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中的茶情——“泡”在成都茶馆/“乔迁”不能用在自己身上]民俗茶

  民俗中的茶情——“泡”在成都茶馆  文/刘永生  成都的茶馆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俗”,不是庸俗,而是通俗,是民俗,且俗得安逸。它设有雅间,可供各类人消费,格局和气氛也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茶馆。四川作家陈世松在《天下四川人》中说:北方茶馆是高方桌、长条凳、提梁壶泡茶,正襟危坐,喝得累人寡味;川东一带,喝老荫茶,一根根的长木板凳,纯属喝水解渴歇口气的,是“无茶无座”(成都人不认为老荫茶是茶);南方的茶馆装潢华丽,待客以自制的点心为主,是“有座无茶”;成都的茶馆“有座、有茶、有趣”。
  成都茶馆的桌子椅子可谓是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成果,竹制的扶手椅完全符合人的关节屈伸,又不像沙发或躺椅那样会使人昏昏欲睡,而是让你舒适地待上一整天也不疲倦。就是那古老工艺的竹椅本身,也是四川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边的茶铺可谓领略老茶馆味道的最好去处,河水、大树、茶座、小吃一应俱全,各铺均热闹非常,悠闲、安逸的生活状态尽显无疑。
  “茶博士”也是成都茶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博士其实就是掺茶跑堂的,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待一桌茶客落座后,茶博士右手提着锃亮的紫铜壶,左手五指分开,夹着七八个茶碗、茶盖、茶托,一挥手,叮当连声,茶具各自就位,紫铜壶犹如赤龙吐水,一翻一盖,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桌上不洒一滴,煞是精彩。这种透着浓浓川味的茶艺表演,令人茶未入口便兴致已浓。除了一手硬功夫,茶馆伙计对茶的理解、对顾客的揣摩,也是茶馆非常重要的商业文化。举个例子,成都人喝茶有个习惯,喝茶的时候茶馆里来了熟人,得向伙计喊一嗓子:“XX的茶钱我付啦!”这茶钱到底谁来付,就要看伙计的社会经验和对客人心态的观察来拿捏分寸了。
  在成都的茶馆里,人们的“坐功”可以自然地增长,所以“泡”字就成了茶馆的灵魂。无论冬夏,从晨到昏,您随时都可以见到茶馆中悠闲自得的茶客。民俗中有关茶馆的词汇就是证明:“吃闲茶”是指吃早茶,一觉睡醒,不忙着刷牙、洗脸,起了床就直奔茶馆,喝壶茶润润喉、清清肺、定定神,然后回家洗漱上班;“半个旅馆”是说茶馆是草根阶层的好去处,往往下班后要上一壶茶便可以待到打烊,洗洗脚再回住处。
  小小茶馆,聚三教九流之客,容南来北往之风,到此的人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却有雅俗共赏之意。生意人可以在此谈生意,退休者可以在此磨时光,朋友们可以到此叙旧情,恋人们可以到此诉情怀,家人们可以到此聚乐融融。正所谓“杯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长”啊。
  “三才”盖碗茶是成都最先发明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体现了巴蜀人一种特殊的生活情趣,也体现了古老巴蜀文化恒久的传统魅力。
  “乔迁”不能用在自己身上
  文/许晖
  “乔迁”一词,源于《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意思是:鸟儿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上去,也就是说从阴暗狭窄的山谷之底,忽然跃升到大树之顶。由此可知,“乔迁”之“乔”,即高大的树木,属名词。因此,古人又将“乔迁”写作“迁乔”,如刘孝绰《百舌咏》:“迁乔声迥出,赴谷响幽深。”李峤《莺》:“写啭清弦里,迁乔暗木中。”郑夑《咏莺》:“高风不借便,何处得迁乔。”从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理解“乔迁”的意思。
  现在人们用“乔迁”比喻人搬到好的地方去住,常用于祝贺别人。但用在自己身上就不很妥当,就像“令尊”一词,只能用于对方的父亲,用在自己身上就贻笑大方了。另外,“乔迁”还可以表达“官职升迁”之意。如,唐代张籍就有诗写道:“满堂虚左待,众目望乔迁。”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迁乔”还是“乔迁”,均为不及物动词,只能说乔迁,如“乔迁之喜”、“祝贺乔迁”,不能说“乔迁新居”、“乔迁新址”、“乔迁新店”。若非要突出新居,可说“喜迁新居”。

推荐访问:茶馆 乔迁 用在 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