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有效预设16:9 [深入解读教材资源,有效预设教学过程]

  摘 要: 深入解读教材资源是有效预设的基石。只有深刻解读教材,充分考虑学情,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才不会信马由缰、无果而终,才能使语文教学三个维度的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取得实效。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思维激活、神采飞扬,课堂也会因为有效的预设而成为学生学习语文、陶冶情操的乐园。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解读教材资源 有效预设
  
  教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蓝本,是构建教学基本内容的主要依据。有效预设教学过程,既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思想,又反映了教师驾驭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崔峦先生曾告诫我们:“文本解读要忌浅――浅尝辄止;忌搬――急于看教参;忌偏――不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忌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泛语文的偏向。”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些都告诉我们,在着手教学设计前,必须正确深入地解读教材资源,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障。
  一、解读教材要正确合理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苏霍姆林斯基在《论教育素养》中说:“教师越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全面、深刻地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特点,真正地用好、用活教材。
  就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江雪》为例,“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么冷的天,老翁为什么在那里钓鱼?学生有很多理解,有的说他很穷困,有的说他对钓鱼有兴趣,有的说他是在排遣心中的郁闷,有的说他比较喜欢清静……但是究竟哪种理解更接近柳宗元写这首诗的心境呢?我们可以去了解一下,柳宗元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写这首诗的。我们如果适当地了解一些作者写作时的时代背景、他的身世际遇,对于我们解读文本、理解作品肯定是有帮助的。
  深刻解读教材,还要走进去对文本逐字逐句悉心揣摩,反复体悟,探索文章的价值取向,行文思路和语言特点。在钻研文本的时候,不能轻易地放过一个字、一个标点,要斟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又如,窦桂梅老师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课堂中,引导学生为女孩的死加上自己的标点,并说明原因。
  “她死了 在旧年的大年夜 ”
  当一个学生说应该加感叹号后。老师:“她怎么就在这么个大年夜冻死了,我们无比的感叹和气愤,来,读吧!”
  当又一个学生说应该加句号时,老师:“嗯,从侧面描写了人们的冷漠无情,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来,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读吧,读出这个世界的冷漠!”
  ……
  老师:“叶君健爷爷为这句话加了一个破折号,也许这是一份解释,也许更是一份说明,也许这是一份冷静的诉说。”
  通过给这一句话加上自己的标点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对女孩的悲惨遭遇有了自己独特的更深刻的理解。这一环节的设计得益于窦老师课前对文本的精心研究、深入研读,对一些句子、词和标点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多种独到解读,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精彩、个性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课例。
  总之,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工具,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广大教师必须勤于解读,正确理解,使自己升华成教材的主人,成为有思想、有创新的课程实践者。这样,才能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节,才能在用足教材的基础上,用活教材,真正实现有效、高效的教学。
  二、教材处理要关注学情
  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生的唯一的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标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只有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经验水平,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学习的方法和能力等方面进行深入而又具体的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在进入课堂前的状态、需求和差异。如果教师从备课之始就不仅备教材,而且做到心中有学生,就能提前确定好正确的教学目标,选择好合适的教学方法,“预设”才能全面、深入,课堂教学才会得心应手,课堂生成才能水到渠成。
  《做一片美的叶子》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四课,文章写的是叶子为大树输送营养,由此让学生理解:我们要学习叶子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做一片美的叶子,为祖国、社会这棵大树输送营养。这篇文章的语句是很美,但是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我把由叶子的奉献联系到自身的奉献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可是,如何让学生把叶子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精神延伸到自己身上呢?我的预设是从班级入手,我告诉学生:“我们的班级就是这棵大树,我们都是这树上的叶子,我们要做些什么呢?”学生说:“我们要为班级争光。”“我们要为班级出力。”……孩子们所说的都是事实,但是联系不到具体的细节上。我便问:“具体怎么做才能为班级争光呢?”学生说:“不迟到。”“认真做操。”“把地扫干净。”……我又问:“如果这棵大树是祖国,是整个世界呢?”思考片刻后畅所欲言。我想,这样的逐步深入,孩子们应该能够把自己的责任与社会、祖国联系在一起了。
  实践证明,只有在备课前了解学情学力,教师才能实现有效预设,进而提高课堂效率。为此,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用心钻研教材,用心体察学生,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同时将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弯下腰与学生一起思考。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站在各自的“起跳点”上,运用自己的方式“跳一跳”,达到既“摘到果子”又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进而促进每一位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学得有效,学得愉快。
  三、教学内容要整合优化
  教学参考用书对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一般都是分两点来讲,一是初读感知,二是精读感悟,这是程序化的,是阅读教学要遵循的规律。有的教师据此设计教案,一段一段地读,一段一段地问,不知不觉又走上了逐段解析的老路。教材是教师加工和创造的资源,教师要用动态的眼光去“破译”教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建立新的教材观,做到“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苏教版第五册《哪吒闹海》一文时,根据教材后面 “练习讲一讲哪吒闹海的故事,看谁讲得最生动” 的要求,紧紧扣住“故事”这一特性,将教学内容组合成了四大板块。
  一是课文朗读板块,依本讲故事。他请四位学生读课文的四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评价,明白故事课文当以讲故事的口吻来朗读才妙趣横生,并引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让学生用“――”划出,并用关键词进行句式训练。
  二是学习概述板块,概括性讲故事。这一板块训练学生将文章读“薄”、读“简”,将一篇课文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述成三句话,既有方法的引领,又有实践的指导,让学生在方法的实践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是学习讲述板块,展开想象讲故事。这一板块训练学生将文章读“薄”、读“简”后再求具体形象,把文章读“厚”、读“丰”,将一句话能具化为三句话,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思维,在想象中表达,非常巧妙地进行了基于文本的想象训练。
  四是学习转述板块,多种立场讲故事。分别让学生以海龙王、李靖及哪吒这三个角色来转述这个故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的,说出来的话就不一样。通过不同人物、不同立场的转述同一故事,训练学生不同角度地表述,明确神话故事“扬善惩恶”的主旨,播下读书探索相信自己的美好种子,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四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依本讲故事,后三个板块是不同角度地创造性讲故事。这样的组块教学,简单清晰,步步深入,让人尽享“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的清简之美。
  整合教材是重新构建课本的过程,也是优化教学的手段。如果我们完全依赖于教材,不对教材进行创新和整合的话,不仅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冲淡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教与学的严重脱节和不协调。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及教学实际情况,打破教参的套路,灵活性、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对教材的整合和重组,优化教学过程。
  由此可见,深入解读教材资源是有效预设的基石。只有深刻解读教材,充分考虑学情,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才不会信马由缰、无果而终,才能使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的目标相机渗透,融为整体,取得实效。这样学生在课堂里才能思维激活、神采飞扬,课堂也会因为有效的预设而成为学生学习语文、陶冶情操的乐园。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崔允�.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赵国忠.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推荐访问:预设 教学过程 解读 深入解读教材资源 有效预设教学过程 深入解读教材资源 有效预设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