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黑猫》哥特式特征的多角度解析]爱伦·坡短篇小说集

  摘 要:哥特小说写作巨匠爱伦・坡,他的短篇小说《黑猫》从“恶”与“善”人的本性角度,从病态人格的角度,以及叙述方式等角度以其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坡的哥特式的写作擅长和坡较高水平的创作。《黑猫》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哥特式创作的艺术水平,更多的是引发我们对社会和人类善与恶、美与丑、罪与罚等更多深层次的思考。
  关键词: 哥特式 “善”与“恶” 病态人格 侦探小说
  
  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埃德加・爱伦・坡以其“独一无二”的风格屹立于美国十九世纪文坛,被冠以侦探小说鼻祖、科幻小说先驱之一、恐怖小说大师、短篇哥特小说巅峰、象征主义先驱之一、唯美主义者多种荣誉。坡一生写了七十多篇短篇小说,取得了巨大成就。JM罗伯逊等人认为, 爱伦・坡作为短篇小说家及评论家其成就特别值得注意, 他是“美国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开拓者。”[1] 这些小说主要特征是描写神秘、恐怖、死亡、暴力、悬疑等,让读者不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恐怖气氛,更从内心感到恐怖。而这种致使整个作品从里到外透露着恐怖的写作手法则要归功于哥特式描写。
  显著的哥特小说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等。坡在写作中成功运用了这些元素,以现实背景为依托,展开神秘奇幻的叙述,使情节在紧张中层层深入,把故事的哥特环境氛围描摹的精细。对事件的偶然性的拿捏与故事缘由的推理使爱伦・坡对西方侦探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西方被认为是侦探小说之父。《黑猫》是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代表作之一,又坡自己评论最多的一篇小说,又以独特的凶杀案叙事方式体现着侦探小说的性质,这就更加重了《黑猫》的哥特色彩。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从“恶”与“善”人的本性角度,从病态人格的角度,以及叙述方式的哥特式特征的角度去解析哥特式特征是如何在小说《黑猫》中体现的。
  一、《黑猫》中“恶”与“善”之间的人性冲突体现的哥特式特征
  与中国的“人之初,性本善”相对,西方基督教义讲述的是“人之初,性本恶”,原罪论与人性堕落说就体现了这一点。当我们讲到恶,很自然地,我们就会联想到暴力、血腥、犯罪、死亡等恐怖场面。哥特式小说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恐怖。《黑猫》中,作者笔下向读者描绘了一个由“善”变“恶”的偏执狂的主人公的形象。一开始,主人公给人的形象是这样的:“还在婴儿时期,我就因生性温顺、富有爱心而闻名”。【2】可见,主人公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他具有人本性的“善”。但就是这样一个性情温顺、富有爱心、特别喜欢动物、把喂养它们当做“天下第一乐事”的“善人”,却在酒精的作用下慢慢堕落成了一个疯狂的酒徒、一个暴力的虐待狂、一个失去理智的杀人犯。
  小说以“黑猫”作为标题,以象征手法揭示了“恶”的恐怖色彩。根据西方古老的传说,迷信的人通常认为,“凡是黑猫都是巫婆变化的”。提到巫婆,我们总会想到一种装神弄鬼、手舞足蹈、口中念念有词做法的可恶老太婆形象。西方的女巫,常常以黑猫作伴骑着一把会飞的扫帚在城市间穿梭。因而,西方人眼中的“黑猫”,就如同中国人眼中的的“乌鸦”,被人们看做是一种不吉利的象征, 被赋予了邪恶的含义。小说中,主人公“我”和“我”的妻子却对一只名叫“普路托”的黑猫情有独钟,倍加喜爱。在“我”眼中,“那只猫个头特大,非常漂亮,通身黑毛,并且聪明绝顶。”[2] 即便是这只猫是黑色的,“我”却对它没有丝毫的厌恶,似乎“通身黑毛”成了普路托受宠的特别之处。“我”的“善”使这只黑猫与“我”关系甚好,亲密无间,形影相随。