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诗风话宿松】 古韵诗风背景图

  宿松位于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北倚大别山,南接长江水,山川秀美,物阜民丰,交通便利,位置险要,历史遗迹繁多,文化底蕴深厚。皖江文化、荆楚文化、赣江文化交互融合,禅宗文化、道家文化、妈祖文化兼收并蓄,以崇文尚德、勤劳创造、谦和淳朴、开放包容为核心价值观的地域文化,独树一帜,自成一统,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宝贵财富和精神动力。   宿松历史悠久,建县长达2000余年。据史料记载,汉高后四年(前184年),置松兹侯国,文帝十六年(前164年)改为松兹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取古松兹之意谓宿松县。宿松境内已发现古人类遗址9处,其中凉亭镇的戴嘴遗址跨越新石器时期至商周时代,闪耀着人类早期文明的光辉。程家岭发现的宋淳熙年问的冶铁遗址、南宋乾道元年在宿松设监铸造的铁钱,则标志着800多年前宿松工业文明的兴起,中国资本经济开始萌芽。在该县博物馆藏的2543件文物中,珍贵文物500余件,国家一级文物10件,特别是宋瓷馆藏在安徽省乃至全国都享有很高声誉。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首都博物馆《中华五千年文明瑰宝》专题展览中的青白釉仙人吹笙壶、青白釉莲花烫酒壶、绿釉狮形薰炉3件文物皆出土于宿松,充分展示了宿松古文化的悠远与品味。   宿松地势险要,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因特殊的地理、地貌环境,宿松古称“吴楚咽喉”、“安庆门户”,那些俯首可视的战争遗迹,每每引人思接古今,万千感慨。三国孙权、周瑜屯兵宿松桑洛州,为夺寻阳、烧赤壁奠定基础;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在宿松沿江的拉锯战旷日持久;明末张献忠与史可法,在白崖寨对垒血流成河;太平军多次集结精锐,与湘军争占宿松;抗日战争,在凉亭河陈兵数万阻击日军西进以保武汉;人民解放战争期间,陈赓、徐海东、陈锡联、刘伯承先后驻节宿松,渡江战役的西线起点就在小孤山脚下,等等。无数宿松热血儿女冲锋陷阵、赴汤蹈火,为子孙后代树立了彪炳千秋的人生典范。   宿松湖光山色,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历史上,游历宿松的不乏将相帝王,也不乏文人骚客,像秦始皇、朱元璋、陶渊明、李白等,都在宿松留下了造访的足迹和传世的篇章。素有“海门天柱”之称的长江绝岛小孤山,如出水芙蓉,傲立江中,以秀、险、独、奇而闻名。始建于唐朝的启秀寺为佛教胜地,内陆唯一的妈祖行宫。相传明朝太祖朱元璋同陈友谅交战于鄱阳湖及长江一带,一天晚上战船迷失了方向,慌乱之际前方忽现两盏红灯,引导太祖平安到达小孤山,传为女神妈祖显圣。那么位于趾凤深山的古城堡白崖寨以人文景观取胜,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南国小长城”之誉。位于城郊的国家森林公园石莲洞,传说唐代文学家罗隐曾在此客居修炼多年,罗氏崖刻“石莲洞”三字至今完好无损。这里以石奇境幽著称,已成为都市人回归大自然、放松身心的4A级风景区。还有飞瀑不让庐山三叠泉的九井沟、高峡出平湖的钓鱼台水库、砖木石雕马头墙的徽派古民居、星罗棋布的内湖休闲区无不展示着山水宿松、人文宿松的无穷魅力。   宿松钟灵毓秀,各路英才层出不穷。汉代有松兹县令张何丹。三国时期有质疑学术权威张衡四分律为三分律的天文学家王蕃,有被孙权器重并数至其家的将军陈武。南宋有资本思想的企业家汪革。明代有县佐施元绪为遭战乱、蝗灾的饥民求免征粮赋,自缢漕仓。清代以降,人文愈彰,25名进士、4名翰林名登皇榜,时称“清初三才子”之一的翰林编修朱书,与方苞、戴名世诗文唱和,是桐城派的中坚力量。或因前辈精神激励,或因诗书传家滋养,当代一大批从宿松走出的各路精英正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艺术等领域,尽展风流,再续辉煌。   宿松文脉千年,黄梅唱响“戏曲之乡”,其动人婉转的甜润唱腔、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为群众喜闻乐见;与黄梅戏相媲美,在宿松土生土长、流传500余年的断丝弦锣鼓和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文南词”,是两朵具有原生态文明特质的民间艺术奇葩;还有许岭的灯会、孚玉的大鼓书、佐坝的龙舟,这些根植于民间的艺术传承,更加丰富了宿松的地域文化内涵。与此同时,宿松一大批本土及本籍文学艺术家活跃在文坛艺界,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宿松也因此于2008年底,被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中国诗歌之乡”称号。   文化的力量在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宿松县委、县政府已旗帜鲜明地吹响了“文化立县”的长远战略,独特的地域文化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内涵也必将在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升华。

推荐访问:诗风 宿松 古韵 古韵诗风话宿松 诗风古韵 诗风古韵话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