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里的时光: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

  博物馆里,可以看到这个国家最美的时光,就好像你,知道了另外一个人最珍爱的那段秘密回忆。而且,你会知道,在这个国家千百年历史的时光旅行中,最美的旅行纪念品,是什么样子,比如我的那块罗塞塔石碑,它来自大英博物馆。法国人商博良用罗塞塔石碑破译了古老的埃及楔形文,也解开了古埃及曾经湮没流失的历史,而我,则把大英博物馆当做自己的罗塞塔,重回遥远的唐宋明清。
  一度觉得博物馆,是旅行中最大的纠结,它让取舍变得很艰困,7天的旅行如果是人的生,花去一整天仔细端详座博物馆,就好比是花去15年的光阴,呆在同一间办公室,而且注定什么也带不走。值得吗?
  我不知道伦敦是不是世界上博物馆最多的城市,反正我在那儿度假的那个星期,印象里脚下直踩着各家博物馆的大理石地砖,孜孜不倦。博物馆,有的门票索要高价,有的根本免费。伦敦,有包括大英博物馆在内的众多博物馆,终年免费开放。
  
  雍正粉彩里的幸福密码
  
  我在伦敦的一个星期里,有5天是游走在大英博物馆的屋顶下,但是真正地欣赏它,仍然是在自家的电脑屏幕前。在那个奇妙的地方,盘桓的时间似乎永远不够。
  大英博物馆共有1DO多个陈列室,面积近7万平方米,共藏有展品400多万件,展馆的展出线路长达2.5英里,差不多是4公里,连续5天的进进出出,居然积累了超过20公里的“健身里程”!
  人人都读过的历史教科书,从来都浓墨重彩地描写千古帝王如何开疆扩土地征伐,却永远没有足够的篇幅,细细描摹普通庶民如何兜兜转转地挣扎求生。我来大英博物馆,就是为了看到这些,我相信,任何一家高水平的博物馆,它的功力也应该体现在,如何讲述庶民的生活史。大英博物馆有个大名鼎鼎的“大中庭”,那是发放免费展馆地图的地方,朴素的黑白地图封面上印着的,是博物馆的至宝之一来自中国的雍正粉彩花鸟扁壶。洋洋大观的博物馆有两处面积扩大的中国文物展区,这只粉彩扁壶栖身于二层(Leve12)的95号展厅一“大维德中国陶瓷馆(Sir Percival David Collection)”,展品编号是211。莹白细腻的胎体上,细细描绘了停留在盛开的牡丹枝头的一对鸟儿,那是两只头顶长着白色绒羽的白头翁,它们相视对望,婉转和鸣。色调温润的粉彩,在洁白胎体的完美衬托下,吟诵出昆曲行腔般柔美的气韵。飞鸟绿色的羽毛根根清晰可辨,娇柔初绽的花瓣,仿佛在轻风的吹拂下随着娇小鸟儿的跃动,也在轻轻摇晃着。粉彩瓷器点染技法所特有的凸凹质感,让鹅黄色的花蕊纤细的形体略微凸出胎体表面,逼真的立体质感。让人有种亲手触摸的冲动!
  想象力如同这一对躯体轻盈的鸟儿,开始飞翔。我开始想象这幅图景所透露出的委婉含义,它曾经出现在什么样的场合?它又是为谁烧造?我仿佛是一个,躲在浩瀚历史的神秘投影中悄悄窥测的译码员,偷笑自己的发现。
  牡丹,在中国的市井文化中,隐喻着富贵吉祥,而小巧的白头翁,则因那簇头顶的白色羽毛,拥有了“白头偕老”、“直至白头”的幸福含义。仿佛古代中国文人的首机智俏皮又充满才情的藏头诗一样,这瓶身上的画面如果连起来读出,便是:“祝福您富贵长久,直到白头。”抑或是:“祝福你们幸福富贵,白头偕老。”选择花蕾初放,鸟上枝头的场景,又无疑多了一份探春游赏,共度好时光的悠然情致。而如同高悬的当空皓月一般的圆润器型,本身就传达出“圆满”、“团圆”与“和美”的祝福含义。
  想来,如果把这样一件清雅得让人如此陶然的文人清供,送给一对新婚燕尔、琴瑟和鸣的知音密友,该是多么地合衬和令人欢喜!他们的人生博物馆里,会因为有了这样的藏品,而牢牢锁住那段美好时光的回忆吧?
  我和太太在博物馆宽敞的大窗前,看着窗外,伦敦阴郁的天空中正悠悠降落着稀薄雪花,我们轮流斟饮着自带的热茶,静静看着瓶身上的春色和花鸟,盘算着,最近有哪对儿走运的家伙就要结婚?我们是否又能足够幸运地在景德镇或者潘家园找到一件像样的仿品,在他们的大喜之日,不无得意地送出这样一件贺礼呢?
  
