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课思考【关于读写超级链接的几点思考】

  特级教师张和忠说:“阅读是对作家作文的分析理解,写作是对作家作品的深层次的感悟。读是基础,是为写作的准备;写是运用,是更深入的阅读。”现实教学中,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关注读写超级链接,但是弊端也不容忽视:一是阅读教学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教师不能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内部,不能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不能深入品读作品精美的语言,读得仓促、肤浅,只是带领学生了解一点写的技法,就开始进行写作,使阅读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二是写作仅限于技法,指导不到位。相当一部分读写结合的课堂,让学生仿写的仅仅是表面的技法,为什么写,怎样写,指导并不到位,学生大多比着葫芦画瓢,很难用到写作的实际当中;三是一课一练,写的内容零乱,缺少针对性、系统性。学生读写与正常的作文教学联系不大,导致读写结合的效果不佳。
  下面笔者结合执教的公开课《小巷深处》谈一谈对读写超级链接的几点思考:
  一、挖掘文本,读中求写
  “文本就像是一块刚成型的毛坯,等待着读者用自己的情感去打磨上光,添色加彩;文本就像是一个布满空间的灯笼架,等待着读者用心灵的绸缎去缝制一个个色彩不同的灯笼;文本还像是一份份热情的邀请函,邀请读者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思考与它把盏相坐,倾心交谈。”因此,教师若能深入挖掘文本,找到读写结合点,将读与写融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紧密融合,这样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片段实录:抓住关键词,学习借助形象,抒发情感
  要求:精读课文最后三小节
  (请一位朗读基础比较好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小节。)
  师:请同学们先在文章中划出描写母亲脸、手、眼睛的有关句子。想一想:为什么对母亲的外貌描写要抓住脸、手和眼睛呢?
  生:老师我知道了,写母亲黝黑的脸就突出了母亲在炎炎烈日下卖冰棍的辛劳;写母亲粗糙的手就突出了她寒冬腊月缝缝补补,拆拆洗洗的不易;写母亲暗淡的眼睛就突出她的盲眼,盲眼母亲付出的比任何一位母亲都要多得多。
  师:这位同学分析善于联系上下文,这样说话根据就更充分。
  师:那么这位母亲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呢?
  生:她在憧憬她的女儿能回到她的怀抱,她在等待她的女儿回家。
  师:原来,作者借助对母亲的外貌和神态的刻画,是为了很好地抒发出内心的自责和愧疚。
  师:请大家认真读读第24小节的画面,作者回忆起了哪些情景呢?
  生:有“长长的路”;有“长长的小巷”;有“长长的竹棒”;有“长长的身影”。
  师:回忆起这些的用意何在?
  生:作者回忆这些是想展示我和母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幸福时光。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形象是情感的依托。那条深深的小巷、长长的路、长长的竹棒、还有母亲那黝黑的脸、粗糙的手、暗淡的眼睛……这些都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形象。对这些形象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
  设计思路: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所谓“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教师深度挖掘文本,找到读写结合点,确定阅读教学的重点,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搭建一座桥梁,细细阅读是开展有效读写超级链接的基础。
  二、读中学写,以写促读
  阅读教学的落脚点,不单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而且还要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获得的语言、技巧、思想、情感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之中,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片段实录:练习借助典型的形象抒发情感的写法
  师:文章最后一节,作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了自己的心声——自责和愧疚。当你读到这里的时候你有怎样的感想呢?
  生:读到这里,我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总觉得还没有完全把心声表达出来。
  (大部分同学都点头,表示深有同感)
  师:那你能不能把心中所想写下来呢?
  出示投影:
  1.借助文中典型的形象抒发情感。
  2.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抒发情感。
  (学生写作)
  学生展示习作:
  生:我其实还记得由肮脏的板壁、熏黑的炭炉、简单的饭菜构成的幸福时光,还记得那令小朋友眼馋的永远吃不完的冰棍,还记得您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
  生:我其实还记得家门前圆润光洁的石凳,还记得那门上锈迹班驳的门锁,还记得黄昏后母亲倚在门旁殷殷的招呼声……
  ……
  师:在同学们的生花妙笔之下,作者想要抒发的愧疚之情更强烈了。同学们,告诉大家,其实原文还有一段,请看……
  出示投影
  师:我们比较一下,这个结尾与你们续写的结尾有何异同?
  生:相同的地方是在直接抒情的时候,借助形象,更强烈地表达出了内心的情感。不同的地方是原文的结尾更有意境,尤其是最后一句“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照应了课题,深化了中心。
  师:形象是情感的依托。可是,我们平时作文中的抒情常常显得苍白无力,原因就在于没有形象的依托。
  教学思考:在最初的教学预设中,是没有这个环节的。笔者只是把这一小节和前两小节作为一个整体,让学生站在一个鉴赏者的角度来品味课文的精彩表达。在反复地权衡下,最终还是决定先删去最后一小节,让学生用前一个教学环节中所学到方法,直接运用到本文的续写中来。这样既让学生释放了自己,表现了自己,升华了自己,也让读和写巧妙地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
  其实,面对一篇篇文质兼美的经典课文,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如何根据教材特点发掘出能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欲望的元素,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力促文本与学生的共鸣,达到学生心灵与文本的深层对话的境界。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精心备课,不愁找不到写作情境。诚如是,大量的阅读训练就很好的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借鉴,阅读教学也真正落到了实处。作文技巧的提高,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之后,又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读和写既各得其所,又相得益彰。
  三、课后延伸,以写悟读
  片段实录:作业布置
  出示投影:
  最后几分钟到了,教室里气氛庄重。老师站在黑板前,等待那宣布我们小学六年学习生活结束的铃声……毕业的那一天,对你来说一定是终身难忘的一天。毕业的那一天最后一节课,对你来说一定是刻骨铭心的一节课。请以《最后一课》为题,回忆那终身难忘、刻骨铭心的一课。
  写作要求:借助形象,抒发离别前的依依不舍之情。
  习作片段展示:
  整整六年,说长也不长,一眨眼便过去了……
  其实,我还记得刚入学时,那双牵着我走进教室的大手,在我生病时,轻轻地抚着我的额头,给我母亲般的慈爱;其实,我还记得,那本至今还被我收藏在书柜里《今天我是升旗手》,它是三年级时老师亲自给我的奖励;还有那一排排精致的图书,那是全班同学集体购买的;还有,还有那墙上挂着的那一口方形的时钟,它陪伴着我们度过了在校时期的每一分每一秒……
  六年的小学生涯是我人生中最绚丽的一幅图画,我将永远珍藏,永远回味!(张姝文)
  设计思路:《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写作”这样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引导学生把课内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结合新的情境进行写作训练。这既是对课文更深层次的理解,又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种有效形式。
  挖掘文本,读中求写;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课后延伸,以写悟读。这样,阅读不再铺天盖地,难抓要领,写作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相信如果这样坚持下去,作文教学必将走出低谷,阅读教学必将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张和忠.读写超级链接[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5.
  (严云霞 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213200)

推荐访问:读写 超级链接 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