但是好景不长,这样的友谊维持了短短几年。期间,“我”的性情脾气开始变坏―越来越阴郁,越来越容易发火,越来越不顾别人的感情;对妻子,则是恶语辱骂、拳脚相加;对宠物们,疏于照料、总是虐待。由于酗酒的厉害,最后对自己最宠爱的黑猫普路托开始虐待。“我”以忏悔的独白讲述了把普路托虐待致死的全过程,让人不寒而栗。我们可以看到,酒精在“我”性格转变中的催化变质作用―使酗酒的人处于癫狂状态,使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恶”展现的淋漓尽致。爱伦・坡恰恰利用酒精的这种作用将主人公的癫狂形象刻画的既符合逻辑、让小说情节合情合理,又将哥特式特征注入小说当中,从这一癫狂的醉鬼形象方面展现哥特式特征。
  将故事的开始部分“我”展现给读者的“善”的形象与故事发展中“我”的“恶”的形象作对比描写,小说更加能引发读者的气愤与深思,这种恐怖更能比直接讲述“恶”要更能接近读者的内心,使读者深思人性的善与恶。邪恶对人性的侵蚀与人性中善心的缺失、“善”与“恶”造成的人性冲突很好地体现了哥特特征。
  二、病态人格的角度体现哥特特征
  由于酒精的作用,“我”的性格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反向转变,从一个拥有足够爱心的“善”人变成了一个整日酗酒、暴虐无比的虐待狂,而“我”的精神与心理都处于一个病态人格状态。“我” 将普路托虐杀致死,那种“为作恶而作恶”的欲念就是一种非理智癫狂的精神病状态。小说中,“我”因为酒醒后对残杀普路托的内疚,决心在寻找一只与普路托相似的黑猫作替代。碰巧,他遇到一只与普路托长相非常相似的黑猫并带回家。这第二只黑猫与普路托唯一不同之处就是胸前有白毛,且随着白毛的生长最终长成绞刑架的形状。因为普路托是被“我”吊死的,所以“我”开始厌恶它,病态的精神状态越发厉害致使“我”在地下室疯狂地举起斧头朝它砸去,不幸的是,砸死了妻子。“我”的忏悔变成了凶杀的罪恶。而对于这桩凶杀的冷静处置和回忆起来的冷静讲述,更能体现“我”的病态人格。
  根据百度百科,病态人格是指偏离正常的、或者说是不正常的人格状态,即人格障碍。人格障碍对社会造成影响,其中一种影响较大的人格障碍就是“攻击型人格障碍”。 攻击型人格障碍主要特点包括:情绪急躁易怒、存在无法自控的冲动和驱动力,性格上常表现出向外攻击、鲁莽和盲动性;冲动的动机形成可以是有意识的,亦可以是无意识的;行动反复无常,可以是有计划的,亦可以是无计划的。行动之前有强烈的紧张感,行动之后体验到愉快、满足或放松感,无真正的悔恨、自夷或罪恶感。从以上特点,我们不难看出小说中主人公剜掉猫眼、又将猫吊死这一虐待狂的变态举动,又以“为作恶而作恶”而感到愉悦的心理以及误杀妻子后,非但没有感到痛苦却很冷静地砌墙藏尸,这些举动都是情绪急躁易怒,存在无法自控的冲动和驱动力的表现。虐猫的愉悦让他感到满足,无意识杀妻却冷静地有意识地砌墙藏尸都是坡对主人公惟妙惟肖地塑造,使病态人格形象凸现出来,更加让读者觉得毛骨悚然。病态的虐待,病态的凶杀,地下室这样阴暗恐怖的环境,既符合了哥特式小说的特征,又发展了创造发展了哥特式小说的人物描写,将哥特式小说推向又一个高度。爱伦・坡不愧为被后人赞誉恐怖小说大师、短篇哥特小说巅峰的公认称号。
  三、叙述方式的哥特式特征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忆的方式倒叙。故事情节在叙述中慢慢伸展开来,层层深入。这是一种忏悔式独白更能使读者紧绷神经、引发读者的兴致,使其充满好奇地、迫不及待地去探索后面发生的故事。虽然《黑猫》叙述了一个简单平凡的故事,但是简单平凡的背后却是发人深省的寓意。依靠这样的叙述安排,坡将人性的善恶做对比,以最初人性的“善”做伏笔对比后来人性的“恶”,引发读者共鸣痛恨邪恶的同时呼吁人性的“善”,从而展现写作的意图。“善”与“恶”的冲突本身就体现了哥特式小说的特点。所以,这样的叙述方式为整体的哥特式小说创作提供了帮助,起到了勾勒哥特式结构框架的作用。《黑猫》中倒叙体现着哥特式小说的一个特点。
  在叙述方式上,《黑猫》的另一个哥特式特征就是它具有着侦探小说的特点。侦探小说主要写具有惊人推理、判断智力的人物,根据一系列的线索,解破犯罪(多是凶杀)的疑案。爱伦・坡被认为是西方侦探小说的鼻祖,共写了七篇侦探小说,虽然这七篇只是作品中的一小部分,但却首创了侦探小说的模式,对侦探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D・H・劳伦斯在《美国古典文学研究》(1923) 中提出,坡是“一位深入人类灵魂的洞窟、地窖和阴森可怕的地道的冒险家”。[3]“可怕”与“冒险”恰恰反映了坡的哥特式写作特点和侦探式写作特点。其与众不同之处正是在哥特式小说创作的同时揉入了凶杀、破案情节,并让这些情节更有效、更有力度地渲染了恐怖气氛,凝重了原本笼罩着阴郁氛围的恐怖色彩。
