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与科研对全面提高自身创新素质的思考与探索】 大学生科研素质

  摘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对大学生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当前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对于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同时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的立足点和突破口即为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开展研究型创新实验,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创新团队;创新素质;创新实验;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20-02
  随着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的深入以及高等教育体系中实验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如今大学本科阶段的实验教学正由以往单一的验证性实验的旧模式,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设计型、综合型新模式转型[1]。这意味着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仅应当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更应当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部分高教机构在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很难将科研与理论教学做到真正地有机统一;教学与科研之间不能做到真正的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学生仍习惯于中学学习过程中的以老师为中心,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模式,学习动力不足,带有明显的茫然性。遇到问题就停滞不前,一“等”(等别的同学做)、二“靠”(靠老师来帮忙解决)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因此如何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内涵及特点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对我们所探究的事物本质进行“格物致知”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本领即为科研能力[2]。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指能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科学研究活动效率,并能确保大学生科研活动得以顺利完成[3]的一种素质。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处理,独立分析判断和实验方案的决策,动手实践,归纳总结及撰写论文等能力。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有助于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及对实验现象的敏感性,强化其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的能力,同时也是对他们在科研过程中敢于吃苦耐劳、面对并克服困难,能够宁静致远,默默奉献等心理素质方面的一种锻炼,亦是培养他们在研究团队中相互配合协作、相互交流信息、宣传和彰显科研成果的团队协作能力。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就是其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过程。当代高等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而又有机统一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各方面、各层次的素养与能力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4]。科研活动涉及到各个方面,不仅培养学生的自学、观察、查阅文献的能力,还能锻炼其逻辑思维与语言组织表达等基本研究素养。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就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因为参与科研活动本身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能够使学生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知识简单型向综合创新能力型转化,在当代社会竞争中形成独特的创新意识[5]。
  二、组建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培养科研能力,提高创新素质
  大学生参与创新科研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具体体现。这一过程能够促进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领会,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化与提高,科研就是实现和展示自我的平台。现今各高校对于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培养大学生在本科阶段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专门设立了培养大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训练项目,设立了专项基金督促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导师向大学生提供科研工作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科研意识,为提高其研究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大学生科研团队是以在校三、四年级大学生为主体所组成的研究群体,该团队有着共同的科研目的,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目标。
  三、营造科研氛围,打造研究型开放式实践教学新模式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是以“师”为中心,即老师单方面地教与授,学生被动地听与背的强制式灌输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创新思维被局限在课堂和实验指导书上。这种教育的本质是“背书式”教育,而不是“创新式”教育;是单向封闭式的教学,而不是综合开放式教学,它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融入到学生中去,营造师生之间良好的学术氛围,是人性化的科研创新改革的需要。因此,当代高校教师在实验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由以往的知识传授者逐渐转变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者,由实验操作技能的演示者转变为指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施的引路人[6]。构建开放式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即教师从知识的单向传输者变为双向引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为此,在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前,应要求学生认真细致地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老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实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学生主动分析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在理论上的优缺点,为他们营造一个严肃充满挑战却又活跃的学术氛围,把枯燥而又艰苦的科研实验变为展示学生创新能力的舞台。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作为引导着的老师要不断地鼓励自己的学生,引导他们分析问题,积极地去尝试解决,树立他们敢于面对困难和迎接挑战的信心。
  四、在实践中对研究型开放式实践模式的探索
  1.导师有规划的,因材施教,阶梯指导。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和专业知识结构上的局限性,大学生在刚刚接触到科研实验时,往往显得无所适从。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构建以研究课为出发点,老师引导为研究线,学生动手实践为研究面的培养模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7]。大学生开放性实验教学研究团队是由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所组成的创新团队。导师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由这个“核心”重点培养出一批“骨干”,再由这些“骨干”在新、老学生层次中形成接力型“实践梯队”,从而使每个学生能在科研学习中由浅到深不断地获得提高创新性实践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2.团队协作,多方激励,科学评估。大学生科研团队管理工作的细化有利于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人优势,以促进团队整体的进步。团队精神强调的是团队成员间的相互默契配合,是一种高效协作模式。通过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合作,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他们统筹规划的能力亦得到了提升。为此学校也可对导师的指导工作给予一定的支持与鼓励,对在鼓励学生参与开放性创新实验,调动学生科研的积极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给以相应的激励政策。为构建完善科学的评估机制,首先,导师应严格要求其指导的学生的科研记录,杜绝数据造假、科研弄虚的不良风气,同时将其列入学生的品行考评中。其次,鼓励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某一项目或某一阶段的研究,鼓励他们踊跃发表文章,提高他们的科研写作水平。再次,学生可以将所参与的课题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来完成,直至毕业。这样可使本科毕业论文分布于整个大学本科阶段,这种以“研”推“教”的模式是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一种有力保障,同时又缓解了学生在毕业阶段找工作和考研复习的压力,可谓一举多得。
  3.相互交流,勇于创新。由过去导师的单向指导向深层次多元化发展,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老师应积极参与自己所带团的学生间的交流,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团队成员间应经常相互交流沟通,求同存异,不断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成员对所在团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保证研究工作顺利开展。众所周知科研过程就是探索真理,求证真相的过程。想要到达胜利的彼岸,中间必定会遇到重重困难,当困难出现时,导师必须起到柱式的作用-“稳定军心”,带领大家一起冲破困难的阻碍,帮助引导学生调整实验方案,培养他们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科研品质和创新精神。
  我们认为本科阶段大学生积极参与研究型开放式创新实验活动有利于培养他们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意识和能力对于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是必不可少的,使他们能从科研实践中发现和培养自身的特长,增强自信心,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经验,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事业观。
  参考文献:
  [1]杨艳燕.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体系的探索[J].中国教育理论,2003,10(1):331.
  [2]张意中.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构想[J].南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2):41.
  [3]来秀明,成旭.简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业,2007,(10):135-136.
  [4]赵传江.对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的分析与思考[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3):167-169.
  [5]杨牧磊.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08,7(7);7.
  [6]冯建成,罗素兰.本科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生物学杂志,2007,8(24),4.
  [7]蒋永荣,李天煜,蒋东云,农以宁.本科生科研创新团队建构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8(28);4.
  作者简介:刘洋(1978-),男,硕士研究生、工程师、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生物代谢与调控。

推荐访问:提高自身 科研 探索 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