它既因时制宜地符合民族独立、民族自主的需要,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与针对性,又与时俱进地反映了中华民族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愿望,获得了合乎世界潮流的开放性意义,故而能释放出凝聚中华儿女的巨大能量。   不难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要集中在民族凝聚力上。民族主义意味着对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忠诚超越一切。   所谓民族向心,即向心于民族,忠诚于民族。正是因为孙中山先生始终不渝地向心于中华民族,忠诚于民族,他才能提出民族自救、民族团结、民族独立、民族自主的民族主义纲领。   正是因为这一民族主义纲领是坚定不移地忠诚于民族,维护中华民族的切实利益,它才能将全体中华儿女凝聚起来,推翻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使得中华民族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据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孙中山之所以能成为他所处时代的民族凝聚核心代表人,其民族主义纲领之所以能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为之共同奋斗,是因为二者皆具有中华民族向心力使然。

推荐访问:头颅 乾坤 挽回 拼将十万头颅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 拼得十万头颅血 拼将十万头颅血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