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是教学的一个重点。笔者从观察、感受、思考三种能力的培养入手,结合教学实践展开探究,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使观察、感受、思考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然后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
  关键词:作文教学 观察 感受 思考 能力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每当高考阅卷结束后,我们都能从报纸上读到这样的报道,说是高考作文答卷中雷同和造假现象严重。有报道说,一位哈尔滨的考生为增加文章中的感情“分量”,竟然说自己的母亲已经去世,自己多么怀念母亲等。而该考生的母亲恰好参加该年度的阅卷,正好看到这篇作文,当场气晕在地。这样的事情,读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荒唐和悲哀。
  现在,中学生的作文写作已形成一些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学生在写记叙文时,总是先见物,后抒情,最后升华出一个主题。见到蜡烛就会想到老师,见到蜜蜂就会想到辛勤的劳动,这样的联想往往是低级的、概念化的。还有就是追踪所谓的“重大题材”,教师出个作文题目――《一个难忘的人》,一半学生会写“我的表姐”或“我的舅舅”因为吸毒从好人变成坏人,情节大同小异,结尾处大多是“我”看着她(他)“忍不住流下眼泪”;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常把话题与一些社会的热点问题相联系,如“禁毒”“环保”“见义勇为”“反腐败”等。毫无个性,虚假且晦涩。
  二、问题的分析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大凡好文章、好作品,皆来源于生活,中学作文也不例外。不能将“生活”抽象化,“生活”表现在作文中,应该是具体、实在的,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首歌曲、一种气味、一丝味道、一种感觉、一个身边的人、一件身边的小事或是一个场景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而,“生活”成了学生观察、感受、思考的具体对象,成了学生活动的内容。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让观察、感受、思考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能力,再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问题的解决
  1.培养学生立体的观察能力
  没有对周围事物细心的观察,感受便无从谈起。如何培养学生立体的观察能力呢?
  首先,要训练学生观察能力的“立体感”。观察是立体、全方位的,不是平面、单一的,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不能只注重视觉和听觉的训练。笔者曾在课堂上做过这样一个试验,问学生可以通过什么来感受秋天的到来,绝大部分同学说从落叶或黄叶,很少有同学想到用其他感官去感知,比如秋风的声音、秋天的气息、秋风掠过脸庞的凉意等。学生不是没有这些体验,只是没有被激发,没有进行有效的训练。
  国学大师钱穆在一组回忆散文中谈到当年如何教小学生写作文,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说的:“又一日,命诸生各带石板、石笔、铅笔及毛边稿纸出校门,至郊外一古墓,苍松近百棵。命诸生各自择坐一树下,静观四周形势景色,各自写下。再围坐,命诸生各有陈述。何处有人遗忘了,何处有人轻重倒置,何处有人先后失次,即据实景互作讨论。”“余又告诸生,今有一景,诸生多未注意。诸生闻头上风声否。因命诸生试各静听,与平日所闻风声有何不同。诸生遂各静听有顷。余又告诸生,此风因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又多隙,风过其间,其风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试再下笔,能写其仿佛否。”
  由上文可知,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并坚持写观察笔记。教师应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事物,让他们在特定的情景下去进行立体观察。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培养学生真切的感受能力
  在作文训练中,面对同一事物,为什么有的学生能激起无限的情感,写出声情并茂的好文章,而有些学生却不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没有积极调动起内心真切的情感因素。如何培养学生真切的感受能力呢?
  笔者认为,细心的观察是形成感受的基础。我们从“感”字的字形来看,“感”是从“心”的,“心”就是情感。只有把外物和内在情感连接起来,触景生情、睹物生情,才能产生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
  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刘勰言“感人心情,莫先乎情”,文章要以精诚感人,以情感动人,但“触景生情,睹物生情”并不是说有景、有物就能生情,景、物、情是一个互动体。一个内心没有多少情感冲动和体验的人怎么可能对外物生出情来呢?而对于情感丰富的人来说,一个平常的动作、一片普通的树叶都会触动他的情思,有情才会使他所表现出来的事物灵动而富有韵致。
  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能感动几代人,就是因为作者赋予了父亲的动作、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同样如此。普通、平常的事物,正是因为有了情感的浸润才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于漪老师曾说过:“一书一画、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一声赞叹、一次批评、一个场景,无不是诱发情感思维的因素。”
  培养学生真切的感受能力,要让学生懂得习作不是拿到篮里就有菜,至少应把握两点:一是不能着力写景状物,描摹事物的本身,而是以它们作为文章的由头、作为思绪的触发剂,认清它们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所选择的事物必须和自己的心灵有沟通之处,外物和内情碰撞才能闪现火花。否则,物与情隔离,思路就阻塞了,难以流出新鲜的思想。因此,要培养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进行情感浸润的意识和习惯,让入眼、入耳、入鼻的事物最终入心。只有入心,方能写出感人的文章,否则只是文字的堆砌而已。
  3.培养学生深刻的思考能力
  在写作中,思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作者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产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如何培养学生深刻的思考能力呢?
  认识生活既要感性,又必须理性。任何优秀的文章、作品都体现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这些认识都是思考的结晶。文章从生活中来,又要反映生活,因此,写作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又要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有思考才会有思想,但思考不是简单、平面地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而是要能够从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得出一个人生或社会的命题,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深刻性。
  对生活的思考是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到普遍、从表象到本质逐步深入的过程。一般说来,应遵循以下原则:由此及彼,即以已知的经验为基础,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由表及里,即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现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或各种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由个别到一般,即将自己的个别情感上升到对人们普遍情绪和情感的概括,这种概括越广泛就越具有典型意义,就越能引起共鸣。
  对观察、感受、思考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应该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观察着眼于外界的客观存在,以获得外界信息为主要目的;感受是受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思考则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的理性认识。观察、感受、思考对于学生作文来说,就如植物所需的空气、阳光、水分和土壤,要真正让学生在作文中得以体现,则必须依靠写作实践活动。要让学生把观察、感受、思考当成一种习惯,在观察的同时有感受并有思考,三者融为一体,然后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丰县教研室)

推荐访问:中学生 作文教学 培养 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 感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