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文的田园中徜徉_她在美中徜徉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教师可以从追求人文化的教学目标、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以及培养作文的人文精神四个方面入手,在课堂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   关键词:教师 学生 文本 课堂教学 人文教育
  Wanders about――In the new curriculum language teaching how in the humanities countryside the teacher to pass through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Sun Mei
  Abstract: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language class,the teacher may from the pursue humanities teaching goal,the building harmonious classroom atmosphere,excavate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e humanities connotation as well as the raise thesis humanities spirit four aspects obtains,passes through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Keywords:Teacher Student Text Classroom instruction Humanities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078-02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就意味着: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课堂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人文精神的回归,有赖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那么,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追求人文化的教学目标
  
  1.1 把握教材的人文内涵。追求人文化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把握教材,深刻领悟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准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语文教材是由一系列文质兼美的文章组成,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交相辉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感知世界。譬如:凝眸《背影》,感受亲情之美;游历《三峡》,感受自然之美;解读《论语》,感受思想之美……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目标的设置要着眼于学生的心灵深处,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德、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1.2 理解学生的缤纷个性。“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学生,是有着独特个性、鲜活生命力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是非判断、真实情感、成长背景等,这些因素应该在人文化的教学目标中突显出来。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及自身特点,充分理解他们作为独立的人所具备的与众不同的思想、精神、气质、感情,挖掘他们内心世界中潜藏的个性和自由精神。同时,教学中还要启发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激发他们潜在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其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2.1 教师的教学体态要具亲和力。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看在学生眼中,时刻影响着学生,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的表情亲切自然,给人以阳光般的感觉,言行举止得体大方,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就容易接受教师的引导,兴趣不断增强,自然与老师产生共鸣,主动地探究问题。
  2.2 师生关系实现零距离。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师生之间相互理解信任,关系融洽。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个性化思维。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教师以参与者、交流者和朋友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与学生一起学习,取长补短,做到教学相长。只有在这种宽松活跃、自由舒适的课堂气氛中,教师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灵性。
  
  3.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我们的语文教材汇聚了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文章,它们倾注了作者丰富饱满的激情,是作者思想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这些人文性流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正所谓“文道结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认真挖掘教材隐含的人文价值,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应试教育上。教材中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有血有肉的社会人生,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感染人,把鲜明的人文思想渗透到读者的心灵,使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这里面负载着人类文明的成果,显示出了丰富的情感及深邃的思想:《离骚》中屈原的忠君爱国、《勾践灭吴》中勾践的忍辱负重、《将相和》中廉颇的知错能改、《茅屋被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的忧国忧民……都闪耀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光芒,都能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还有《风筝》、《散步》中家人浓郁的亲情;《羚羊木雕》、《社戏》中儿童深厚的友情;《春》、《济南的冬天》中诗情画意的自然……不一而足,都可以成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滋养。因此,在教学中,教材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将不是生命与符号的相遇,更不是生命与逻辑的相遇,而是通过文本,通过课堂,生命与生命的相遇。教师应以文为本,以人为本,引导学生积极解读文本,质疑文本,在与文本的心灵碰撞中体验人之为人的一切:欢笑与悲痛、短暂与永恒……只有这样立足文本,关注人本的教学,才不会使我们的语文课迷失方向。
  
  4.培养作文的人文精神
  
  写作是一种高度综合化的精神活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一篇小小的文章,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格。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渗透人文性。作文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贴近生活,接受人文思想熏陶的过程。因此,教师首先应把“真诚”确定为学生作文的第一标准。告诫学生“诚”是文章的生命,是文章的灵魂,文章只有“立其诚”才能感动自己,也才能打动别人。要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心手如一,人文协和。其次,教师要解除对学生的束缚,倡导其抒写真情。要放宽写作的内容与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分析生活,只要是他们真实的、健康的、有趣的、美好的感受,都可以写进作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束缚学生的思维方式。再次,教师在作文的评语中也应渗透人文教育。教师应以充满爱心的人文情怀,架起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让学生在获得写作启示的同时,感受真情,感悟真理,陶冶性灵,升华思想。

推荐访问:徜徉 田园 人文 在人文的田园中徜徉 下一篇在人文的田园中徜徉 徜徉在都市的田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