  《黑猫》里的凶杀、破案故事情节显然不具有其《莫格街谋杀案》等侦探小说的着重叙述,但在叙述结构上已具备了侦探小说的一些特点。小说中,“我”误杀妻子并藏尸砌墙,这部分的描写据有推理色彩。“我”决定把尸体砌进墙里,原因是“我”知道“据记载,中世纪的僧侣们就是这样把他们的受害者砌进墙里。” “要这样干,那地窖真是再适合不过的了。它的墙壁很松,上面最近才涂抹了一些很粗糙的灰泥,而且因为里面太潮湿,到这时还没有变硬……我确信我可以很容易地把那里的砖头搬开,把尸体塞进去,然后再像先前那样砌好。如果那样,包管谁也看不出破绽。”“我的推测完全正确。只用一根撬棍,我就把砖头很容易地撬了下来,然后再小心地把尸体放进去,一边撑着它紧靠内墙立着,一边毫无困难地按原样把墙砌好……”[2]从以上原文引用我们可以看出,“我”在理智地思考、推理该怎样藏尸,同时又证明自己的推理是正确的,这些描写都是侦探小说的特征。坡如此巧妙地将侦探小说的描写安排到《黑猫》当中,使原本平淡的故事起了波澜。这样的叙述更深层地渲染了恐怖色彩,是《黑猫》当中哥特式小说创作精髓。
  由此可见,采用第一人称的倒叙和侦探小说描写的揉入使《黑猫》别出一格,创新并发展了哥特小说的叙述方式。
  四、结论
  小说中“善”“恶”的人性冲突、主人公的病态人格以及侦探式小说的描写不单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更好地描写塑造恐怖人物和时间。更深层地,坡借助小说中的“善”“恶”冲突向人们展示人类的善与恶、美与丑、罪与罚,由此进而呼吁人们心中要充满更多的“善”和更多的“爱心”,摒弃邪恶的念头,用理智控制自己,用道德约束自己;坡又通过对主人公扭曲的病态人格和其对藏尸冷静的筹划等这些勾画,激起读者内心深处或怜悯同情,或憎恶反抗,从人的内心深处挖掘深藏的罪恶感,其最终目的还是归于净化人们的心灵,鼓励人们与邪恶作斗争。
  《黑猫》从“恶”与“善”的人性冲突、主人公的病态人格、叙述方式等角度体现了坡写作的一大特点:哥特式小说创作。坡也正是凭靠这一特点在美国文坛坐到了巨匠的位置。坡曾说,他作品中的恐怖是“心灵的恐怖”,他把人物放到他所创造的特殊环境之中,利用恐惧的特殊力量,打破社会为人铸造的外壳,进入到人的灵魂深处,揭示人最隐秘的内心活动,暴露平常连他自己都不愿或不敢面对的丑恶。这也正是哥特小说本身的社会功能。由于强调刺激和趣味,哥特小说主要作为一种通俗文学、大众文学,它同占主流地位的“精英文学”总保持相当的距离。更由于它的“黑色”性质,哥特小说致力于通过表现暴力和堕落来揭示社会罪恶和探索人性。[4]
  总之,《黑猫》展现给我们读者的,不仅仅只是它的恐怖阴郁色彩,不仅仅只是它叙事的巧妙,不仅仅是它形式与内容上对哥特式写作的创新,更多的,是它诱发的那些对社会、对人类本性的思考,我们应该站在一个相对高的角度去欣赏这篇小说。
  
  参考文献:
  [1]姚乃强.西方经典文论选读[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爱伦・坡.肖明翰译. 爱伦・坡哥特小说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9,P46,
  P47,P52.
  [3]劳伦斯.劳伦斯论文艺[M].黑马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P359.
  [4]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小说.[N].中华读书报,2001-09-05(019)。
  
  作者简介:赵海莹(1981― ),女,河北昌黎人,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2009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文学。
  

推荐访问:哥特式 黑猫 短篇小说 哥特式特征的多角度解析 爱伦坡黑猫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