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Peasantry,,or,,Farmer

  晋代范宁曾说过:“农民,播殖耕稼者”,所谓农民就是长期居住在农村,并以土地等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随着社会的变迁,农民这个词的涵义也在变化,西方学术界就有用英语“peasantry”(传统农民)而非“farmer”(职业农民)来称呼中国的农民。
  farmer从词义上说,以farm(农业)为词根,强调的是职业。在发达国家,farmer是指经营农场、从事农业的人,与工匠、商人等相同,是一种职业。务农为职业的人是farmer,一旦不再务农也就不是farmer了,但无论是否务农,他都是公民,没有身份等级的界限。比起farmer所指的职业,peasant更强调身份(peasantry 是总称)。不仅务农的人是peasant,就是许多早已不务农的人也被认为具有peasant的身份。比如“农民工”,他们中很多人是从学校出来便进城务工的乡村青年,即便从未务过农,却依然被看成“打工的农民”。
  由此我们想到,peasantry与farmer为我们揭示出“农民”的双重涵义:一种是身份,另一种是职业。peasant可说是来自家庭等先天性条件的“出身”,是个人自然获得的身份,称为先赋身份。职业上的“农民”则指的是长期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是个人通过努力而获得的身份,叫做自致身份。peasant务农主要在于维持生计,并在社会关系中维持其社会身份,即“固守传统安排”。而farmer是个人通过努力而获得的职业,他们充分地进入市场,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他们较高的经济收入也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经营。
  今天的中国,走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走到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快形成的重要时期。党和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激励着种田好手在广阔的田野施展身手,鼓舞着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城乡人士立志务农。新时期,“农民”这一称谓,将渐渐失去它与生俱来的身份涵义,“务农”也不再是农二代、农三代世袭来的职业或必然的选择。正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务工就业,与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繁荣一样,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更需要热爱农业,接受过良好农业职业教育的城乡青年,来到农村开始职业生涯。
  城市需要有职业素养、适应岗位要求的就业者,农村同样需要有生产技术、懂生产经营的职业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呼唤建设者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走向新型的职业农民。这个转变过程,是解决“谁来种地”、“谁能种地”、“怎样种地”的过程,也是农民教育培训事业面临的最大课题。

推荐访问:Peasantry Far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