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色 回归本色,写出真意

  “自古至今,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大家墨客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于漪老师的一席话,真挚而中肯地告诫我们,“本真”是文章的生命与灵魂。中学生要想创作出真正的“美文”,其真我与真情便成为作品中必不可少的灵魂,故而,中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应该在回归本色、写出真意的“灵魂”之处下足功夫。
  意欲使中学生的作品回归本色、写出真意,应当从以下3个主要方面做出努力:
  一、回归生活,源头活水
  中学生要想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靠主观臆造是断然行不通的,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体验才最为重要。平时应鼓励学生多用眼观察生活、多用心体验生活、多用笔再现生活,广泛地摄取生活中本源的东西才是能够使学生习作回归本色、写出真意的根本方法。
  现实生活精彩纷呈,每天或多或少会生出些许的感动。有了这些许的感动,也就能捕捉瞬间的灵感,从而点滴成文。时下的语文教育要求我们解放思想,放开手脚,突破课堂45分钟的局限,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写作训练同他们的课外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各地的名胜古迹、家乡的人情风貌、文化动态、科技动向,乃至时事要闻、学校大事、班级趣闻,无一不是学生练习写作的丰富宝藏。
  春天是感冒的多发季节,在一次流感后,陆续有学生病倒,班里的徐晨宁同学由自己的感冒经历写出了一篇小练笔,由于有切身体会,语言很俏皮生动,充满了因为细心观察而独到的情趣。正好高一写作训练的重点是记叙文,在肯定他的细心观察之后,我建议他对文章的后半部分做适当修改:
  “传染病”……第三节晚自习,考卷发了下来。同桌将Na+与Cl-反应的生成物写成了“NaCl2”,我的卷上则被叉得一塌糊涂。出透了汗,我觉得感冒好了大半,脑子也清醒了。
  深秋的晚风从窗缝间钻进来,吹打在我脸上,一片清凉。不再想明天怎样跟化学老师解释云云,仔细想来,懒惰也是一种传染病。当一个人意志薄弱时,懒惰就会变成一种习惯,失败就会变成一种命运。
  增强体质,防患于未然啊。想到这儿,我努力裹紧了奶奶给我的外套,拿起了化学书。
  升格后的作文将感冒传染的特点与懒惰的相互影响联系起来,深化了主题。我将原文与修改后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比较,引导他们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热点”,同时学会提炼提高,以小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班里掀起了写作的小高潮。
  积累生活,是一项沉甸甸的任务,非一朝一夕之功。它要求学生能主动追求、坚持积累、积极感悟、不断运用。只有热爱生活,才能进入生活,把握当今时代的脉搏。多方面、多角度感知世界,才能采撷到最美的花朵,酿造出最醇的美酒,写出既富有时代气息,又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二、回归真我,言为心声
  作文教学呼唤“我”的回归,弘扬人的主体性。记不清多长时间,我们在教学中过分强调作文的操作性,热衷于炮制作文的种种写作技法,让学生如法仿效。评价作文,也是看是否符合一定“模式”,这样,学生就只能闭锁“自我”去捏造、去臆想、去适应、去入格、去升格。其实学生作文,与做理科习题不同,要投入自我情感,作文其实是一种“自我”精神性的实践活动,它与学生“自我”心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心灵的开放,要激励学生表现自我。
  在指导作文时,要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不脱离自我,尽情地抒写自我情感,叙述自我经历,描绘自我内心,或者在写人叙事绘景议论中融化自我的感受和体验。这样,“自我”在作文中成了学生写作的一个基点,现实的社会生活都通过学生的心灵折射,通过学生的情感过滤,再写到作文中来。这样的作文,才是有真情实感和个性的作文,也只有这样激励学生表现自我的作文教学才不至于使学生“被降格为作文的客体”,而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体”。
  在一次月考过后,孙千同学发现有人在考试中作弊,且不以为耻,言语中非常愤怒。交流过后,我提醒学生将生活中的真实状况用文字记录下来,既可表达自己的态度,又可警示同学,引以为戒,于是,便诞生了这篇文章。略加修改后,将这篇练笔刊印分发到学生手中,大家反映非常强烈,感到生活中的各种感受都可以用文字表达,增加了写作的兴趣。
  “纪念刘和珍君”(考试作弊版)……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坐的并非考场,四十多个翻书的考生,端坐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作弊之后的。而此后几个作弊者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考场的“洁白”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考场,使他们快意于我的痛苦,就将这作为良心未泯者菲薄的祭品,奉献于考神的灵前。
  总之,真实地写出人生的痛苦和坎坷,写出心灵经历的喜悦和欢乐,写出真情,这是作文教学的高境界。作文创作真实性要求我们不要先在心中悬起一个标尺,而是在对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状物和抒情时,或纵横驰骋,或逍遥自在,或嬉笑怒骂,或从容随意,或含蓄蕴藉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悟,方能写出能真正打动人心灵的优秀文章。
  三、赏析佳作,他山之石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要作者情感的闸门一打开,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历史上的名家佳作都是成就于真我的抒发。中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应注重品读历代名家佳作,从中体味真实情感的流露。学习名家如何将真实情感注入篇章是能够使学生习作回归本色、写出真意的有效方法。
  在一次作文中,话题是“阳光照我前行”,很多同学将亲情作为写作素材,然而笔下的父母形象模糊,缺乏个性,选取的实例非常老套,无非是雨中送伞,有病送医院之类。在学习了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后,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写法。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人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流中最动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如,写对母亲的怀念一事,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的慈爱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姬说出,极为自然。作者没有让老姬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之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语未毕,余泣,姬亦泣”,读者读之“亦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学生深受启发,一个个鲜活、饱含深情的细节描写跃然纸上。蹑手蹑脚地走路,怕弄出声响影响孩子学习;孩子要返校,母亲5点起床包孩子爱吃的饺子;晚自习楼下伫立的身影……学生在学习中挖掘自己的生活,既提高了写作水平,也是一次情感的洗礼。
  由此可见,学生写作文章,只有拥有了真正发自内心的“从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实感,才能做到“写山则能情满于山,写海则能意溢于海”。
  (作者单位:山东烟台市格迈纳尔中学)

推荐访问:真意 本色 写出 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