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转化】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儿童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产生受家庭、心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小学生的人格和品质都有消极影响,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进行引导和转化。
  【关键词】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特征;成因;转化
  1 攻击性行为及其分类
  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但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范围。攻击性行为是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对其人格和品质都有消极影响,容易造成人际冲突,不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多数同龄孩子会对其避而远之。
  攻击性行为的划分是多样的,大致类型有:工具性攻击、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无原因攻击、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攻击。小学生言语攻击的比率最高,其次是直接身体攻击,间接攻击的发生率最低,三类攻击行为的比例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2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特征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根据性别及年级的差异有其显著的特点,通常表现为:①好胜心强,喜欢与人争执。这类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事事好与人争第一,一旦同学在某个方面超过自己他就会表现出反常行为,与人争执、打斗,发泄内心的不满。②爱惹事,自控力差。这类孩子平时管不住自己的手脚,言行举止不分时间、场合,课堂上坐不住,爱惹是生非,影响其他同学,课间常因自控力差而与同学发生摩擦,导致出现攻击性行为。③情绪不稳定,好冲动。这类孩子往往在家中娇生惯养,家长拿他没办法,稍有不顺,便耍性子,自我中心意识强,容不得别人的批评。
  3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
  3.1 生物和心理因素。①遗传和气质的影响。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遗传特征和不同的气质,在出生后就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孩子安静温顺,有的孩子则爱哭闹。后一种孩子长大以后容易出现精力旺盛、活动量大和易冲动的特点,可能发展成为较强的攻击性。②生物机制的影响。注意缺损多动障碍,缺乏对惩罚性刺激做出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等。一般来说,多动症的孩子较有可能具有攻击性行为。③情绪、行为出问题。一般来说,有情绪问题和行为障碍的儿童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如多动症儿童因冲动、自控能力差,当情绪稍激动,就头脑发热,与人发生争吵或动手打人。④心理发育不成熟。这类学生判断分析能力差,容易被人挑唆怂恿,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⑤自尊心太强。这类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一旦经受挫折,往往反应特别敏感、强烈。挫折是导致这类人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3.2 家庭因素。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在儿童攻击倾向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比如家长专断的管理方法,或溺爱、纵容的方式,都容易培养出高攻击性儿童。①部分家长自身脾气暴躁,有暴力倾向 ,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的行为,造成性格上的缺陷,行为上的过激。②有些家长惯于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他人。如有的家长在孩子做错事时,不是循循善诱,而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打骂孩子,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一旦无处发泄,就会转嫁到别人身上,逐渐形成攻击行为。③有的孩子来自单亲家庭,缺少父母的呵护与关爱。这类孩子大多由其祖父母辈抚养长大,往往倍受溺爱而非常任性,动则发脾气,经不起批评,经不起挫折。④教育不当。当孩子出现错误时,不及时更改,等到出现大错时,为时已晚。
  3.3 环境因素。由于儿童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常会受社会上一些不法青年的负面影响,如果没有人及时正确的引导这些孩子,他们就易产生攻击性行为。此外,暴力影片、暴力电玩游戏也会使孩子受到不良影响,研究认为,玩暴力电玩游戏要比电视和电影中的暴力镜头来得更有伤害性。
  3.4 同伴因素。一般来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大多是直接指向同伴而不是成人,而遭受攻击的那个儿童的反应却又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对方也“以牙还牙”,则发起进攻的孩子以后就不太敢再侵犯对方;反之,如果对退缩了,则发起进攻的孩子以“胜利者”自居,以后对这个孩子可再度侵犯或欺侮。
  3.5 教师因素。当发生攻击性行为时,教师对攻击儿童的态度对攻击儿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缄默型和孤立型的教师都会强化攻击性,并会感染其他学生,使这种攻击性行为得到蔓延。反之,教师若及时阻止并批评这种攻击行为及攻击者的话,就会弱化攻击性。
  4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转化措施
  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影响了他人的生活和学习,而且还会影响自己一生的发展,延续到青年后期,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问题。更严重的是还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有关资料显示,70%暴力少年犯在小学期间就被认定有攻击性行为。因此,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必须予以矫治、转化。
  4.1 制约生物因素。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一般有过剩的体力和能量,可以适当增加其运动量,以消耗过于旺盛的体力和能量。在饮食方面不要提供过多的高蛋白食物,以防产生过剩的体力和能量。而那些有多动症的学生,可以通过治疗,消除多动症来改善攻击性行为。
  4.2 重视家庭教育。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家长在教育中应多用一些正面的、积极的话语。特别是当孩子犯了错误以后,对孩子进行护短或以暴制暴、放任或溺爱等举动,都是些错误的教育行为。民主型的家庭氛围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而且促进了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
  4.3 优化环境因素。首先,给学生提供较宽敞的活动空间,丰富的活动材料,使每个人都有活动机会,过分拥挤的环境势必会增加学生的攻击行为。其次,尽量避免小学生观看带有暴力情节的影视,书籍,多让孩子看一些健康向上的书画、影视。平时家长可以同孩子一起分析影视上以及生活中的暴力行径的坏处,提高其分辨是非的能力。
  4.4 树立正面的非攻击性榜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运用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不仅是因为其所能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的数量少于一般儿童,而且是因为他们所能想到的方法普遍带有攻击性倾向。所以,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我们可以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一方面成人要加强自身修养,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或恶意攻击;另一方面,教师应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矫正,即使孩子攻击行为发生的动机可能是善意的。
  4.5 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在帮助小学生纠正攻击性行为的过程中,教师及家长的作用特别大。一方面,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较多的接触学生,且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多发生在校园中,教师对待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应以耐心说服为主,尊重孩子,关心帮助孩子。另一方面,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教师。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对其他孩子造成一定伤害时,不可采用同样的攻击性为来教训儿童,这样反而消极巩固了攻击性行为。综合起来看,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和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的品格。这才能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土壤。从这点出发,我们平时应更多地注意其非攻击性表现,因为这类小学生的成长中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些。
  4.6 适度的惩罚。如果孩子有非常严重的侵犯行为,家长和教师就不能采用只鼓励、不惩罚的方法了。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采用适度的惩罚是有效的。在这种情况下,冷处理是一种有效的作法。所谓冷处理,就是暂时不理睬,对孩子表示冷漠,在一段时间里不理他,用这种方法来“惩罚”他的攻击性,例如:暂时隔离孩子。对小学生来说,最大的愉悦莫过于成人对他的关注,所以,不理睬孩子,是一种特别敏感的惩罚,这样既可以使孩子体会到攻击行为发生后的不良反应,也可以有机会使其平静,以便进一步与他交谈。但是,运用该法时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让其“坐冷板凳”,在帮助其认识错误后要解除惩罚,而且要注意安全,时间不宜过长。这种方法如能与前种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总之,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不光有来自学生内部的因素,还有家长和其他外部环境的影响。老师和家长要带头做好榜样作用,应当做到家校合作,防止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共同努力去克服和矫正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
  参考文献
  1 殷炳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2 张向葵.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10)
  3 丁兆梅.儿童知行分离现象成因及矫正策略.班主任之友,2003(4)
  4 方坚荣,等.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探因及矫治.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
  (11)
  5 赵芸.儿童攻击性行为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6)

推荐访问:成因 性行为 浅析 小学生