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增收问题研究|河北农民增收问题研究意义

  内容提要 江西是劳务输出大省,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对农民增收带来了不利影响。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江西农民增收面临的不利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民增收的实质问题,并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世界金融危机;江西;农民增收;对策
  作者简介 杨明娇(1982-),女,中国海洋大学基础教学中心2007级硕士研究生;(山东青岛266003)方义发(1982-),男,山东胶南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山东胶南 266400)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江西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尽管2008年江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97元,增长14.6%;但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面临巨大的挑战。探讨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江西农民增收问题就是本文的要义。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江西农民增收面临的不利因素分析
  
  金融危机对农民增收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农产品的价格全面下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9月份以来,多数的农产品价格由前期持续上涨转为掉头下行。2009年以来,价格下行的压力持续加大。比如,2月份,稻谷、玉米的价格分别比2008年9月份下降了5.1%和11.5%。猪肉比2008年2月份同期比下降了21.1%。2009年1月份受节日因素影响,全国农产品的价格有所回升,节后部分农产品价格一度回落。据分析,由于全球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普遍增产,原油价格的大幅下跌导致生物燃料用粮大幅减少,以及国际投资资本的撤离,国际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将进一步显现,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下行压力将会继续加大。而江西作为农业大省,也不免受到危机影响带来的农产品价格下行的影响。据江西省农业厅的数据显示:2008年江西稻谷价格先涨后落,下半年,晚稻收购市场低迷;棉花价格跌势不止,2008年12月底籽棉价格4.44元/公斤,同比惨跌近30%,生猪价格跌势凶猛,从2008年4月份开始掉头向下,并在三季度末加速下滑,2008年末价格662元/百斤,同比下跌17%,较3月高点下跌26%。
  (二)返乡农民工就业形势趋于严峻。2008年10月份以来,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外向型中小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比较严重,这些企业的许多农民工在春节前,都提前返乡。据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数据显示,2008年江西省外出务工人员为680万人,其中省外务工人员558万人,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和福建等沿海地区。预计2009年上半年返乡农民工滞留人数将达到100万人,这些人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三)农产品出口受阻。据我国农业部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放缓,全年出口额为405.0亿美元,同比增幅由上年的17.9%下滑到9.4%。其中,2008年我国出口谷物186.1万吨,同比下降81.2%;谷物净出口32.1万吨,同比下降96.2%;棉花、食糖进出口均呈下降态势,果蔬出口增长乏力。据江西省农业厅的有关数据显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生猪、蔬菜、柑橘、鳗鱼等作为江西的大宗农产品出口,也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
  (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困难加大。从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农业稳定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记者会上获悉,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不少的中小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困难,出现资金短缺,开工不足,效益下滑,尤其是面向欧美市场的乡镇企业,订单的金额和出口交货值的增长幅度,均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出现滑坡,第四季度下降幅度逐渐加大。据农业部对各省年末预报数汇总统计,第四季度全国的乡镇企业月平均出口交货值2650亿元,比全年的月平均数低了8.9%。全年的出口交货值是349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增速回落了7.46个百分点。据《新华周刊》报道,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减弱,江西出口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口难度加大,出口成本增加。企业定单数量减少,国内劳动力成本提高,出口利润空间有限。少数企业因利润下降,存在减产、停产等开工不足的情况。
  
  二、农民增收问题的实质
  
  
  表1的数据表明,从1996年-2003年,工资性收入在农民纯收入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1996年的21.9%上升到2003年的41.59%;家庭经营纯收入虽然是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其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由1996年的74.6%下降到2003年的55.23%;从2003年-2007年,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占年收入的比重均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从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绝对增加量来看。两者均有所增长,说明了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越来越大;1996年-2007年,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较小,其比重不超过10%,可暂不考虑作为农民增收的路径。因此,提高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和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两条主要途径。
  综合农民收入结构和来源的变化,可以综述为以下的几个特点:一是家庭经营性收入还是当前农民收入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二是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重要性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三是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还无法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只能是农民收入的重要补充;四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源泉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农民收入增长由过去主要靠家庭经营性收入转变为同时依赖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农民收入结构和来源变化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农民收入问题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这就意味着农民收入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三农问题,而是一个和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联系的问题。因而增加江西省农民的收入问题要放到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世界经济变化的大环境来考虑,则农民收入问题在本质上就变成了农业现代化、市场化和农民的非农就业问题。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主要就成了解决农业现代化、市场化和非农就业问题。这就要求在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时不能就农民论农民,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而必须要把农民收入问题纳入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去考虑,把农民增收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和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步伐相联系。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及建议
  
  (一)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一是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途径,促进规模化经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因此,江西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创新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化经营;二是要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民购买农机具的补 贴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三是要将江西的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江西生产的粮、猪、油、菜、果、茶、药、桑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已初步形成了赣南柑橘主产区、赣北早熟梨主产区、赣中生猪主产区、赣中北绿色大米主产区、鄱阳湖虾蟹主产区、泛鄱阳湖水禽主产区等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六大优势农产品产区,应进一步将做大做强,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
  (二)实现“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的转变。一是各级政府要抓紧研究、出台含金量高的优惠激励政策,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有一定资金实力、有一定技能和管理水平的农民自主创业,联合创办或领办企业,以创业实现就业;二是要为创业农民(工)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为其解决创业所需的资金问题;三是降低农民(工)创业的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其创业成本;四是要农民(工)创办和领办企业提供免费咨询、创业指导和优质服务;五是要进一步做好林权制度改革,切实维护林农的合法权益。
  (三)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尤其要做好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工作。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2009年江西固定资产投资将超过6000亿元,其中陆续启动的210个大中基础设施项目,当年可拉动就业3.27亿个工日、增加务工收入180亿元,如果按月收入1500元折算,相当于为100万人提供一年的稳定岗位;二是免费为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就业本领。就业靠技能,技能靠培训。各级政府要强化就业创业培训,运用多种方式,采取多种渠道培训返乡农民,培训经费全部由政府承担;三是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就业弹性高,吸收就业范围广,如果按等量投资计算,第三产业所容纳的劳动力比第二产业多2倍至3倍。江西省第三产业人员从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10%左右,陆续增长到2007年的33.9%,2007年江西第三产业占GDP的总值为31.7%,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的39.1%;此外,江西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甚合理,特别是金融业、通讯业和信息咨询业等新兴第三产业尚处于发育阶段,而商贸服务业、餐饮、物业管理和乡村旅游业等行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能够为农民工就业提供广阔空间。
  (四)进一步完善农业保护体系。一是健全农业补贴制度,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完善办法,尤其要支持增粮增收,逐年加大幅度增加农民种粮补贴;二是保持农产品价位在合理水平。《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指出:“保持农产品合理水平”。据江西省农业厅测算,2008年农产品价格整体上涨对农民增收贡献率为10%左右。要增加对主要农产品的储备和临时收储,包括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等;加强生猪的市场调控,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把握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的时机和节奏,支持优势农产品的出口,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努力保持农产品的价格平稳。
  (五)发展壮大县城经济,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2008年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扩大县区发展自主权。继续对市县新建投产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值税省级分成部分全额奖励,并按奖励额的10%给予嘉奖。加大财政对县(市、区)特别是贫困山区县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县级财力占全省的60%左右。”这必定会有力地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从而有效带动就业。
  (六)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各级政府要认真开展农民负担重点整治,坚决防止农民负担的反弹,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的行为,切实解决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

推荐访问:农民增收 金融危机 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金融危机对农民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百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