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木版年画制作视频【独具特色的绵竹木板年画】

  绵竹年画的得名是因为产于竹纸之乡的绵竹县。据绵竹县志记载,因为竹纸之利而制为桃符,画为五彩“神荼郁垒”,点缀年景。绵竹的造纸作坊大都分布在沿山一带,由于山区的竹料、煤炭、水源、石灰石非常丰富,也产草碱,造纸业的发展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时,当时还健在的丰体仁老人侃侃而谈,那时他们用白痂竹为主要原料生产“白大纸”,这种纸纸质细润,拉力性和润墨性强,再经过手工染纸作坊制成“粉笺纸”,就可用来制作年画了。绵竹的造纸和染纸业与年画作坊紧密相连,在清代初年已形成一派繁荣景象。
  绵竹年画历史悠久,从艺术发展史看,汉代的四川画像砖、画像石、寺庙壁画等,都是民间年画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续编绵竹县志称:“绵竹年画还在明代已有相当成就。”而绵竹年画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在清乾隆嘉庆年间,那时绵竹县城关和乡村的年画作坊有300多家,在城内集中有90多家。80年代初,时年80岁的老艺人邱婆婆曾告诉笔者,她每年都要带上自己绘制的年画去南华宫应市,那是绵竹坊间流传着一句民谣:东门河坝去看花,南华宫里去看画。邱婆婆的作品内容丰富,有川剧折子戏《西厢记》《荆轲刺秦》《钟馗送妹》,还有花卉,博古(花瓶)和《麻雀嫁女》,年画的行会“伏羲会”负责评定画的优劣,达不到水平的就要被烧毁,为的是不影响绵竹年画的声誉。在开市的这一天,大市的高处挂着岁帐和大彩,墙上地上都置满了红红绿绿的画,火炮子霹哩啪啦一放,买主就开始问价,有给钱的,有用米换的,也有扛着布来换的,中江县的人还提着出名的“中江挂面”前来换画。邱婆婆说,当时的绵竹年画已经畅销四川各地和云南、贵州、西康等地,又有行商带到陕西、甘肃、湖南、湖北以及西藏青海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30年代初的那些年很多地方连年遭灾,一些贩子不能来绵竹买货,好多画坊就自己出去跑销售。老艺人张先富曾有亲身的经历,15岁那年,张先富和二爸杨岁龙去昆明卖画,正逢上红军长征路过西昌,一路上张先富看到过很多红军留下的标语。为了卖画,张家叔侄日夜兼程,跑遍了乐至、安县等县份,每日他们要步行七八十里山路,夜里在店子里煮好米饭,饿了就在路边的人家要点热汤泡来吃,菜就是盐巴和酱.他们卖的画多是粉笺纸做的,比较便宜,一般的农民也愿意花半元钱买《三星》、花对子和梅、兰、竹、菊带回去给人家祝寿或是贴在自家的堂屋里。张先富和二爸辗转千里,销完了几百张单条字画。 十八岁后,父亲便叫张先富去成都赶花会,那时的庙会很热闹,庙子里挂了上千幅字画,绵竹年画专门摆在栽有白果树的院坝里,来看的人很多,买的人也不少,有操着各种腔调的外省人,还有来自法国、英国、美国、日本和印度的外国人,有一次,一个英国传教士看中了张先富一幅五尺宣的工笔《孟丽君》,这个人通过翻译说,他很喜欢中国画,特别偏爱具有民间特色的绵竹年画。张先富他们的画跟门画又不一样,多是自己起样稿,属绵竹年画的画条类,其中包括横推、中堂、条屏和单条。这类年画多用工笔彩绘,技法上精致讲究,每年初他们都跟纸铺里定货,品种很多,有过年时贴的花鸟,山水条屏(分写意和工笔两种),有横推(渔家乐、八骏马、八仙过海、十六尊者),还有四条屏(鱼樵耕读、四季花卉),也有历史人物和折子戏。除了完成纸铺子的订货,他们还要赶成都的“老君会”(后来叫“花会”)。腊月赶绵竹的南华宫,正月赶孝泉,正月十六绵竹的祥符寺又热闹非凡。为了供上货源,张先富兄弟三人跟着父亲没日没夜的画,他记得幼时看父亲绘制的《紫微降兽》,传说紫微是为了降伏兴妖作怪的水兽,化成一个面目狰狞的武士,把水兽锁上了铁链。画面上较好地反映了这个传说,并大胆地对紫微星进行变形,那圆睁的铜铃眼、裂开的血盆大口、不合人体解剖的肌肉造型,都增强了它的威武感,画水兽的细毛是典型的传统工笔技法,而在施彩时却强调色彩鲜明,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四川由于交通不便,受外来影响较少,在许多年间,绵竹年画仍保持了其浓郁的乡土味儿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绵竹木板年画的制作过程有起稿,刻版,印版和彩绘。但绵竹年画的线版只起到轮廓的作用,最后的完成全靠手工彩绘。同样一张木版,经过不同艺人的加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色彩效果和不同的表现手法。开相(画脸部)不受原有的木刻底线的约束,衣纹的勾勒也因手法熟练随意而充满意味。在有些透明处有意不再勾线,留下木版印痕,从而加强了虚实对比和繁简变化。
