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意蕴,,笔墨情怀】 笔墨情怀

  田世光(1916~1999年),字公炜。生于北京。1937年毕业于北平京华美术学院,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讲师,京华美专讲师,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研究员、讲师,中央美术学院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研究院院委。出版有《田世光中国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田世光卷》、《田世光画集》等。
  作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流派,工笔花鸟画以其细致的线条、生动的造型和精微的色彩营造出工整、工细与工丽的画面,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动人的艺术境界。工笔花鸟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前人经过长时期的探索,终于在宋元年间达到高峰,以至一派洋洋大观。然而,正所谓“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时至明清,由于士大夫文人画的兴起和人们审美情趣的转变,工笔花鸟画日渐式微,到咸、同年间终成绝响。
  “此法三百年来未有矣!”1938年,时任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的周养庵先生在看了一幅工笔花鸟画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幅画刊登在代表当时北平绘画创作水平的《艺林月刊》第102期上,题为《竹枝伯劳》。画面上疏竹兰草簇拥着两大块山石,枯枝上立着一只伯劳鸟,整个画面清丽工整,情趣盎然。这幅画的作者就是当时年仅22岁的田世光。作品引起诸方大家关注并颇受好评的原因,得力于作者对伯劳鸟的传神描写,而画面中流露出的宋代工笔画鸟画大家崔白画风的神韵,更是为人称道。
  田世光先生(1916~1999年),字公炜,祖籍山东乐陵,1916年10月生于北京,世居京西海淀六郎庄。六郎庄又名柳浪庄,时有“柳浪闻莺”的佳景,与清华园里的“桃堤春晓”相映成趣。也许正是造化使然,幼时的田世光就已显露出艺术的天分,此后着意此道,致力终身。令人们羡慕的是,他从一开始就得遇名师大家,耳提面命,耳染目濡,艺事终于发扬光大。
  1933年,田世光考入北京京华美术学院,师承工笔花鸟画名家赵梦朱、山水画名家吴镜汀和书法及篆刻花鸟名家于非闇、齐白石诸先生。1937年,又考入北京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历任研究员、助教、讲师,受到黄宾虹先生的教诲。1946年,而立之年的田世光迎来了他艺术人生中的重要时刻,是年春天他在颐和园长廊东头的养云轩,拜张大千先生为师,同时拜门的学生还有梁树年、王学敏、俞致贞等。若干年后,也就是1983年,张大千在台湾临终前,把自己新印的画集十余册签名分赠大陆画家,其中就有田世光。在画集上写道:“世光贤弟留阅,不得见者三十余年,弟艺事大进,而爰衰老矣,八十五岁叟爰。”足见张大千对得意门生的器重和厚望。
  1946年6月底,徐悲鸿先生出任国立北平艺专校长,这件事对田世光来说,又成为其艺术人生的一大机缘。这年田世光创作了一幅长达一丈二的作品,题为《幽谷红妆》。据说,这幅作品产生的背景是当时一些山水画家认为花鸟画是雕虫小技,而在此之前徐悲鸿又曾批评北平画界没有有分量的巨幅作品问世。正是在这双重激励下,生性耿直倔强、有宏大抱负的田世光精心创作这幅作品,以此证明当时花鸟画家的实力和花鸟画在美术领域应有的地位。画面以海棠花为主,以瀑布、山壁、锦鸡映衬,花鸟与山水融合,形似与传神相映,显示出独特的艺术气质。这幅作品参加了当时在中山堂举办的联展,徐悲鸿在画前几番驻足,还打听作者是否是一位老人。数周后,艺专教务科长刘均衡代表徐悲鸿看望田世光,并询问他可否去艺专教课。又过若干日,艺专注册科长张卫铨来他家,说徐悲鸿校长次日拟登门看望。田世光为此非常感动,第二天便主动去拜望了徐悲鸿,并受聘为艺专讲师,与著名画家齐白石、吴作人、李可染、李苦禅等共同到校任教。此后,田世光一直在国立北平艺专(解放后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授课,由讲师而副教授而教授,以至天下桃李。在后来的交往中,田世光和徐悲鸿互有笔墨往还。徐悲鸿把自己的作品请田世光添补合作者有十幅左右,其中一幅《竹外桃花》,就是徐、田二人共同创作的。题签上写有:“东坡诗意。悲鸿、世光合作,1943、1950年。”(徐悲鸿1943年画竹在先,1950年田世光补画桃花在后。)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一书中有段叙述,她称田世光是“一位刻意写实的画家,绝非其模拟者可望其项背”。
