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乐章|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

  一个建筑师的梦想  贝聿铭是苏州人。父亲是大银行家贝祖贻。贝氏家族曾拥有过苏州著名园林狮子林。年幼的贝聿铭曾在狮子林度过一段快乐无拘的童年时光。  少年时代在上海读书的贝聿铭周末常去一家台球馆。那时,台球馆附近正在建造一座当时上海最高的饭店。每次走过这里,看到万丈高楼平地起,引发了贝聿铭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了他学习建筑的理想。
  青年时代的贝聿铭先后就读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为他的建筑师梦想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48年,纽约的一位房地产开发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一个富有经验和口才的房地产建筑商人和一个是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二人相得益彰,成为事业上的理想搭档。
  真正使贝聿铭名扬天下,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他对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物——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起初,肯尼迪家族在前来应选的一大堆一流建筑师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但是,当听了他生动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肯尼迪遗孀杰奎林被深深打动了。她断言:“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建造了十五年之久,于1979年落成。图书馆那新颖的设计、大胆的造型、高超的技术,对美国建筑界无疑投下了一枚重量级炸弹。这座图书馆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同年,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时间长河中的赤子情怀
  在近半个世纪以来,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有百余项,获奖五十多次。他的在美国的近五十项大型设计中,有半数均获奖。贝聿铭既是一位满载荣誉奖章的世界级建筑大师,也是一位具有拳拳爱国之心的赤子。
  当年因学业而滞留美国的贝聿铭与大陆一别近四十个春秋。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破冰后,贝聿铭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回到大陆。他应中国政府的邀请接手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
  贝聿铭在雪霁中来到香山,当他爬到半山腰的一座凉亭中时,发现无论从亭子哪个角度看上去,这里都俨然是一副完美的风景画。于是他说:“当我们看到那个地方时,我丝毫也没有犹豫。我说,我们就在这儿建吧。”香山饭店不过是一家只有325间客房的中型饭店,以贝聿铭的世界级名望来说,这只是一单小小的CASE。但他却看重这个报效祖国的机会。贝聿铭一直想为新中国创造一种新的建筑语言,将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设计香山饭店正是机会。
  贝聿铭本着“寻找一种新式建筑语言”的追求,开始了新的探寻。他的步履遍及江南一带的大小城市,参观了无数的园林和庭院,他坚信,“尽管中国经历了种种曲折坎坷,但这种建筑语言对多数中国人来说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要为普通人设计的建筑风格中注入新的生机。“中国的建筑不能重返旧式的做法。庙宇和宫殿的时代不仅在经济上使建筑师们可望不可及,而且在思想上不能为建筑师们所接受。我希望尽自己的浅薄之力报答生育我的那种文化,并能尽量帮助建筑师们找到新方式。”
  最终,贝聿铭确立了香山饭店这幢建筑必须体现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华。比如中国园林建筑和民居中院落与室内空间不可分割的相互渗透,园林建筑中观赏路线的布置等等,这些优秀的建筑手法都应该被继承下来。香山饭店设计的层次感很强,逐渐展开,引人入胜。最美的是“四季庭院”,它以这座阳光灿烂的庭院为出发点,各条走廊蜿蜒伸展,通向四间低层的厢房。由于设计精巧,人们可以从厢房看到四周园林的景色。这正是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贝聿铭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要放进阳光和新鲜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窗户是镜框,那里总有园林。”
  空间里的“让光线来做设计”
  “让光线来做设计”,这是贝聿铭的名言,也是他著名的建筑理念。他的作品有个共同点:“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光与空间结合而形成万般变化。
  贝氏著名作品法国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为此,法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十五个著名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进行遴选。结果有十三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贝聿铭这一方案提议: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不料此事在法国引掀起轩然大波。有人认为这样会破坏卢浮宫古朴的建筑风格,成为“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的祸魁。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宽三十米,耸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璃净重达105吨,金属支架却仅有95吨。也就是说,支架都是超负荷的,但这种不可思议也能在贝氏手中实现。建成后,这座玻璃金字塔获得了想不到的成功,就连先前的攻击者也不得不佩服,说这是“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看上去璀璨夺目,把卢浮宫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装点得更加辉煌。
  贝氏另一个代表作是俯瞰香港维多利亚湾的中银大厦,这是他所有设计方案中最高的建筑物,也创造了他事业的另一座高峰。1984年,贝聿铭为香港中国银行设计了一座七十层楼,高一百米的大厦。贝氏的父亲是香港中国银行的最早创办人,他对这项建筑具有独特的亲切感。但是他更强调,这座大厦在香港是中国的象征之一,应该让它“抬抬头”,所以要高大而气派,显示出中国人的骄傲。中银大厦设计简洁利落,合理有序。他对设计向来精益求精,本身工程学方面的学术造诣使贝氏对形势空间,建材与技术方面都有超乎同行的水准。 编辑 朱国伟

推荐访问:乐章 建筑 贝聿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