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训练100篇 如何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

  【摘要】本文针对传统阅读教学中出现的弊端,从阅读教学方法、形式、主客体定位、能力培养提升、审美等方面阐述了如何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具体从六大方面,分别是:将读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注重文本于人本的有机结合加之教师的正确指导;培养学生想象力;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注重审美教育与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 阅读; 自主; 参与; 想象; 创造; 审美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学生心灵人格有重要作用。翻开每年的教材,不论新老,阅读课时最多,分量最足,因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最紧要的是加大阅读教学改革力度,破除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大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传统阅读教学一直承袭着“老师教,学生学”的固定模式,阅读教学时教师按章节条分缕析,肢解课文,之后笼而统之,归纳中心。大部分新知识,新内容在学生没有接受的情况下以强制的方式塞给学生,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令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昏昏欲睡。这样,收效甚微不说,它直接带来的恶果是严重束缚了学生身心,禁锢了学生思维的拓展,使学生缺乏时代创新精神。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素养,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因而改革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效率势在必行。如何改革阅读教学呢?笔者以为:必须端正教育指导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充分认识传统教学的利弊,破除重知识而轻能力,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记忆而轻思维,重应试而轻实践的片面教学思想,树立全面的教学任务观,把授知育、德育、能育有机结合起来。具体如下:�
  1 将“读”字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确实如此,好文章是经得起读的,读得多了,你便能逐渐明其意。但并非像有些学生那样,闭上眼睛哇啦哇啦一顿乱读就谓之读,真正意义上的读必须用脑、用心,还要注意读法。一篇新课文,首先得跟他见个面,打声招呼,互相问候才行,这种朗读称之为见面式朗读。一般放在课前预习时进行,这时你可选择放声朗读,或与周围同学一齐朗读,找出疑难字词,共同解决,一遍下来,难免会有磕磕碰碰的感觉。之后,你得再回头来多读几遍,逐渐熟悉,磕磕碰碰的感觉便会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流畅自然。这样就扫除了阅读文章的第一个障碍。
   第二种读法是“默读”,一般在课堂上进行。粗略的朗读完毕后,对课文内容、结构、主旨等还是一无所知,这时,结合老师的点拨,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第一遍用跑马观花的速度快速浏览,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行文思路,如果是记叙文,必须明确记叙对象,前因后果,勾画好抒情论性语句;如果是议论文,必须明确观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不管是什么文体,都要高度重视首尾段、过渡段以及一些表过渡、总结性的词语。这一步骤是对阅读材料的整体初步感知。第二遍与第三遍可下马观花,速度稍慢,目的性强。利用前面感知的信息,比如具体句子分析;中心话题隐含的深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人物语言、对话、形象等均可在这一步完成。通过默读,有利于调整学生思维,集中思想,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三种读法为“品读”。在完成局部信息把握的基础上再次快速阅读全文,重点对文章的精妙之处与感情动人之处作细细的品读,比如抒情性议论性的语言,感情强烈的叙述描写性语言。如我在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以读贯穿于全过程。开头一段与结尾一段作细细的品读,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无限依恋但又必须离去的无奈,与学生细细咀嚼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忧伤。中间写景的段落恬淡宁静,恍若梦境,朗读时语气舒缓,学生几乎全部融入那种境界,因而也能体会文章如此动人的原因了。“读”本身就能锻炼我们诸多方面的能力,语文离不开读,阅读更离不开“读”。 �
  2 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参与
   传统阅读教学一直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教师花几乎整节课的时间讲教材,字、词、句、段、篇几乎面面俱到,对于学生的提问、异议不闻不问,甚至打骂。这种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教学中的主体――学生的感受,学生参与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这种情况极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因而必须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我以为应从以下二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阅读活动要有正确的定位。