  绵竹年画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表现手法,称为“填水脚”,也有的艺人叫“赶水货”(快的意思),或“行门神”,它是旧时艺人在完成了商铺的订货以后,用剩下的颜料绘制的门画,这种画大都是用来送给亲戚朋友、熟人邻居或是卖给钱少的穷人。艺人们常常由于要在正月初一前画完,时间仓促,创作时全凭功力随意挥洒,简练泼辣。寥寥数笔,却收到气韵生动、水色淋漓、色彩单纯大方,韵律感强的艺术效果。正是这种随心所欲的创造,产生了绵竹年画独有的艺术特点。
  传统绵竹年画的用纸是当地产的一种土纸,纸上涂一层薄薄的茂县白泥,这种“粉笺纸”具有不落甲、不易掉色的优点。印刷墨线后用“鸳鸯笔”(自制的一种扁笔)上色,民间艺人总结了歌诀:“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这个口诀的“一黑”就是印刷墨线版,“二白”是在手、脸和袖口、靴底上白色,“三金黄”使用透明的金黄色涂铠甲、头盔以及其他金属装饰部分,“五颜六色”即用桃红、洋红、黄丹、佛青、品蓝、品绿等色绘制衣裳。它的用色大都属于单色和间色,在画面上较大面积使用原色。一种是有积淀的群青和黄丹,一种是透明的膏子水色,有桃红、品绿和品黄。邱婆婆说他们用的许多颜料都是自己制作的,用苏木制红色,黑色用柴锅烟子加胶或米汤调匀就可以用了,另外如蓝色、黄色和绿色也是用蓼蓝、槐树花和国槐豆制成。画面上的主调形成后,再用一些“二门子色”,多用金银黑来作调和,使画面既醒目又不刺眼,给人以单纯明快、统一和谐的色彩效果。
  传统的绵竹年画曾分为两个部分,民间艺人称“红货”和“黑货”,红货即彩色年画,包括门画、斗方和杂条。黑货是指用烟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绵竹人旧时习惯叫门画为“门神”,而且一定要是手工制作的,认为这样的门神贴在门上才能避邪。家住绵竹拱星镇泉乐村的艺人李芳福所做的武将是很受民众欢迎的。他12岁时拜绵竹小西街吴家店巷黄安富为师学的是“西路”年画,到如今已拿了68年的画笔,他作画要一张一张贴在墙上,手端颜色碗依次上色,画脸开相在案上完成,因他住的地方是绵竹的北边,现在被称为“北派”画法。其作品不拘于线版的框架,随意性较强,李大爷画得最好的是门神“双扬鞭”(秦琼、尉迟恭)和武将“立锤”,用的是明展明挂的手法(以同一颜色按不同浓淡相排列,呈阶梯状),色彩鲜艳丰富,最后用白粉挂线,很是老到,他讲究用手模要有凸感,这样的画在民间被称为上品。
  绵竹年画的斗方一般都贴在室内,规格是54×40厘米,艺人叫“三毛”,它的内容大都是工匠和艺人在劳动之余,共同摆“龙门阵”摆出的“新章”,画师将这些天上人间的故事设计出来,给民众的生活增添精神上的丰富与享受。斗方中的《三猴烫猪》、《麻雀娶亲》《春官偷酒壶》和《狗咬财神》等作品,入木三分地刻画讽刺了世间的丑恶现象,也体现了民间艺人素朴正直的人生观念。92岁的老艺人陈兴才已经天天在地震后江苏援建的年画村工作室上班,他经常绘制的作品中就有《三猴烫猪》,他恨恶赌博的人,说这张画可以教育人。他学的手艺就是翻刻传承下来的版子,彩绘传承下来的色彩。他在案上作画,尺幅一般是三毛和四毛。他还爱画一种“水墨”门神,逢人就拿出来介绍,这叫素门神,以前过年时家中有老人去世,忌贴明艳的色彩,只贴这种不带红的门神,也叫“孝门神”。陈大爷把这种画法用在了文武门神中,大面积的地方用水墨,其他地方彩绘,比起明展明挂的艳丽,这种画要清新许多,陈大爷现在被尊为“南派”的掌门人。
  50年代初,在政府的支持下,由绵竹文化馆出面约请了一批技艺高,在风格流派上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老艺人和一些从事年画工作的学生,不定时地在文化馆开展绵竹年画传统资料发掘整理工作,1955年成立“绵竹门画社”。当时有四川美院魏传义、谢梓文,四川省艺术馆史维安,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树村、《美术》杂志主编毕克官等老师来到绵竹,调查了解绵竹年画近况。谢梓文还与年画艺人一起,创作了一批反映时代的新作品,有《学文化》、《抗美援朝》、《钢粮卫星》《骑龙跨凤》《肥滚滚》等。196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树村先生再次来到绵竹,深入乡村农户,进行绵竹年画艺术的调查研究和资料的收集工作,80年代初,笔者就和同事一起临摹了王老师收藏的传统绵竹年画的线描原稿,现已存在绵竹年画博物馆。1962年在门画社的基础上组建起了“绵竹年画社”,1963年在成都、北京两地举办了绵竹年画的内部观摩展,四川老乡郭沫若看后即兴用钢笔写下“真是洋洋大观,仿佛回到四川,门神皮影多好看,回忆幼时过年,无怪产生扬马,后来又继子瞻,工人手艺不平凡,千载百花烂漫。”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绵竹年画著名画师张学源老先生将家藏的木刻版(其中有几张是清代古板)大小约60余张捐献出来。十年浩劫中,绵竹年画成了“封资修的大黑瓜”,绵竹年画社被撤销,年画资料大部分被烧毁,年画艺人遭到揪斗批判,遣散回家。1968年冬,藏于夹墙内的画版被西南电力安装公司工人在玩耍中发现,他们便取木版烧火取暖,幸亏发现及时被制止,但还是有一些古版已化为灰烬,这次“毁版事件”成为绵竹年画历史上的一个悲剧。