  大英博物馆的时间线
  
  大英博物馆的布展安排,也同样充满着这种和观众款曲互通的妙趣。国内的收藏界,历来有将金石、陶瓷、书画、文房四宝等等器物分门别类讨论和陈设的格物精神,展馆的布设,也经常是以此为圭臬,但是大英博物馆则是按照历史年代的时间线,把中国的历史浓缩于国宝的陈设之中,让人能够在游走于整个展厅的时候,不经意地沿着时光的脚步,走过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商周的玉器和青铜器并列摆放着,让并非科班出身、受过专业考据训练的普通观众,也能轻易发现玉器与青铜器在器型、色彩上的承袭关系和相通之处,邢州窑白瓷仿学西域传来的银器形制与色泽?放在一起来看,果然在时间和形体上都合乎逻辑。想了解元、明时期中国外销瓷器贸易是如何鼎盛?那瓷质细腻的胎体上不就清晰地描画着古兰经的经文和西方风味的“耶稣受难图”吗?一部鲜活的中西方陶瓷贸易史,正鲜活灵动地展现在明亮的聚光灯下。
  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文物囊括了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陶瓷以及45卷《永乐大典》等国宝,门类齐全,时间跨越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6年披露,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而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家,达2.3万件。在敦煌藏经洞的4万多件经书书稿中,也有1.3万件在大英博物馆里。
  大英博物馆数之不尽的宝藏中,有一件最容易被观众视而不见的小东西,反复出现在我的视野和回忆里,那不过是一张小小的绿色不干胶贴纸,一只小狮子的剪影。在那只著名的明宣德景泰蓝龙纹大盖罐旁边,就贴着它。它的作用是这样的:一旦博物馆发生重大灾变,比如失火,消防队员在确认损失不可避免的紧要关头,会优先抢救这些贴着小狮子贴纸的重要文物。可以想象,这将是一件多么痛苦和纠结的选择I这是想要永远留住这些瑰宝的人们的祈祷,它隐隐透露出的人类价值判断,更是让人深深动容。
  古埃及人想通过营造巨大的金字塔,在世上留下自己的印记,但他们也明白这不可改变的结局时间,会带走一切。即便我们拥有最逼真的网络世界,我们仍然需要博物馆,需要那些咫尺之间,真实存在的瑰宝们,作为确认我们曾经创造的文明的见证,我们希望留住这一切,尽可能久一些地留住它们。
  博物馆所能挽留的,不过是漫漫历史中曾经有过的至美瑰宝中,寥若晨星的一小部分。很多人都了解这样个事实元朝画家黄公望和无用师和尚的作品《富春山居图》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明朝末年,它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而吴洪裕的侄子在他离世时惊心动魄的刹那间,将《富春山居图》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决定性的惊人之举,也许可以让很多为国宝流失的人看清一个简单的事实,一个民族的瑰宝不能留在生养它的那方水土固然可叹,但是作为整个人类的美好的集体记忆,它们能够和许多伟大文明的硕果共处室,便是向世人无言描摹着华夏文明的伟岸背影。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能为后人所见,能给纷扰嘈杂的世界留下美感的震撼,能继续用无言大美抚慰纠结动荡的心灵,才是国宝存在的终极意义。

推荐访问:大英 博物 馆里 大英博物馆里的时光 大英博物馆十大藏品 大英博物馆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