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入深出,拾级而上 拾级而上的读音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91-02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概括分数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把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把它叫作单位“1”。
  本节内容学习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后面分数的运算。本人在帮助学生理解单位“1”的教学过程中,在两个班级做出了不同尝试,试图寻找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一、案例叙述
  【情景一】
  师:我给每一个小组都提供了四种材料,一个圆、一张线段(4节)图、一个长方形、8个面包。下面请每组根据这四种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表示它1/4。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上来说一说,你怎样得到1/4的?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生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4。
  生2:把一张线段图平均分成4份,每份(1节)是1/4 。
  生3:把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4 。
  生4:把8个面包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是1/4 。
  师:(老师指着板书)大家观察,都是用1/4表示,它们有什么不一样?请小组讨论。
  生:同样是1/4,但表示的东西不一样。
  生:有些是一个,有些是几个。
  师:同是1/4,那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原来的数量不一样。
  师:原来数量不一样可以同样来分吗?
  生:可以。
  师:对,不管是一个圆形、一条线段、一个长方形、8个面包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同学们看看,一个整体一定是一个物体吗?
  生:不一定,分的东西数量不一样,有些是一个物体,有些是一些物体。
  师: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什么?(学生回答:单位“1”。老师板书),这个“1”要用双引号,因为它不单单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一个整体。
  师:同学们再想想,生活中哪些用到单位“1”啊?
  生举例。厂里分货,一台电脑,大瓶饮料,一个书包,一群学生……
  【情景二】
  师:同学们,我手中有1个苹果,要分给四个同学吃,怎么分?
  生: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到其中的一份就是1/4。
  师:很好,每人吃到一份,在数学中用这个(1/4)分数表示。
  师:大家能不能告诉老师,每人吃到1/4,这里的1/4指的是谁的1/4,把什么看着一个整体呢?
  生:这1/4指的是苹果的1/4,把苹果看着一个整体。
  师:我们平时生日的时候切蛋糕,怎么得到蛋糕的1/4呢?这里又把什么看着一个整体呢?
  生:可以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把蛋糕看着一个整体。
  师:同学们刚才都说了一个平均分,很好,我们在分物体的时候一定要平均分。
  师:老师这里有一条线段,能分出1/4吗?我们又把什么看着一个整体呢?
  生:能,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1/4,我们把线段看着一个整体。
  师:一个圆形能取其中的1/4吗?
  生1:可以的,只要把它们平均分后取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1/4表示了。
  生2:老师我觉得圆不好平均分。
  师:哦,你发现什么问题了?
  生2:我试着分了,但很难达到平均分。
  师:大家可以讨论讨论,帮他想想办法。
  生2:老师,如果把这个圆形中间加个点,这样就好平均分了。
  师:你真聪明,对,只有在圆形的中间加个圆心,这样分就容易多了。同学们,为什么我们可以一个苹果、一个蛋糕、一个圆形平均分后都用1/4呢?
  学生无言以对。
  师:同桌互相讨论讨论。
  生2:因为它们都是平均分的,都是取其中的一份,所以都可以用1/4表示。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吗?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1/4。
  师:很正确,看来我们都明确分数的意义了。那老师再问一个问题,你们说把一个苹果、一个蛋糕、一个圆形看着一个整体。整体可以是一个苹果、一个蛋糕、一个圆形,那么整体一定是一个物体吗?
  生: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好几个。
  师:那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说明呢?
  生1:我有4支铅笔,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4。把4支铅笔看着一个整体。
  生2:我们班有42位同学,每个同学就占班级的1/42。把全班看着一个整体
  生3:今天的数学作业有5道题目,我做了一道,就等于做了1/5,把5道题目看着一个整体。
  师:很好,同学们,其实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接下来让我们来完成一个游戏,这里一共有16颗糖果,请铭铭拿走它的1/2,请胡智勇拿走剩下的1/2,晓晓再拿走它的1/2。请问他们拿的糖果一样多吗?为什么?
  生:不一样,铭铭拿的是16颗糖果中的1/2,就是8颗;胡智勇拿了剩下8颗中的1/2,就是4颗,晓晓拿走的是4颗的1/2,就是2颗。他们的单位“1”不相同,所以他们拿的糖 果不一样多。
  师:同学们计算得很准确,看来已经掌握了“1”的单位概念。
  师:如果让你拿你想第几次拿,为什么?
  生:……
  二、案例反思
  在第一次单位“1”的教学过程中,我一次性将“1”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多个物体展示出来,结果学生只能说大致掌握了单位“1”的概念,具体在练习中提到“2/4与1/2有什么区别”的时候,学生无法辨别,这说明教学的效果不太理想,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没有突出。   于是我在第二次教学过程中,采用深入浅出,拾级而上的方式,我从最简单的分苹果、分蛋糕、把长方形和圆形平均分入手,这是所有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只是把单位“1”落实得比第1次好,让学生明白单位“1”不只是一个物体,可以是一些物体。
  第二次提高难度是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融入到游戏之中——分糖果。共有16颗糖果,请铭铭拿走它的1/2,请胡智勇拿走剩下的1/2,晓晓再拿走它的1/2。请问他们拿的糖果一样多吗?为什么?这个问题难住了一些学生,但经过争论,大家都解决了这个问题,更好掌握了单位“1”的概念。如果让你拿你想第几次拿,为什么?这里对分数的意义又进行了再一次的巩固。
  两次教学尝试的比较,个人发现了数学中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浅入深出,拾级而上。
  1.浅入深出,拾级而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对于小学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最有效的方式。浅入深出,拾级而上就是从日常生活入手,从最简单的生活实际入手。学生对于生活的小事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所有的学生都能集中注意力,随着学习的深入,难度逐渐加大,对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挑战,学生的好奇心也能随着难度的加大而更加强烈。如果一次性提高难度,学生会为难而退,兴趣被轻易抹杀。让学生的学习像爬台阶一样前进,时刻关注最近发展区,正如皮亚杰所说:“对孩子的教育,只有让他们跳一跳就可以抓到,他们才会不断努力。”跳一跳就能抓到,就是拾级而上,既不会感到学习有太大的压力,又能在不知不觉中进步。
  2.浅入深出,拾级而上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课堂的高效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基础较好的学生能懂得较难的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懂得较容易的知识,普通的教学课堂关注的只是中等学生,结果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下,都收效甚微。浅入深出。拾级而上的教学就是从最低基础开始,一级一级往上努力,让每一个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台阶,都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努力的方向。基础不好的学生可能上一级台阶就行了,基础一般的学生可能会爬二级甚至三级台阶,基础最好的学生可以达到最高台阶。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都找到自己发展的台阶;更明白了最高台阶有多高,自己还需付出多少努力。浅入深出,拾级而上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分层教学的方法,通过分层,使课堂最大化提高效率。
  3.要做好浅入深出,拾级而上,关键在于教师问题的设计。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教师要设计好情景,让学生很快能被情景感染。数学离不开生活,用生活的实例导入是一个实用又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将问题化解为几个有层次的提问。比如在单位“1”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无法将“1”化解为一个物体还是多个物体,就无法设计层次,即使明白了这一点,也要明白先问一个物体还是先问多个物体。一般教师认为先问一个物体比较简单,但是本人通过试验发现先问2个物体最为简单,因为它与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2个物体与1个物体的比较才是问题的关键。所以教师有意放大问题难度,让学生争论清楚,有了这个争论后面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浅入深出,拾级而上是一种数学教学思想,对于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实施方法,这一点还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希望通过以后的努力,逐渐能找到数学教学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

推荐访问:拾级而上 浅入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