  新中国成立后,田世光历任中央文史馆馆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他也是创办中国画研究院的倡议者之一。尤为人称道的是,在1950年,田世光和叶浅予、刘凌沧、墨浪等共同发起,在北京市文管会的支持下,成立了“新中国画研究会”,这是北京解放后最早成立的群众美术团体,其宗旨是组织画家们通过各种社会活动,让国画为人民服务。其中名动一时的事件是,1955年为了响应美国著名画家安东里·弗勒吉尔“全世界进步艺术家应通过他们的艺术而对世界和平大会作出贡献”的建议,14位著名画家共同绘制了一幅长398厘米、高201厘米的彩墨国画《和平颂》。参与创作的艺术家有齐白石、陈半丁、何香凝、于非闇、汪慎生、徐燕荪、王雪涛、吴一舸、田世光、段履青等人。“和平颂”三字由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郭沫若题写,其中和平鸽是由于非闇和田世光共同完成的。画作送往赫尔辛基后,在世界和平大会上得到了积极反响和评价。这一年田世光年仅38岁。
  让人们一直感谢和怀念田世光的,是他对传承、振兴传统花鸟画所出的杰出贡献。他继承了宋元派双勾重彩工笔花鸟画的优良传统技法,并赋予新的时代精神,使沉寂、失传了三百年的宋元画派工笔重彩花鸟画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发展与突破,得以发扬光大。
  其实,早在学画初年,田世光就有了振兴传统花鸟画的理想。他的启蒙老师赵梦朱先生,是一位修养深厚的没骨花鸟画家,工笔花鸟仿宋人,古朴清艳。田世光虚心学习,对老师的教导洗耳恭听,深刻领会。不过,在刻苦学习工笔没骨花鸟的同时,勤于思考的他却常常感到不足。那时他常到故宫参观古画,他看到古画不惧重红重绿,现在的画家却纯用淡画法,不但有小幅小势之感,而且很难创作出清丽典雅、气势磅礴的花鸟画作品。基于这样的认识,宋元画派双勾重彩花鸟画技法就成了他艺术追求的首选,并努力钻研,赋予新意。   在中央美术学院传道授业解惑期间,田世光以饱满的热情深入生活,体验自然,通过领悟传统画理提高修养和运用写生积累了素材,创作了大量充满蓬勃生机、富有生命力的花鸟画。《杏柳山鹊》就是其中杰出的一幅—杏花柳枝交织掩映的清池湖畔,春光明媚,鲜花盛绽,池塘中飘动落下的杏花花瓣与静止的浮萍交相辉映,增加了水面的动感又平添了画面的情趣,生机勃勃;一只山鹊飞上左侧杏花枝头,啾鸣传讯,引来一对灰山鹊落于右下方柳树弯曲的枝干上,相对而语。作品是在画家创作状态极佳的情况下完成的。笔底勾线稳、准、劲、畅,中锋骨力与流美韵律节奏刚柔兼济。画面上斜线甚多,斜坡、曲干、侧枝以及细小草花之类均以斜线出之,具有强烈的动感和旋律感。其中上下两组杏枝与两树主干穿插掩映、转折腾挪,生动灵妙,颇有俊逸之势,决无半点苍凉呆滞的暮气。
  作为失传数百年的工笔重彩画法的异代重光者和现代工笔重彩大家,田世光的作品既蕴含有浓厚的古典功底,更体现出破茧重生、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工笔画的发展历程中,五代黄荃、黄居寀父子的浓艳富丽的勾勒填色画法,和北宋徐熙之孙徐祟嗣的轻淡野趣的没骨画法,是花鸟画的两大脉系。在北平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期间,田世光对馆中收藏的黄、徐画派的花鸟画名作苦心临摹,既学黄荃的结构精密、色度浓丽,也学徐熙的着色柔润,兼收两家之长,尽得宋元勾勒画派技法之精髓。在此基础上,勇于实践、富有探索精神的他,根据自己的艺术旨趣,大胆吸收百家之长,革新技法,逐步形成了在鲜艳中含有幽雅气氛的独特风格。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田世光对工笔重彩画写意精神的正确理解以及在实践中所取得的卓越成果。他在严谨工整中不忘传统艺术写意旨趣与书写手法,用富有灵动性的笔法,在虚与实、方与圆、黑与白、墨与色等许多对立的因素中博弈,赋予画面以音乐的韵律。他的这种审美趋向还鲜明地反映在他的大写意山水画创作中。无疑,他在山水画创作中获得的体验与收获,对他工笔重彩花鸟画的创作,不无积极的影响。
  田世光还是一位杰出的美术教育家。他在中央美术学院教学数十年,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悉心传授双勾重彩,热心提携后生,深受同事们尊敬和学生们爱戴。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他与俞致贞先生共同创建了一整套工笔画教学的步骤与方法,培养了不少杰出的后继者。新中国工笔重彩的辉煌成就与田世光的名字是分不开的。令田世光和人们感到欣慰的是,他的一些门人弟子在双勾渲染技法上又大胆向前迈进,探索工笔重彩与写意画的进一步融合,试验吸收西方绘画的一些元素,用现代审美意识和情趣构建花鸟画的新时空和新境界。我想,这正是田世光先生所期望的,也是他留给我们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郑寒白

推荐访问:意蕴 宋元 笔墨 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