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代表李达的老婆【李达与“一大”】

  作为在中国共产党“一大”的代表李达,他的经历十分特殊。李达1890年(清朝光绪十六年)10月2日出生在湖南永州市冷水滩区油榨头村。他的家北靠湘江,两岸群山环抱,绿树掩映。李达在此度过少年时期。由于家境的贫寒,兄弟五人中,唯有李达获得了读书的机会。在考中学时,李达年纪小、个子矮,又是乡下人的打扮,引起许多路人的围观,考官费了半天劲才得以清场。   成绩榜单出来后,李达是排在被录取者的最后一名。在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他跃居为年级第一名。中学毕业后,李达考取京师优等师范学堂。他曾立志教育救国,并在一所中学以教书谋生。通过自己在湖南长沙、北京等地的实际接触和生活,李达感到通过教育救国救民的希望十分渺茫。   就在这时,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李达两次赴日本留学,攻读理科,为实现他“实业救国”“科技救国”的理想而奋斗。      寻找真理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留日学生回国请愿失败,这个现实再次重创了李达。他意识到在反动政府的统治下,自己的理想“实业救国”“科技救国”也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正当他对前途迷茫,自己内心苦闷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突然传来,李达偷偷阅读了有关的马列主义书籍,他最终放弃自己的理科专业,改而师从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河上肇。   通过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李达在日留学时撰写了《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等文章,寄回国内发表。这些连续发表的文章,不仅给国人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与欧洲工人运动,还介绍了欧洲各社会主义政党的情况。李达又翻译了《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和《社会问题总览》等著作,他积极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使他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位先驱者。   1920年,李达怀揣着“寻找同志干社会革命”的理想从日本回到上海。在上海,李达结识了对他一生都很重要的两个人,一个是陈独秀,一个是王会悟。      结识陈独秀   在一个夏日炎炎,阳光炙烤的日子,李达拜访了久闻大名的陈独秀,得知陈独秀等人正积极筹建中国共产党,他欣然接受了请他也加入“作发起人”的邀请。为了方便工作,李达就住在上海《新青年》杂志社里,就在此处,李达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诞生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正式成立时,陈独秀被推举为书记。之后,陈独秀赴广州担任广东教育委员会主任,书记一职由李汉俊代理,两人通过通信商谈一些重大的问题。   1921年2月,陈独秀与李汉俊两人对党组织“是采取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打起了文字仗。陈独秀主张中央集权,李汉俊则认为“不能接受陈独秀独裁”,两人毫不相让,通信互相责难,裂痕愈来愈大。   作为发起人之一的李达十分为难,一边是党的主要发起人,一边是昔日好友。李达从大局考虑,全力周旋于两人之间,竭力弥合二人之间的裂痕。但是李达的调解没有起到任何效果。李汉俊愤然辞去代理书记职务,把党员名单及所有文件都交给李达,要他代理书记职务。      代理书记   从1921年2月到中共“一大”召开前这一段期间,李达一直代理着“书记”的职务并担负“一大”的发起与组织工作。   而李达的爱情,也是在这一阶段收获的。在筹备建党期间,他以留日学生理事身份,参加了上海博文女校中国学生联合会的领导工作。因为学联跟女联(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有工作往来,李达就结识了在女联做文秘工作的一位年轻的、眉清目秀、知书达理的女子――王会悟。两个志趣相投的年轻人,由于接触的频繁遂萌生了爱意。   两人的婚事由陈独秀的夫人高君曼操办,一场简单朴素的婚礼在上海《新青年》杂志的编辑部举行。二人的婚房随后成了《共产党》月刊编辑部。《共产党》月刊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刊,首次鲜明地树起“共产党”的旗帜。   刊物由李达担任主编,围绕“为什么建党?”“建设什么样的党?”“党的任务是什么?”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宣传,发行量最高达5000多份。由于办刊的经费十分困难,李达就把自己写的稿子卖给商务印书馆,用得到的稿酬来办刊。有时工作紧张,李达就自己一人承担了月刊从写稿到发行的全部工作。困难还不只是经费的问题,承办刊物,还随时要面临着被反动政府没收稿件、查封刊物,受牢狱之灾甚至是失去性命的危险。在刊物出版6期后,《共产党》于1921年7月停刊。   1921年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到上海,会见李达、李汉俊,建议他们尽早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不久,李达等人联系在广州的陈独秀和北京的李大钊,商量后决定由李达代表党的发起组,致信北京、武汉、长沙、济南等地的共产小组,要求各地派两名代表来上海出席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除了邀请信之外,李达等人还给每位参会代表寄去100元路费,这是共产国际给的经费。   中国共产党“一大”开会的会址选定和外地代表的住宿等具体事务都由李达负责。他的新婚妻子王会悟长期在上海工作,认识不少人,李达提出让她帮忙联系。王会悟想到了博文女校的进步校长黄绍兰。当时正值暑假,学校放假基本空着,便于保密。当黄绍兰听王会悟说“北京大学暑期旅行团”想借此住宿,就一口答应下来。王会悟又买了几张芦席,以备到会的代表打地铺用。   王会悟又开始选择开会地址,她想到与博文女校紧邻的李公馆,李公馆的主人是李汉俊的哥哥李书城,当时正与夫人外出旅游。就这样,李公馆成为中国共产党“一大”开幕的地方。   1921年7月下旬,在私立博文女校的楼上,忽然新来了9个临时住宿的客人。他们都不会说上海话,说话有的是湖南口音,有的是湖北口音,还有的说北方话。这9个临时住宿的客人是: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刘仁静、包惠僧、张国焘。   这就是著名的“一大”会议的成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达主要从事党的教育工作。他还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和常务委员,中国哲学学会会长等职。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编辑  冯岚)    icarusfeng@126.com

推荐访问:一大 李达 李达与“一大” 李达康和沙瑞金谁大 李达一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