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电学计算类问题|初中电学极值问题

  【摘 要】初中电学计算类问题以其公式多、变化多、解题灵活而让许多学生感到无章可循。本文从导体的数量和发生时间的角度将电学计算分成三类,并通过习题的讲练归纳了每一种类型的解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电学计算;分类
  
  电学计算类问题是初中电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热点,题目层出不穷,可在选择题、填空题、实验与探究题、计算题等各种题型中出现。电学计算因其涉及到的物理量多、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多、电路变化多、求解方法多而让许多初三学生头疼不已,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学生常感到束手无策,力不从心,觉得电学计算好像千变万化,摸不着头绪,找不准规律。如果从导体的数量和发生时间上进行分类(其实也是从解题方法上归纳),则简单多了,其本质只有三类问题。
  一、一个导体两个量问题
  顾名思义,就是电路中只有一个研究对象,每一个研究对象上有2个已知条件。我们把这类电学计算就称之为“一个导体两个量问题”,如:
  [例1]:某导体两端加上6V电压时,通过的电流为0.3A,若导体两端加上10V电压时,则导体中的电流为多大?当导体两端不加电压时,则导体的电阻为多大?
  分析:本题较为简单,学生先根据R=U/I=6V/0.3A=20Ω,求出阻值R,再由
  I'= U'/R=10V/20Ω=0.5A即可求出电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欧姆定律公式的掌握能力。
  [例2]:一盏标有“36V 40W”的电灯接在某电路上,通过灯泡的电流是1A,不考虑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这灯的实际功率为( )
  A、等于40W B、大于40W C、等于36W D、小于36W
  分析:本题已知量看似有3个,但进一步分析可发现,灯泡没有正常发光,由灯泡上的2个参数可以求出灯泡的电阻R,由R=U2/P=362/40=32.4(Ω),灯泡上的实际电流是1A,根据P=I2R=12×32.4=32.4(W),故选D,这属于“一个导体两个量问题”。
  从以上两道习题中,我们发现这类习题难度较为简单,约占电学计算的20%左右,通常以选择题、填空题或计算题等形式出现。学生只要熟练掌握U、I、R、P四个量之间的互换,即题目告之任意两个量,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量,涉及到电功W(电热Q)的计算,只要记住电功W(电热Q)相关公式及变形公式,在实际解题中注意单位换算和格式即可。
  二、两个导体三个量问题(同一时)
  电路中有两个导体,这两个导体连接的方式非串即并,且给定的数据信息经分析后均可提炼出三个已知条件,则此题就属于“两个导体三个量问题”。无论题目是否为变化电路,若这三个量都能在同一电路的同一时间并存,则定性为“同一时”条件下的“两个导体三个量问题”。请看实例:
   [例3]:电阻R1、R2的阻值分别为6欧和4欧,现有电压为6伏且保持不变的电源,若将两电阻串联起来,接在电源两极上,则两电阻的实际功率分别为_____瓦和_____瓦;若将两电阻并联起来,接在电源两极上,则实际功率分别为_____瓦和_____瓦。
  分析:本题为学生常见的电学计算题,属于典型的“同一时的两个导体三个量问题”。在串联时,求每一个导体的实际功率,公式P=I2R较为适用,故先求I,由I=U/(R1+R2)=6/(6+4)=0.6(安),再由P1=I2R1=0.62×6=2.16(瓦); P2=I2R2=0.62×4=1.44(瓦)。当电阻并联求实际功率时,公式P=U2/R较为适用,即P1=U2/R1=62/6=6(瓦);P2=U2/R2=62/4=9(瓦)。
  [例4]:如图,灯泡L标有“6V 3W”字样,滑动变阻器的最大值为12Ω,当开关S1、S2闭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到最右端时,小灯泡恰好正常发光,求:
  (1)灯泡的电阻;
  (2)电源电压;
  (3)当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滑片移到变阻器的最左端,求灯泡的功率。
  分析:第一小问为“一个导体两个量问题”,由灯泡两个参数运用R=U2/P可求出灯泡电阻。第二问画出简化电路图后可看出,这是一个简单的并联电路,由“小灯泡恰好正常发光”直接得出电源电压为6V。第三问画出简化电路图后为一个串联电路,与原电路相比是典型的变化电路,但有三个量却在同一串联电路中“同一时”出现,即电源电压、灯泡电阻和变阻器电阻,这属于典型的“同一时的两个导体三个量问题”,不难求解。事实上初中物理绝大部分变化电路都属于“同一时”的三个量问题。
  “同一时”条件下的“两个导体三个量问题”是电学计算的主要类型,约占整个电学计算类问题的70%,在各种题型中均可能出现,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安排学生分组训练,双方互出习题让对方解答:在串联或并联电路中,两电阻及电源上共有12个物理量,即U1、I1、R1、P1,U2、I2、R2、P2和U总、I总、R总、P总,让学生从中任选出3个量为已知量(注:不能出现相等量或关联量,即第三个已知量可由前两个已知量直接计算得出),如何求出其余的9个未知量?通过学生分组出题并解答,不仅能调动学生相互竞争的意识,还能让学生站得更高,以出题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习题,学生从掌握一个题目转变为掌握一大类题目,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两个导体三个量问题(不同时)
  电路中有两个导体,这两个导体连接的方式不限,且给定的数据信息经分析后均可提炼出三个已知条件,但这三个量不能在同一电路中同时并存,故称之为“不同时的两个导体三个量问题”。这类习题通常在变化电路中出现,所谓变化电路,即通过开关的通断、电表或器件的更换以及滑动变阻器的调节等方式改变了原电路。由于电路的变化,衍生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路,这些电路的连接方式或导体数量不尽相同,导致题目给出的三个已知量不在同一个电路中出现,在每一个单独的电路中可能只有一个或两个已知量。看下面两道例题:
   [例5]:把一个电源、一只电阻R1和一个电流表串联,电流表的示数是0.3安,在这个电路中再串联接入一个10欧的电阻时,电流表的示数减小为0.2安。求R1的阻值和电源电压。
  分析:本题给出的三个量无法在同一个电路上同时出现,普通方法无法求解。把两个电路图画出后分析,电源电压U和电阻R1均不变,故可列出方程组:① U=0.3R1;②U=0.2(R1+10)并解之。或借助一元一次方程0.3R1=0.2(R1+10)先求出R1,再代入求出电源电压U。
  从上面的解题过程可以看出,这种类型习题的解法有别于上面讲过的“同一时”条件下的三个量问题,解题的原则是先画出每个时刻的简化电路,分清哪些是变量,哪些是不变量。在初中阶段,一般认为电源电压不变,定值电阻的阻值不变,灯丝的电阻不随温度改变,在变化中抓住不变量,往往是解题的切入点。利用不变量、相关量、相等量或比例关系及电路特点,找出相等关系,通常借助方程或方程组来求解。这种“不同时”的三个量问题在电学计算中属于难题,约占电学计算的10%左右。

推荐访问:电学 浅谈 初中 浅谈初中电学计算类问题 初中电学问题 初中物理电学极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