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当代: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

  上海艺术博览会至今已是第十五届了,后起之秀的上海当代艺术展至今也已举办了五届,面对日益红火的艺术市场和日益高涨的民众收藏热情,这两个展览带给我们的却是“审美疲劳”,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两位年轻艺术爱好者的看法对我们也许会有所启发。
  
  为期四天的第五届上海当代艺术展(SH CONTEMPORARY 11)于9月10日在人走茶凉的局面下落下了帷幕。比起五月业界普遍好评的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K),上海当代无论在声势或者气势上都输人一等。与其说是缺乏大展商的支持、国际一流艺术家的撑门面,更不如说是一种管理层面想法的混乱。且暂缓不谈艺术香港的一支独秀,2010年才异军突起的艺术登陆新加坡博览会(ART STAGE SINGAPORE),在原上海当代的创始人Lorenzo A.Rudolf的带领下,势有一种与上海当代分庭抗礼的趋势。在这样前后夹击的局面下,仅仅五届却已异主三代掌门人的上海当代该何去何从,确实让人为之担忧。
  在上海当代的辞典里,“当代”两字的份量并没有比想像中的重。2007年开启第一届的盛大场面还历历在目,毕加索原作《画家和他的模特》和沃霍尔的《明星(神话系列,葛丽泰・嘉宝扮演玛塔・哈里)》曾吸引无数艺术爱好者的登门造访。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画廊,都呈现了一流的艺术水准,无怪乎当时被人笑称具有“临时”美术馆的功能。而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展会总监Lorenzo A.Rudolf因与展会方博洛尼亚公司理念不合而愤然离去,终埋下了上海当代的硬伤种子。直至去年的第四届上海当代上还能看见日本国宝级艺术家草间弥生的著名黄色南瓜,而今年能排上第一把交椅的大牌也已经沦为尹朝阳、蒋鹏奕这类或许只有业界才有所了解的70后新兴艺术家。从第一届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家画廊,到如今只剩90家画廊,并且45家来自中国,30家来自亚洲其他地区,而代表当代艺术发展前沿的欧美画廊不足15家。尽管新任掌门Massimo Torrigiani为此辩解是为了创作出一种全新的“上海模式”:不把亚洲当作市场,而是用博览会的上海特色来吸引、纪录亚洲当代艺术,可是既没有国际大牌画廊的现身说法,也没有国内一流名家的真迹再现,这样的“上海模式”又能支撑着以交易额衡量好坏的艺术博览会多久呢?国际性的抹杀必然降低了上海当代的可读性,难怪有很多参加VIP预展酒会的人士调侃道:酒与美女远胜于艺术!
  与上海当代遥遥相望的艺术香港,却在短短四年时间内实现了从零起步到如今成为亚洲最重量级的艺术盛宴之路。并且于2011年,成功被起源于1970年公认为是艺术界最重要的年度聚会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收购,成为了巴塞尔在亚洲的代言人,奠定了艺术香港在亚太地区不可一世的地位。此前一直不被看好的香港艺术市场,如今却成为赶超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重金地,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欧美藏家,并且创造着越来越高的交易额,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去反省和对比。
  作为起步晚于上海当代一年的后起之秀,ART HK地处自由汇率的香港,一向是热钱进入内地的前沿阵地,加上零关税和宽松的审查制度,这使得艺术香港颇受欧美大画廊的钟情。Damien Hirst、Jeff Koon等当代艺术大师成为了最近两年艺术香港的常客,并且以百万英镑价格成交,大幅度地带动了高交易额。而上海当代曾经作为最有希望的亚洲艺术博览会,却因为高达30%的交易税让大多数画廊及藏家望而却步。严格的审查制度也给在交易税高压下的画廊雪上加霜――尽管如今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已经逐渐远离了政治波普那一代的喧嚣,但审查制度的存在也无形中让大多数艺术界人士呼吸到了紧张的空气。如果仅仅依靠半数以上的本地画廊维系艺术博览会,尽管也存在着像香格纳、长征这样国内举足轻重的画廊,但与五年前的第一届相比,今年的上海当代却更像是一次本地画廊的小打小闹。今年的单元设置与往年有所改变,设置了“热点”(Hot Spots)、“首届展览 ”(First Issue)、“影像室“(The Video Room)、“探索“(The Search Project),加上一个“亚太区摄影奖”(APPP――The Asia Pacific Photography Prize)。“热点”中推出的是由上海当代组委会与Arthub亚洲共同策划的相对成熟的艺术家作品,如鸟头组合、阳江组、庄辉&旦儿、梁远苇、周啸虎等,但是比起艺术香港上展出的严培明、Jeff Koons、Andreas Gursky等的作品而言,“热点”所呈现的艺术家是否“成熟”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而“首届展览”板块推出的是2010-2011年举办首次个展“最新和最不为人知的”的亚太艺术家,却仅仅局限于东南亚,并且大多数都来自于本土。上海当代的艺术质量大规模滑坡不容置疑,这也使得每年前来关注的藏家和艺术爱好者越来越失望。如果仅仅是本土画廊与艺术家关起门来的自娱自乐,那么上海当代所展望的前景岂不成为了一场自编自演的愚人秀?
  当然,艺博会不仅仰赖于一批高水准的画廊带来高水准的艺术作品,同时藏家的数目也决定了艺博会未来的走向。在这一点上,艺术香港走到了前列。如果每次艺博会的聚焦点总是在那些百万以上成交的艺术品上,那艺博会势必离普通民众的视线越来越远,如何培养年轻潜在的未来藏家这是艺术香港思考的问题。2011年的艺术香港在主展区之外另辟了两个新展区亚洲一号(Asian One)和亚洲未来(Asian Future)专门展示年轻的亚洲艺术家,这给很多喜欢艺术但不知从何买起的年轻藏家创造了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为香港本地及周边的亚洲地区培养了未来的藏家。而参加过上海当代的绝大多数画廊均有体会,上海当代上呈现出的好的藏家少之又少。中国艺术品最大的艺术收藏家Uli Sigg在本届上海当代上也只是随处逛逛,并无出手之意。而本土藏家大多也只是凭感觉下手,缺乏专业的审美素养,看不明白当代艺术,让许多前来参展的展商叫苦不迭。
  撇除政治制度及藏家素质造成的客观因素,上海当代本身的经营状况也让人担忧。专业,是大多数画廊给艺术香港的评价。也许用一句“用吸尘器把展板打扫干净”便能概括出香港人的敬业精神。一共260家画廊,三层展厅,每一层展厅都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包括独立划分的休憩区、咖啡区、供应简食的餐区、干净整洁的卫生间、寄物间、储藏室,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小型的城市系统,可以满足上万人一天的参观需求。而在上海当代,仅只有开幕酒会上才有简食,卫生设施的简陋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人将之与一个国际盛会相联系。
  上海当代走到今年已经是第五届,成交量的不理想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每年换汤不换药的艺术展览也已到了审美疲劳的极限。内忧外患的局面不仅让一代又一代的展会总监伤透脑筋,也让主办方博洛尼公司放着上海这块肥肉而不知该如何下口。该怎么走,如何才能突破重围重整旗鼓,抑或就此放任不管,任由大批的艺术家、展商和藏家流失海外,那对中国艺术界而言,损失可不是一星半点。

推荐访问:上海 迷惘 当代 上海当代: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迷惘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