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数学高效课堂教学_生活中来

   摘要 :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习载体,密切结合教材,精心挑选生活实例,将小学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完成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飞跃;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就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和价值;同时使他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高效课堂教学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那么,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呢?笔者认为应从课堂教学入手,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一、教师树立生活服务观念 �
  树立生活服务观念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服务于学生的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现在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系统太强,与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太少,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难以达到同步,导致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反复机械训练,阻碍学生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也只有确立生活服务观念,让教师服务于学生,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点拨、引导、创设情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湛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如推导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引导学生们用纸剪12张边长是1厘米正方形,让学生们自主拼长方形,结果有的6×2=12,有的3×4=12,有的1×12=12,经过操作、观察、思考,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与宽的乘积。此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和有意识实践就是对活动主体的服务。�
   二、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 �
  2.1 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诱发数学兴趣。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所以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2.2 感受生活经历,研究数学新知,体验数学乐趣。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背向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表演,过几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解说。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
  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让学生课前做了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上课时我带着他们到操场上去“玩”装沙游戏。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只见他们有的先在圆柱里装满沙,再倒入圆锥;有的先在圆锥里装满沙再倒入圆柱。一会功夫孩子们就得出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关系。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学习设计成动手操作的具体活动,有趣易理解,获得的数学体验更是无比的深刻。�
  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体验亲身经历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3 让触角伸向生活的每个角落,巩固新知,升华数学知识。
  学生经常把课堂上的作业视为负担,这与作业缺少情趣、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忽视活学活用有关。而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它的这一性质给其课堂作业的设计提供了广阔空间。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另外也可以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综合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系统。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后,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发动学生拓展设计这样的练习:配制含糖20%的糖水,可以怎样解?这是数学问题,也是科学问题还是化学问题已不再重要,而这正是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的体现。�
  数学课堂作业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整体素质,培养综合思考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了《年、月、日》课后,就可以请同学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你需要的年历。学生在这样的经历活动中,要观察、测量、绘图、检查,此时,他们所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丰富的情感得到了体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
   三、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中去 �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生活即教育”。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变 “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3.1 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如,认识“圆”以后,让学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观察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你见过周围那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又如,在学习了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哪些部门是用24时记时法的,哪些地方、哪些部门又是用普通记时法的?�
  3.2 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存在,而且可绽放绚丽的创造之花,让学生真正由“读书虫”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又如,学习了利息计算后,让学生计算: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怎样存款更合算?学生先要调查银行利率,选择存款时间、存款方法,再计算利息,找到最合理的存款方法。�
  3.3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通过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能力。如,学习了有关面积计算的应用题后,学生学会量窗户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而后再导入生活,引导学生实际计算做窗帘要用多少米布。这就应考虑到窗帘要比窗户长一些,宽一些,如果是面积较大的,用两幅窗帘面对拉,两幅窗帘中间还应考虑应有的重叠部分等等。又如:学习“正方形的认识”后设计如下情境:这是一块打碎成两块的正方形玻璃,要照原样配一块该怎么办?在没有尺的情况下,应带哪块玻璃?还是两块都带去?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就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和价值;同时使他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参考文献: �
  [1] 教育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丁尔�《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发展的思考》――数学通报2002年05期。�
  [3]张奠宙和戴再平《初中数学应用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访问:高效 中去 课堂教学 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