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自然归宿 [寻求人生的归宿:家与自然]

  摘要:在《乡风市声》散文集中,作者们在对“乡风”的赞歌与挽歌中,在对“市声”的批判与期望中抒写出了一种绵延千古的“乡土”情结,在家与自然中呼喊着即将逝去的原始乡村与原生人性的回归。本文意在对《乡风市声》“乡土”情结的解读中,寻求人生的归宿:家与自然。
  关键词:乡风市声 自然“乡土”情结
  20世纪散文中,具有“乡土”情结的散文抒写不乏其人。作家们的乡土观念不同,情结也是各异,但他们却存在着一种共同的内在品格:在对乡土的眷恋中追寻着一种温暖的家的感觉,一种失去了的过去的经验,一种一去不复返的童年的浪漫,一种往昔不可重复的旧梦,一种原始淳朴无欲无求的自然,更是一种理想中的健全的人性、与“自然”相融合的,和谐而又充满活泼的生命力的原生生命形态。这或许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乡土”情结。散文选集《乡风市声》便是这种情结的集结。
  《乡风市声》散文选集是钱理群先生编著的“漫说文化丛书”系列中的一部分,该书收录了现当代文学史上21位知名作家的三十余篇散文杰作,为我们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北京、上海、青岛、南京、扬州、杭州、广州、福州、重庆、成都等大中城市的不同个性,南、北乡村的特异风光。尽管作家所采用的描写方式各有特色,观察视角也各不相同,但整体看来,他们却共同表达出了一种无以摆脱的“乡土”情结,一种田园的诗意,一种对自然和谐的美的追求,一种理想中的健全的人性与生命原生状态的向往与呼喊。
  《乡风市声》中的散文有叙事、有写人,有描写、有议论,因其散文文体本身的特性,在这些描写、叙述、议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们更为直接,更为真实的心灵体验。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他们听命于自己本能的内心冲动、欲求,几乎是情不自禁地对“风韵”犹存、却面临着严重危机的传统农业文明与即将逝去的桃花源般的田园家乡唱起了赞歌与挽歌,他们不甘心于现代工业文明对故乡的挤压破坏,在“乡风”与“市声”的不和谐中看到了两种文明的对抗,感受着古老的农业文明的旧中国与现代工业文明的新中国的历史大决战,在追思慨叹中,他们的心灵在向着曾经给予自己安谧幽静、自然和谐的故土回归,向着曾经让自己的心灵感受着和谐而又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回归。在这本小册子中,我们在“乡风”与“市声”的聆听中,感受到的是作家们在寻求人生的归宿旅途中心与心的相遇,灵魂与灵魂的抚慰,家与自然之感的融通。
  一、赞歌与挽歌:乡风
  打开《乡风与市声》,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老舍亲切的低诉:“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为何老舍对北平有着如此让人心灵震颤的感动,或者说为什么北平对老舍有着如此的吸引力?原来“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空旷;不想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是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草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老舍在北平感受到的是“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的温暖,安稳,舒适的家的感觉;然而北平又何止是这些吸引人的地方?“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的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三四十年代的北平是乡村的延长,是传统化乡土化了的,是宁静的美好的故都,没有现今摩天大楼的拥挤,没有车如流水马如龙,没有嘈杂的喧闹遍布的垃圾,有的是安静祥和的四合院,是“人为之中的自然”,是适合人悠然闲居的自由空间。老舍在老北京感受到的是婴儿睡在家中的安心与舒适,是大自然中的自由空间,在这里他寻找到的是人应有的归宿。“家与自然“正是传统农业文明的出发与归宿,这也就是老舍等作家所迷恋、所追求的。
  如果说老舍对北平乡土的抒写是整体的描摹,那么在叶圣陶的《藕与莼菜》的品位中,我们体会到的更是记忆深处的一朵浪花:“男的紫赤的胳膊和小腿肌肉凸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巾,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如男的那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 在对家乡的藕与莼菜的怀念中,我们看到的是乡村人们原始的淳朴的健康的美。他们在自然中长养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年以风雨为伴,与日月为伍,人与山与土地形成了一种天然联系,凭着双手来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资料。叶圣陶以平等亲切的眼光打量着家乡的土地,家乡的乡亲,使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圆融一种美满一种和谐。
  作者由藕联想到故乡,再由故乡联想到藕,再由故乡的藕写到城里所见的藕,又由藕联想到了故乡的莼菜,一步步运用家乡与此地、往昔与今日的对比手法,逐步抒发了其不可遏止的思想之情,是我们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思想上也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最终使这种情感以喷发的岩浆之势爆发出来:“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
