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事理下一句 [用心感悟,明理做人]

  摘 要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陈忠实所写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语言丰富,用词生动。教师应立足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点拨,抓住文章中关键词语,切实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在逆境中求生存的顽强意志,并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关键词 借物抒情 感悟 明理 做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Heart Sentiment, Be a Sensible Man
  ――Teaching Design of "A willow in Qinghai Plateau"
  DAI Zhongqiao
  (Jiangsu Jurong Huangmei Central Primary School, Jurong, Jiangsu 212426)
  Abstract "A willow in Qinghai Plateau" is a material lyrical prose article written by Chen Zhongshi, rich language, vivid words. Teachers should base on materials, to guide students through reading, coaching, to seize the article in the key words, to truly appreciate the author expressed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indomitable will to survive, and into their own motivation.
  Key words lyric by material; sentiment; sensible; man
  
  1 教材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文章文质优美,语言凝练,情景交融,层次清晰,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副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
  2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和合理的想象,体会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3)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3 教学过程
  3.1 复习导入巧铺垫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教师引读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中用这些词写出了青海高原的环境非常恶劣。
  (幻灯出示)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 苍凉
  ①指名读或齐读,要读出青海高原环境的特点。②师生评价。③结合课文第3自然段,想一想:目力所及,作者心中弥漫着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悲壮和苍凉。(出示青海高原的环境图片,渲染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既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又为下面的教学作铺垫。
  3.2 精读感悟细品味
  就在这样的青海高原上,却生长着一株柳。自由读1~5自然段,思考:你觉得这株柳树长得怎么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板书:神奇)
  (1)(幻灯出示)第2自然段
  齐读,联系上下文理解,“神奇”在哪儿?为什么会令我望而生畏?通过前后对比,使学生了解其生命力之顽强。
  【设计意图】抓住“神奇”,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落脚点,并依据课文特点采用比较、环境渲染等方法体会“神奇”。
  (2)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句中的语气词“哦”含有深意,学生也许只能了解:惊讶,风雪高原哪来的这株大柳树?教师点拨,还有其他含义,比如“惊喜”,风雪高原带给人们的本来是悲壮和苍凉,现在一株生机勃勃的柳树耸峙在面前,怎不兴发惊喜之情?“赞叹”,柳树顶天立地,绝无仅有,能在这风雪高原生根立足,怎不令人感叹及至敬佩它的顽强生命力呢!
  【设计意图】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其实就是在彼此的思想交换中形成了思想的集聚,把学生的点状思维凝结在一起,形成更加全面丰富的块状思维。
  (3)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了高原如此的一方独立的风景?为何会引发作者这样的疑问?
  默读第5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想一想,这株柳树有什么特点?
  通过指名两学生演示“两合抱”、告诉学生教室的面积约60平方米来帮助学生体会柳树的高大粗实和生命的伟力。要通过朗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锻铸”、“巍巍然”、“撑立”等词语。
  (4)这“唯一”的一株柳是怎么生长起来的呢?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6、7自然段)
  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划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幻灯出示)
  ①“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从“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你体会到什么?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雷电交加、狂风大作),让学生展开想象,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顽强生长的画面。同时想象此时此刻在平原在水边柳树生长的画面,来体会其顽强的精神。
  【设计意图】多媒体课件融声、形、色、图于一体,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获得多重刺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协助教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作者把青海高原这一株柳树的生命力写的这样顽强,为什么这时候还要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呢?
  自由读,用书上的词语来概括灞河边柳树的特点。
  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一样吗?
  作者喜欢哪里的柳树?你呢?为什么?
  (6)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幻灯出示)
  “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从“九十九”、“一”这两个数字中,你想到了什么?
  (“九十九”告诉我们它经历的磨难多,“一”告诉我们希望非常渺茫。)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让学生联系上文、结合图片来感悟这两种柳树的不同,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3.3 拓展升华明道理
  (1)作者仅仅是在讴歌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树吗?学生举例,交流讨论。
  自强不息的名人如司马迁,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在蒙受不白之冤后,忍辱含垢,终于写成不朽的巨著――《史记》。
  霍金、海伦・凯勒等等。
  (2)总结课文。作者采用托物抒情的方法,借柳树来赞美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无论是在顺境中还是在逆境中,不畏怯,这样才能成就自己。
  (3)作业:填关联词语。
  ①( )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 )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②( )扼住命运咽喉的人,( )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③( )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 )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把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身上得到的感悟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对接,把文本学习的内涵进一步引向深入。同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板书:
  
  【总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阅读教学的过程应着力于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之上,而绝非是教师诗意言语的有意点拨或是多媒体声形色的动感触动所能代替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者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感悟、理解的能力,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从而深刻地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种种深邃内涵。
  

推荐访问:明理 感悟 做人 用心感悟 明理做人 做人感悟 做人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