  1980年6月,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绵竹年画社恢复成立,同时成立了“绵竹木板年画研究会”。聘王树村为名誉会长。在1980年至1983年的三年间,绵阳文教局、四川省群众艺术馆和四川美术出版社先后多次举办绵竹年画创作班,一批有生活气息、有时代特色的年画新作品诞生,绵竹年画从此跨进了一个新时期。
  1982年搞文物普查,我们到旧时作坊的所在地进行调查,这些作坊分布在绵竹的西南、板桥、清道、新市、遵道、五福、拱星、什地、孝德等乡镇,他们的后辈都主动提供情况,使我们又收回六个珍贵古版。1990年收回了流散在德阳市中区孝感乡的八个年画版,其中有一个是比较珍贵的老版。在当时的条件下,我们设立专柜,派专人负责,由于四川多雨,版子容易受潮,我们每年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定期检查治虫,才使得这批古版完好的保存下来。笔者在1980年就到年画社开始从使绵竹年画的收集、整理,研究与创新工作,整个的青春岁月与绵竹年画紧紧相连,有幸与老艺人共事的那些年,学到的不只是传统年画的技艺,还有他们对绵竹年画事业的执着与热爱,更有他们不为名利甘心奉献的朴实品质。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2006年绵竹年木版画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绵竹市政府更是大力扶持年画事业,已经举办了十届“绵竹年画节”。绵竹年画在创新的同时也加快了年画产品的开发,相继有刺绣年画、陶版年画、年画服装、年画折扇、手绘年画门票等旅游纪念品和礼品问世,一些产品已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笔者常常把传统绵竹年画比做一棵大树,它的根深深地扎在绵竹的土地上,创新年画与各种以年画为载体的产品就是长在树上的枝,枝干之间互相依存,汁液流转,活力由此而来。写到这里,想借用一位老年画工作者的话来作为结语:回首过去三十年,创作作品百余幅,有的参展,有的出版,有的在民间传递,但是,自我感觉对绵竹年画所做的还远远不够。愿年画同仁们,后学们,学好传统,努力创新,让这株民间艺术之花永不凋谢。
  
  刘竹梅艺术简历
  1983年-1984年, 在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学习。
  1985年-1987 年, 在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学习。
  1980年, 参加“ 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作品获三等奖。
  1989年, 参加“ 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作品由法国郭安博物馆收藏。
  1992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1995年,参加美国华盛顿举办的“世界女艺术家作品展”。
  1996年,在南京大学举办个人画展。
  1993年-2001 年,连续四届参加在日本札幌举办的“四川女画家13 人展”。
  2001年,参加成都现代艺术馆举办的“第二镜相-女艺术家作品展”。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美术学会会员,绵竹年画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绵竹木板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

推荐访问:绵竹 年画 独具特色 独具特色的绵竹木板年画 绵竹木板年画的特征和特色 绵竹木板年画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