  始终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在“鸭窠围的夜”里满含着对湘西极深的眷恋之情,把湘西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自然环境描写的更是令人深思和感叹,把作者发自内心深处对湘西历史及命运的感伤之情表露无遗,既害怕这美丽的湘西世界尘封于历史停滞不前,又担心现代文明会打破这里的静谧,导致它的毁灭;八百里秦川大地上气势磅礴的秦腔还在传达着炎黄子孙的阳刚和粗犷(贾平凹《秦腔》);然而,在现代工业文明的侵入下,原始可爱的自然乡村正在慢慢地消失,冯至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对消失了的原始山村淳朴人性的扼腕叹息更是深沉凝重的叫人难以平静“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作者从生命的层次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达到了人与自然,今人与古人的融合,他们的心灵在互相抚慰……   在“乡风”的吹拂中,与其说作者在感受着原始乡村的淳朴自然,家乡的宁静祥和,心灵的甜蜜悠然,不如说在这一曲曲对乡村的礼赞中表达着作者对逐渐逝去了的传统农业文明的哀婉与叹息,在无奈的回忆中追寻着一种温暖的家的感觉,一种失去了的过去的经验,一种一去不返的童年的浪漫,一种往昔不可重复的旧梦,一种原始淳朴无欲无求的自然,更是一种理想中的健全的人性、与“自然”相融合的,和谐而又充满活泼的生命力的原生生命形态。而所有这些,都是沉淀在中国的乡土之中。
  二、批判与希望:市声
  随着以上海为代表的现代化工业城市的出现,人们听到了现代工业文明喧嚣的“市声”。“小火轮、柴油轮毕竟驶进了平静的小河,泼剌剌地冲打那两岸的泥土”,“玷污了绿色的田野,无情地冲击、改变着旧的‘乡景’与‘乡风’”。茅盾的《乡村杂景》在市声的喧嚣中开始了这乡村远望中的忧思。他写出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工业文明的侵入下“乡风”与“市声”的不和谐,这不和谐是两种文明的对抗,是城市对乡村的挤压,是人类在前进道路上对先进文明的追索对传统家园的修葺乃至毁坏。
  于是在这本散文集中以描写上海等大城市的一组“市声”里,我们听到了来自作者们的严厉批判:
  茅盾在《交易所速写》中厌恶不满的声音“小小的红色电光的数目字是人们创造,却又称为较多数人的不可测的命运”;柯灵在夜上海里“烦嚣的空气使心情浮躁,繁复的人事使灵魂粗糙,丑恶的现实磨损了人的本性”,他到街头小店去寻找“悠然自得的神情”,却“恍惚回到了辽远的古代”,在批判中,他向往的仍旧是自然和谐的乡村世界;郁达夫在古城扬州苦苦追寻的田园诗意,却在繁闹的城池里“荒凉的连感慨都教人抒发不出”,“十年一觉扬州梦”只是逝去的梦啊;丰子恺在西湖船的四次变迁里诅咒“营业竞争的压迫”“世纪末的痼疾”;鲁迅更是在吵闹不堪的市声中对同处一地的女仆阿金产生了极度的厌恶,甚至因此而改变了对女性的一些看法:足够闹出大大的乱子来。这是多么具有威力的吵嚷,多么让人难以安心的诅咒?即使标榜“我喜欢听市声”的张爱玲在电车回家的哑嗓子铃中感受到的也竟是对宁静安详的家的呼唤……
  作家在对被现代工业文明污染了的城市发出严厉的斥责时,他们所追寻的,所要回归的仍是有着自然和谐,充满活力的原生乡村,他们的心灵只有在自然中才能够感受到与“自然”相和谐而又充满活泼的生命力和健全的人性。对家与自然的渴望与追寻在对市声的批判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为何在现代文明的大都市,在现代文明的先进中,家乡的蛊惑仍旧那么强烈?鲁迅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小引里给我们做了这样的心理分析——我有一时,曾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明知是哄骗,却仍要时时反顾,这执拗的眷恋,正是如老舍一般对故乡北平难以诉说的爱——那里是我的家。
  《乡风市声》以家即自然来观照生命,是从人的精神层面关怀着人的现代性并升华着自然万物的内在情感精神,主要是通过城乡对比,在对城市文明的批判中、对乡村灵魂的赞美中呼唤一种健全的民族生活方式,以安置一个个漂泊无定的现代灵魂,进而实现民族文化人格的再造,实现世界的整体自然和谐。我们在“乡风”与“市声”的聆听中,感受到的是作家们在寻求人生的归宿旅途中心与心的相遇,灵魂与灵魂的抚慰,家与自然之感的融通,更是对自我人生对人类生命归宿的寻求与建设。这便是我们阅读《乡风市声》“乡土”情结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钱理群.乡风市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
  [2]李晓红.二十世纪乡土散文的嬗变.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
  [3]陈德锦.乡土散文的心理分析.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5
  [4]鲁迅.朝花夕拾.鲁迅全集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
  [5]林可行.现代散文鉴赏.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7.5
  [6]沈从文.心与物游.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推荐访问:归宿 寻求 自然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