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与昏迷|急性脑血管病昏迷病人可出现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162-01   急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昏迷是急性脑血管病常见症状之一。只有了解急性脑血管病所致昏迷的机理、临床表现,才能更好地护理病人。
  1 急性脑血管病所致昏迷的机理
  1.1 急性脑血管病破坏了网状结构:昏迷是高级神经活动极度抑制的状态,表现为严重的意识丧失,运动、感觉及反射的障碍。人所以能保持清醒状态,是由于集体通过各种感官接受外界刺激,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脑干特异性上行投射系统传至大脑皮层,同时发出侧支到脑干网状结构联络区,再激活非特异性核团,由此,再弥散的作用于整个大脑皮层,使皮层出现清醒状态。
  当脑干原发病灶桥脑出血,椎-基动脉血栓直接影响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导致昏迷;大脑半球两侧广泛的急性脑血管病,可形成急性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出现昏迷;小脑出血,血肿压迫周围组织不但造成小脑及其脑膜急性血液循环障碍和脑干受压变形、移位、扭曲,使脑干本身的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影响网状结构引起昏迷;同时,阻碍脑脊液从第四脑室流出,而造成颅内压增高,形成脑疝压迫脑干网状激活系统引起昏迷;脑栓塞可以使脑组织缺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渗透性增加致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尤其发病数日后,大量红细胞阻塞蛛网膜颗粒造成颅内压增高,使颅腔和脊髓腔发生压力差,引起了脑疝,使中脑、桥脑的网状结构受压导致昏迷。
  1.2 急性脑血管病脑缺氧缺血,使去甲肾上腺素合成停止,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神经元间,兴奋性介质丧失,神经冲动传递阻断,大脑皮层兴奋水平降低出现昏迷。
  1.3 急性脑血管病影响丘脑下部植物神经中枢的功能。①消化道出血后昏迷。急性脑血管病影响丘脑下部,使交感神经的血管收缩纤维麻痹,引起血管扩张,血流减慢而郁血。急性脑血管病后,酮固醇分泌增加,粘膜蛋白产生减少,胃液酸度急剧升高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5-羟色胺可引起血管痉挛,而使粘膜缺血,最后形成溃疡出血。如出血量多,产生出血性休克最后昏迷。②急性脑血管病造成急性血循环障碍,代谢及内分泌障碍并发心肌劳损、冠状动脉循环障碍、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可引起大脑供血不足,脑组织缺血、缺氧、水肿而致昏迷。
  2 脑血管病昏迷的临床特点
  2.1 昏迷伴有神经系统体征:有锥体束损害体征如偏瘫,颅神经损害,及眼球位置、瞳孔大小的变化。小脑幕上出血或梗塞时眼球向病灶侧注视;脑干受累使眼球呈中立位或眼球分离浮动;脑疝时瞳孔先小后大;桥脑出血时瞳孔缩小呈针尖样,凝视病灶对侧;延脑病变可出现霍纳氏征。
  2.2 昏迷伴有呼吸型式改变:不同平面结构的损害可产生不同类型的呼吸节律失常。大脑广泛损害,为潮式呼吸;中脑被盖部损害为中枢神经原过度呼吸;脑桥首段被盖部损害为长吸气式呼吸(充分吸气后呼吸暂停);脑桥尾端部损害为丛集式呼吸(四、五次呼吸后呼吸暂停);延髓损害为共济失调式呼吸(呼吸频率及幅度不时改变,间以不规则的呼吸暂停)。
  2.3 昏迷伴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头痛恶心、喷射性呕吐、视乳头水肿,严重时出现脑疝。
  2.4 脑血管病引起特殊类型昏迷:
  2.4.1 闭锁综合征:又称“去传出状态”。绝大多数为基底动脉阻塞病变,也有桥脑出血。主要损害桥脑腹侧面,使行经桥脑的皮质脊髓束与皮质延髓束受损,使大脑与下运动元联系中断,引起了除睁眼,眼球垂直相的运动和会聚以外的全部随意运动功能丧失。患者不语不动,因病变未损及位于被盖部的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故病人神志清楚可用睁闭眼来表达丰富的意识内容。
  2.4.2 去皮层强直:为两侧大脑皮层的广泛损害或白质的弥散变性所致,病人上肢屈曲内旋,下肢伸直,双眼睁着无意识的转动,有睡眠觉醒周期,对声音刺激的定向反射尚存在,对痛觉刺激的面部表情和逃避反射的正常或亢进。
  3 昏迷的护理要点
  3.1 急性期尤其是出血性脑血管病要绝对卧床四周,预防再出血。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每日三次口腔护理,翻身拍背,预防呼吸道感染,必要时气管切开,人工辅助呼吸。
  3.3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昏迷加深,有瞳孔、血压、体温、脉搏、呼吸等变化时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
  3.4 昏迷病人应经常检查神经系统体征,若病人视乳头水肿,偏瘫加重,而且颅内压增高症状逐渐加重,说明有颅内血肿形成,应立即做CT或脑血管造影,必要时手术治疗。
  3.5 昏迷病人不能从口进食、宜插胃管以维持体液及营养,并保证内服药及时摄入。
  3.6 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及褥疮,尿潴留者应置保留导尿管,按时放尿,及时冲洗。大小便失禁者要及时更换尿布,保持会阴部清洗。每2小时翻身做皮肤护理一次预防褥疮的发生。

推荐访问:昏迷 脑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