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ps架构和arm架构【浅析广播新闻连线的采编播“三元架构”】

  【摘要】无线通讯技术的进步,为广播新闻连线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传输方式,广播新闻连线也由此而生。广播新闻连线,凸显了广播“时空跨越”的传播优势,实现了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演变的同步传输。本文通过探析广播新闻连线的采编播“三元架构”,解构记者、编辑、主持人三方在连线报道中各自的角色及其作用。   【关键词】广播新闻连线 采编播 “三元架构”      在当代信息传播技术条件下,新闻传输渠道从有限的公媒体拓展到无以计数的微博、博客、播客等私媒体,人们几乎可以在同一时间通过不同的媒体获得同一条新闻。哪个媒体在时效上占据先机,哪个就拥有更多的受众。广播新闻连线,是广播记者在新闻现场借助无线通讯手段介入直播信号即时报道新闻的方式。它提升了广播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为广播带来了“第一时间”的理念回归,成为广播参与新闻竞争的利器。   一、连线报道的发展脉络   广播新闻连线,也称作电话连线采访报道。它是指以电话作为物质传输手段,连接直播室主持人和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采访记者,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里,共同完成信息传输的一种报道方式。   广播新闻连线的形式最早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8月24日,3000万个美国家庭通过收音机,收听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这里是伦敦》节目。节目一开始,收音机里传出了震耳的炮声,接着记者爱德华・默罗的声音出现在电波里。爱德华・默罗由此独创了广播新闻连线的报道形式,真正意义上的广播新闻连线就从那时开始。   连线报道的雏形上个世纪90年代在我国出现。当时,广播新闻连线仅仅被当作一种技术手段,在重大主题性事件和重大突发性事件直播中,以“多地点同步报道”的形态出现。而在同期的电视直播中,连线报道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如1997年香港回归直播、1999年澳门回归直播以及三峡截流直播中的连线报道,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进入21世纪以来,高速发展的无线通讯技术与广播数字传输融合,推动了广播新闻连线的广泛使用。影响较大的如“中国之声”5・12汶川大地震直播、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2009年日全食等直播节目,都采用了新闻连线报道的方式。与此同时,福建、江苏、河南、安徽等省级广播也开始大量运用这一报道形式。广播新闻连线成为一种独立的节目形态。   当前,时效性已成为媒体竞争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广播新闻连线使事件的发生和报道之间的时间差缩短为零。它将广播新闻的时效性推向了极致,从而展示了广播媒介无法比拟的传播速度,展现了广播“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中“第一声音”的魅力。   二、广播新闻连线的采编播“三元架构”   广播进入“直播”时代以来,各专业频率推广“采编播合一”用人制度,但在节目的实际操作中,尤其是新闻节目或者其他一些需要精心策划或周期较短的节目中,仍实行采编播分离的流水线作业法。这也是提高整体劳动效率,提高节目质量的重要保证。这种机制决定了广播节目制作,也决定了广播新闻连线的采编播“三元架构”。一条成功的广播新闻连线,是记者、编辑和主持人共同劳动的成果。   记者、编辑、主持人在采编播“三元架构”下,各有不同的角色,履行不同的职责,协同合作完成新闻直播节目中的广播新闻连线报道。   1、记者是广播新闻连线的信息载体   连线报道已经使记者从幕后走向新闻传播的前沿,作为新闻的信息载体直接面向听众传播讯息。由此,记者的身份已经从单一的采访者转变为新闻事件的讲述者、解读者。   在有限的时间中讲什么?是对记者新闻敏感的考验,是记者的一种综合决策能力,具体表现在记者“能够从众多复杂、矛盾的诸多事实中找出主要矛盾,能够迅速判断受众对已知事实的关注度和事件发展的趋势,能够在众多信息中迅速判断出哪一条信息最重要、最具开发潜力。”②因此,记者要从纷繁复杂事件表象中发掘新闻价值,就要在连线前要做好采访计划。记者在采访中尽可能地了解细节,实现记者自在性价值观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性价值观和受众的效果性价值观的三方融合,从而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   最近,我们接报一条《安徽将推广汽车尾气检测》的连线报道线索。令人关注的是,这次即将推广的汽车尾气检测增加了对PM2.5大气尘埃颗粒的试点监测。这条报道的宏观背景是近年来,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灰霾污染天气频繁出现,其罪魁祸首就是PM2.5。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来源于工业燃烧排放、汽车尾气排放以及生物质燃烧排放;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有重要影响。已经有科学数据证明,PM2.5与肺癌、哮喘等疾病发生密切相关。