   首先,是阅读活动中的视觉定位。清华大学附中一位特级教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语文课正逐渐变成一门纯粹的技术课,语文教育正在异变成为一项纯粹的技能培训和手工磨练课,抽象意义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文山题海中跋涉,使阅读一直难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这话道出了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错误定位,其实语文阅读教学和其他事情一样都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教学不应是挖地洞,更应是“广积粮”,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哪来理性的飞跃?阅读本质不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思考、创造,照亮学生心尖,释放生命力量。
  其次,是阅读活动中的角色定位。目前存在“主客颠倒”,学生应是阅读主人,教师才是组织者,协调者,因而教师可以适时创设一种专题阅读的情景,强化学生自我意识,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对大量语言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创造力,这种活动是建立在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这种创设专题阅读活动更关心的是学习过程而非结果,也讲求方法、技巧,但更关注培养能力。这种阅读活动学生是主体,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表现在导在活动前,印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教师只作适时、适当的指导,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再次,阅读活动的空间定位同样不可忽视,传统的阅读活动空间以班级为主,活动局限于从书本到作业,从作业到书本,所以学生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被束缚。而真正的有效率的阅读活动应是开放学习态势,渗透到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家庭,“处处留心皆学问”这样学生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会提供更多获取知识方式渠道,社会化、生活化的活动将成为阅读活动空间的新内容,学生就会如鱼得水,才能更真切体验生活的真谛。英国学者泰勒曾指出“要最大限度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这一观点鲜明指出学生阅读活动过程中空间应是开放的、流动的、变化的。
   第二、创设独特情境,营造民主、和谐氛围。
   学生进入主体角色的外因,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要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自主学习、参与探究。除了正确的定位外,还必须为他们创造情境,营造好的氛围。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让学生有活动的时空。一节课下来,学生活动的时空至少要占据一半,这段时空,学生有活动的时空。一节课下来,学生活动的时空至少要占据一半,这段时空,学生们可以完全自主学习,自读、自学、自编、自问,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只作点拨、引导,允许并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的发展。
   其次,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的主人,阅读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会选择内容、方法、形式,充分表现“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搜索,去寻求答案。例如:课堂上的朗读、背诵,学生可自由选择,不带强制性;可齐读、可二人读,也可以分角色读,轮读等。
   最后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要在“活动促发展”的理论指导下,挖掘活动因素,设计丰富的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舞台,让他们居于活动的中心地位,可作如下活动安排:
   A.游戏活动。可安排个人或小组就课文某一内容以游戏的方式参与。成语接龙,击鼓传花均可。这样既丰富了课堂生活,让学生感受课堂乐趣,同时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题。
   B.表演活动。一般用于有形象情节,语言生动的课堂教学中。如戏剧《茶馆》,我在上课时,特意选了其中几个重要情节,安排了道具,设计了情境,让学生表演本剧,体会不同角色的不同性格,收效甚好。
   c.对于一些自读课文的阅读,我完全把它们交给了学生。我让学生上台教,上台表演,充当教师。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讨论,交流。刚开始不习惯,学生面红耳赤,无言以对,但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多,学生慢慢习惯了,说话,表演变得自然多了。这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问题意识都增强了,各方面的能力也提高了不少。一石多鸟,何乐而不为?�
  3 阅读教学应注重文本与人本的有机结合,注重教师的课内外指导
   除了上文所论以学生为主体组织阅读教学外,还应以课文为依据,紧扣文本,如何让文本与人本有机结合?也就是说课文与学生怎样结合?中间的纽带就是教师,而方式就是适当的点拨与指导,包括课内与课外指导。课内指导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为学生指导思考方向;二是帮学生拓开思路,引导他们多绝角度提问题;三是把学生思维推向深入;四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学生已充分感悟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展开对话,互相交流,凭借资料加以辩论。
  如果说课内指导是课本与学生联系的纽带,那么课外指导则是整个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同样不可缺少。
   A、指导学生培养语感,这是基础,也是重点。通过学生平时的朗读、抄写、摘录积累而成。比如《石缝中的生命》教师要求课后学生朗读背诵有关描写石缝中的生命的句子,并写出简评。
   B、强化语言文化积累。熟读成语、名言、警句,进行妙语理解记忆。古人云:积句成篇,长此以往,语言阅读能力会提高,综合素养也会更全面。
   C、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由外到内,由内到外,方方面面,大到谋篇布局,小到遣词造句,均可比较,于比较中提高阅读水平。�
  4 结合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想象力
   想象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联想过程,通过对许多有联系的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联想,找出本质的或有规律性的东西,为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依据。想象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没有了想象,也就没有创造。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想象力?首先,运用课文插图,比如《废墟的召唤》,课文前面有一幅插图,只再现了一二个景点成为废墟的模样,学生可结合老师提供的背景材料,充分展开想象,一个个悲惨而又屈辱的画面便会浮现出来。
   前面提到“读”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其实“读”还能培养学生想象力。反复吟诵,眼前便会呈现文字所表达的具体形象,并想象出一幅幅流动的画面,通过想象,才能进入课文描写情境当中。比如《石缝中的生命》,当读到“盘根错节伤痕累累”时,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些石缝中的生命与大自然抗争的整个过程,它们的生存何其艰难,但顽强的生命力让它们活得更坚强。反复朗读这类句子,文章主旨便不难理解了。抓重点词句也是培养想象力的一条途径。鲁迅在《故乡》一文中“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当中一个横字令人产生无限遐想。透过这个“横”字,现实中的故乡是何等的了无生机,荒凉衰败,学生便不难想象了。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十分重要,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5 适当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以动画感
   社会日新月异,我们的方法也应有所变化,能借鉴一些先进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最好不过的了。
   首先它直观形象,重点难点一目了然,可节省很多能让给学生的时间。另外,多媒体教学能运用数字、图形、音乐进行学科渗透,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且方式简单,生动,易于接受。最重要的是运用这种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突破难点的作用。往往我们从教者在突破重点、难点时会感到特别吃力,学生无从接受,教师干脆把结果强加给学生了事,效果很不理想。有了多媒体,这种尴尬就消失了。《白杨礼赞》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借物抒情的心志呢?我首先利用黄土高坡上的杨树的录像突出重点,再配以雄壮的音乐,来表现白杨树生存环境以及白杨树外在形态的不平凡;然后再现当年北方军民是如何保家卫国,誓死杀敌的录像来表现北方农民朴实勤劳,坚强无畏的优秀品质,从而突破难点:白杨树就象征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以及他们的崇高精神。最后利用一些相关文字片何图文片巩固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教学现代文阅读,可以更好地向课外延伸,让学生接触更多更广的世界,从而扩充知识量。�
  6 阅读教学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许多从教者都很重视前二个维度,而往往忽略了情感与价值观教育。实际上,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更为重要。因为每个人离不开社会,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息息相关。
  与新课程理念一致的语文课改教材,选入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因而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方法的同时,也能进行美的熏陶。阅读教学应注重这一点。如果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就应带动学生领悟美,感受作品流露出的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深情。如果是一篇浓浓的叙事抒情散文,比如《背影》,教师可通过肢体语言,眼神来传情,渲染课堂,为学生创设浓浓的师生情,从而启发学生深思父子情、母女情,联系实际,想一想自己的父亲的背影,或母亲满是皱纹的脸,都能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热爱之情,达到审美教育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加拿大教育改革专家迈克.富兰有一句名言:“变革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是语文改革的一大难点,要想攻克这道难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请。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虚心学习,大胆尝试,锐意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所有的难题均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 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第123页。�
  [2] Michael.Fullan & Suxanne Stiegelbauer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 Second edition , Cassell Educational limited , 1991, p48.�
  [3] 朱自清,《背影》,初中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4] 鲁迅,《故乡》,初中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推荐访问:阅读教学 现代文 如何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 现代文阅读教学反思 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