最近,有关PM2.5该不该成为天气观测的参数成为争议的热点。记者敏感地发现了这条连线的新闻点。他的连线选择了“合肥市首次对PM2.5大气尘埃颗粒物展开试点监测”作为报道点,还详细介绍了PM2.5的知识,增加了连线报道的信息量。由此可见,记者在做新闻连线时,要对信息有所取舍,传递真正有价值的讯息。   广播新闻连线也要追求听众到达率。连线的记者不仅要从专业的视角观察新闻事件的发展,还要尊重听众的信息需求,尽可能地带给听众现场的细节。2005年胡锦涛主席访问俄罗斯时,中央台记者在连线中就讲述了自己在现场观察到的一个细节:普京总统在等待胡锦涛主席到来前,主动向他自己的翻译学说汉语“您好”。当胡锦涛夫妇走进客厅时,普京字正腔圆地用中文说了一句“您好!”。这个细节反映了中俄领导人之间的私人关系以及中俄两国关系的友好程度,也非常能够抓取听众,达到了连线报道“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效果。   2、编辑是新闻价值的发掘者   在广播新闻连线的采编播“三元架构”中,编辑是传播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其中起着协调的作用,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达到突出主题、提升价值的目的。   新闻价值的实现必须以新闻价值的发现和创造为前提。“从实质而言,价值是一种创造性的结果,是体现着人类本质力量的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目的性结果。”③在日常节目中,身处大本营的编辑,总是能够得到更多的信息来源和更快的报道指示,他可以根据编辑部的报道思想,对各种信息进行过滤,找出最有价值的落点,迅速作出新闻价值判断,再进行相应的策划,更深层次地发掘新闻价值。举一个实例,今年10月11日,百家民企进皖北活动在阜阳启动。记者作为一条普通的动态消息上报连线线索。编辑立即把这条报道与安徽推进振兴皖北战略这个重大的背景联系在一起。经过核查,“百家民企进皖北”是由省工商联和省皖北办为贯彻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加快皖北发展的战略决策而举行的活动,目的是考察投资环境,洽谈合作项目,共商振兴皖北大计。这条连线报道,仅仅作为动态消息是不够的,必须从高度和深度上来解读新闻事件的重大意义。编辑及时为记者提供报道的思路和相关背景资料,从而提升新闻价值,成为头条新闻。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者,策划也,广播新闻连线需要进行周密的策划。策划的内容包括甄别上报的连线线索;连线在2分钟内讲些什么,是泛泛地讲,还是只找一个落点;如何进行讯息的传递;是不是需要增加背景资料;是不是要在我们已知的范围内,做一些连线的布局。今年6月3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直播京沪高铁开通运营。事先,他们就按照高铁行程在沿线主要站点安排了连线记者。整档直播节目遵循时间顺序,按照高铁行进线路展开“纵向”报道,通过前方记者的连线报道,人们对高铁的快捷与高效产生了非常直观的感受。   3、主持人是广播新闻连线报道的导演   在采编播“三元架构”中,广播新闻连线最终是通过主持人和记者的问答实现新闻的传播。主持人在连线报道中承担着第二“采访者”的角色,通过对第一“采访人”记者的再采访,引导记者有层次展开现场描述、事件讲述以及新闻背景的叙述,纵向线行完成一条连线报道。这个角色同时也赋予了主持人导演的角色。   主持人问什么?怎么问?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记者完成连线报道的质量。主持人发问要在新闻业务的专业性和受众的通俗性之间寻找契合点,抛出去的问题,不仅要调动记者的情绪,也要站在听众的立场,尊重听众的信息需要,引发听众对讯息的期待,从而使连线报道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如2003年5月,胡锦涛主席首次出访俄罗斯,普京总统在自己的别墅为胡锦涛主席举行了“非正式晚宴”。在连线时,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就比较具体:“所谓非正式晚宴是个什么样的定义呢?”,“他们在着装上有没有区别正式晚宴呢?”……这种提问容易把听众带进新闻的第一现场,提高听众对新闻的关注度。很显然,它比那种机械地“请给我们介绍一下现场的具体情况”更有意思。   在广播新闻连线中,一个好的主持人要和记者在同一个对话的平台上,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接受记者的单方面传播。主持人要在连线中调动自己的感官,通过认真地倾听、分析,提出具体问题引导记者。当记者讲述的内容比较分散时,主持人要能及时总结归纳,给听众一个集中的信息;当记者阐述偏离主题时,主持人还要能巧妙地拉回来,真正发挥导演的作用。   结语   广播新闻连线是在采编播“三元架构”下,由记者、编辑和主持人协同合作完成的。尽管记者、编辑和主持人各有不同的角色,履行不同的职责,相互之间却有着互为促进又互为制约的关系。单就提高节目质量、增进宣传效果的目的上讲,三者的目标是统一的。   参考文献   ①方延明:《新闻实务方法论》,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37   ②敏泽、党圣元:《文学价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99   (作者单位:安徽新闻综合广播)   责编:刘冰石

推荐访问:采编 浅析 连线 浅析广播新闻连线的采编播“三元架构” 广播新闻连线论文 西部广播电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